安英会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广西 南宁530007)
自动化类专业高职学生自治组织行为研究
——以自动化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为例
安英会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广西 南宁530007)
在组织行为学理论指导下探索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管理与实践,并介绍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以专业社团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为专业第二课堂自治管理组织,面向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等,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自治组织行为,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第二课堂;自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
第二课堂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独立人格和创造性人格,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课堂是学生参与度和自由度都非常大的学习平台和活动舞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还需要重视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使其“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将第二课堂紧密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与动力,合理组织好有效学习,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多方位创造专业实践的机会,显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其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第二课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组织行为阶段,第二阶段为他组织行为阶段,第三阶段为自组织行为阶段。
第一阶是无组织行为阶段,是指专业创始初期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参加专业实践、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这一阶段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所获得荣誉也是凤毛麟角。
第二阶段是在专业教师及院团委的指令下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这一阶段教师的参与度非常高,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成员结构、成员更替都在教师的严格监控下进行。这一阶段学生参与人数较多,但活跃人数相对较少,深度参与的学生群体不多,这一阶段获得荣誉比第一阶段有所增加。
第三阶段是从2013年开始探索的自组织阶段,即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社团活动经费由社团从创新创业活动、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中自动筹集。学生行为完全为自组织行为。这一阶段学生活跃人群剧增,并逐步形成了几个创业团队,如共富农业团队、小宁环保团队等。共富农业团队创业项目是基于“微电网”的自动化农场建设,通过沼气池实现农场电力的自发自用,通过喂料机器人、喷淋机器车等的开发进行农产品的自动化养殖,并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养殖场的远程视频监控。该项目负责人韦猛目前已回到老家都安承包土地,开始进行农产品养殖与自动化农场项目的实质建设与发展。小宁环保团队创业项目为“云运营”小区自动废弃物分类回收箱,产品用付费方式宣传废弃物分类知识,增加城市可回收物利用率,建立公司优质的废旧回收渠道。一方面通过创客平台招募网络运营及网站建设方面技术人才加入创业团队;另一方面取得龙头企业支持,先成为其家电回收指定点,再发展自己的废弃电子产品处置业务。同时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等级及数量明显增加,专业第二课堂进入了以专业技能促创新制作,以创新制作促创业活动,以创业活动反哺社团的良性循环轨道。
学者王庆军提出高校学生社团大多组织混乱,动力不足,权利分配不平衡,组织目标不明确,高校应该建立明确的组织行为引导机制引导学生社团的发展[1]。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是L.Von Bertalanfy的一段系统论的新发展。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组织行为学要求社团组织需在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基础下统一社团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得社团的组织目标对组织行为的要求和广大成员对组织目标与组织行为的期望保持一致[2]。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充分利用人际交互作用理论,在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中锻炼学生互助的本质,通过团体性的活动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了解。2014年11月,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曾经发动成员65人,共设计13个创新制作作品。团队成员知识互补,技术互补,集体协同制作出13个作品,各自小团队又专门负责各自小作品的作品介绍,作品主体制作等。参加同年的广西大学生创新作品设计大赛13个作品共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3个的佳绩。同年组织成员17人,精心准备首届互联网+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项目10个,共获得银奖两项,铜奖五项。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成员毕业后从事创业人数超过12人,占工作室成员比例15%,远高出其它组织的创业比例。集体团队的活动有助于成员之间的模仿和认知,构筑比较接近但非常独立的人格关系。在毕业生回访调研中,该届毕业生满意度98%以上,高于上届91%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数据,表明了学生参加有效的集体活动有助于对大学经历的满意度。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主要依靠对专业知识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聚合在一起,共同寻找专业的归属感,因此无需学校行政的安排与指示,是一种自组织行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社团成员的招募与管理的自组织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采用新生培养策略,社团成员招募为学生自主招募,社团权利更替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年末,即社团的招新、活动组织等由大一新生自主完成,老一届社团管理员辅助完成。社团的组织与管理自由度较大,主要面向创新制作和创业活动。工作室有校外创业基地一个,可容纳15人左右的创业教育活动。社团活动经费主要由校外创业基地募集。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自组织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
(2)社团成员的同质性较强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主力是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及其相近专业的学生,辅助管理、金融等专业方面的学生,以有着创新创业共同爱好的成员为骨干。社团同质化程度非常高,这是区别于其它社团的明显特征。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成员在同质化过程中,逐步出现三个阶层,第一个阶层是创业阶层,这一阶层的同学经过三年左右的学习和在校创业实践,能承受创业的艰辛与压力,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之路,并成为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延续与发展的支持力量,校内创业团队及创新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创业团队的资助。第二个阶层是创新活动阶层,这一阶层的同学对创新活动非常有兴趣,但性格、家庭、工作机遇等因素综合影响,选择在大中型企业工作,这一阶层的同学能迅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第三个阶层为社团积极份子,这一阶段的同学以学习为主,对于创新创业活动有支持的态度,在第二课堂投入部分精力进行创新活动,该部分的同学技能竞赛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专业技能竞赛。仅2015年成员曾经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性奖励三等奖两项,省级一等经两项,二等奖两项。
(3)社团流动性较少
由于社团从大一开始权利更替,规模化招新是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和第二学期开学,这一阶段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频繁,项目非常多,社团成员活动非常充实且有效,经过一次规模化竞赛或创新制作活动,社团成员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心理过程,对社团运行规律也比较熟悉了,因此社团新生力量开始成熟化。到了大三,社团的创业活动中坚层成为了社团的坚实后盾,因此社团的组织流动性较少。
(4)社团组织的活动空间开放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以创新创业活动为主体,涵盖了专业实践,专业创新制作,专业创业活动等,并通过全国机器人大赛等全国性赛事与国内知名高校竞赛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譬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山机器人团队等。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与知名高校同台竞技,也让他们自信心得到较大的增强。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自组织行为为专业建设和学生成才发挥了巨大作用。具体表现为如下两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对社会的艰辛了解加深,尤其是对企业的运行了解加深,熟知企业的艰难。因此对于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成员就业两年后稳定性非常好,且大多成为企业骨干。同时其创新创业活动也集中在回乡创业等。创新创业作品也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老年人关爱、农村机械电力设计等主题。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正确价值观有了深刻的认同和实践。
(2)综合素质提升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自组织行为为社团成员综合素质提升,丰富其专业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仅以2015年为例,社团成员人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项。社团自2011级创始开始,各级的理事会负责人均成为了创业团队成员,目前成功的团队有电力设计、环保和回乡创业三个团队,均取得了初步的创业业绩。经历了创业生存期,向创业发展期迈进,2017年三个创业团队开始在合作领域上相互扶持,跨过了初始阶段的资金相互扶持的浅层交互期[3]。
自组织行为的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自组织、自发展、自管理,社团组织从学校步入社会,他们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服务社会,奉献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从以往的纯大学期间的社团,发展为一个校内外成员结合的良性发展社团,社团成员更为稳定,社团的发展更为坚实。社团在自组织行为中解决了社团的管理机制、财务机制、激励机制和持续发展机制,并建立了自己的社团品牌,让社团成员在校内校外都充满生机,且坚持团队合作,集聚属于团队共有的人脉。此外,如何将行政管理引入社团管理、将学生社团过渡到社会社团组织,如何指导社团向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将是今后需要努力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1]李志权.简论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引导与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7):12-14.
[2]王选楠.高校社团管理创新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3]徐克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视域下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Research on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Behavior of Second Classroo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 Ying-hui
(Department of Power Engineering,Guangxi Electr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Nanning 530007,China)
The second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to the practice of this theory in the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introduc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uto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guangxi electric power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raining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studio professional societies second class autonomou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occupation oriented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eti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ocial practice,through the act of self education and self management,self service autonomous organization,carry out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second classroom;self organizing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G718.5
B
1672-545X(2017)10-0156-03
2017-07-18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70《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学生自治课堂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资助
安英会(1980-),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及仿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