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 辽宁省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人民医院 (营口 115009)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20例临床分析
孙颖 辽宁省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人民医院 (营口 115009)
目的:探讨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时选择内镜技术的效果。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为期,共挑选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消化道早癌,并伴有癌前病变,均为其采用内镜下手术治疗模式,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率。结果: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患者一次切除率为90.91%(10/11),平均手术时间为(80.27±9.03)min,出血率为9.09%(1/11),穿孔率为0%。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患者一次切除率为100%(9/9),平均手术时间为(40.19±3.26)min,出血率为11.11%(1/9),穿孔率为11.11%(1/9)。经后续处理后出血和穿孔情况恢复良好,采取为期12个月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利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低,短期内复发率低。
消化道早癌 癌前病变 内镜手术 疗效
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内镜引导下的手术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而且以内镜观察引起人们对于癌症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消化道早癌就是由内镜发现,且最近几年该类病症发生率正逐年提升。本文即是研究内镜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效果,以下为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为期,共选择患者20例,经确诊均患有消化道早癌。男13例,女7例,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2岁,最小者49岁,中位年龄为(61.28±3.17)岁。患者中有3例为单纯性胃部早癌、5例为胃部息肉、5例直肠早癌、7例结肠部息肉。其中胃部息肉、直肠早癌、结肠部息肉患者均属于胃部上皮内瘤变症状,胃部早癌患者中包含了原位癌和内瘤变两种病症。患者病灶部位长度最短者为1cm,最长者为6cm,经影像学检查后并未发现患者病灶发生转移,所有病灶均处于胃部或肠道黏膜层,并未侵染肌肉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手术治疗方法,并且在手术前详细告知患者手术具体技术、风险以及并发症种类,20例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具体手术方法包括黏膜剥离术、黏膜切除术两种。
1.2.1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方法
首先利用CT等影像学技术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预确定,然后以内镜观察胃部或肠道内病灶的实际部位,确定病灶部位后利用内镜配套的注射针为病灶部位染色,染色剂为靛胭脂,染色后观察病灶的边界位置,探查是否侵入肌肉层。染色时需要将靛胭脂浓度调整为0.01%,与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溶液调配后,采用多点注射的方式染色,使病变部位颜色与周围组织明显区分[1]。
待染色完毕后,利用氩气标记病灶的边缘。选择HOOK刀作为剥离工具,沿病灶边缘逐渐切开胃部或肠道黏膜,然后更换IT刀进一步剥离黏膜下的组织。在剥离过程中需注意,应边剥离边染色,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染色充分,以保证病灶的整体剥离。如患者病灶部位较大,在剥离的过程中则可以先利用圈套器将患者病灶套牢,然后采用分片切除的方法[2]。在手术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患者内出血,尤其是在使用氩气刀标记,防止创面出血模糊内镜视线,同时降低穿孔率。
1.2.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方法
该方法针对的是患者胃部或肠道内息肉根蒂过长的患者,同样采用影像学技术和内镜确定病灶部位具体位置,然后使用靛胭脂对病灶进行染色。确定根蒂部位后,使用圈套器套取病灶部位,要求套取的部位应选择根蒂部靠近黏膜管腔的位置,必要时可套取部分健康组织,以降低切除后复发或病灶组织转移的风险。使用HOOK刀直接对病灶部位进行整体切除,所形成的创面需利用金属夹进行闭合,如患者因病灶根蒂部位直径过大导致创面过大,则利用金属夹闭合根蒂基部即可[3]。
在两种手术方法完成后,均需要将病灶部位送病理室进行检查,进一步了解患者消化道早癌的病变情况,并观察切除部位边缘与周围组织是否发生侵染情况。如患者本身属于上消化道(胃部病变),则需要在手术后开展为期3d的禁食,期间采用静脉滴注营养液的方式维持患者生理需求,并同时使用抗生素、止血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患者需进行完全静卧修养,在此期间不得有任何剧烈的活动,护理人员还需要观察患者腹部是否存在隐痛、胀气、内出血等症状,如3d禁食期无任何病情恶化问题,则在第4d时可为患者提供流食,并逐渐转变为固体食物。如患者属下消化道病变(肠道病变),则在手术后就可以正常提供流食,无需特殊护理和治疗。如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已发生穿孔并发症,则需要适当延长其禁食期限,对于切除或剥离后创面较大患者还需要放置胃管,降低胃部的压力[4]。如患者术后发生呕血、粪便发黑等情况,则说明出现了内出血症状,此时需立即利用内镜检查出血点并及时处理。所有患者在出院后均开展为期12个月随访,记录患者复发率情况,如内镜下患者原病灶剥离或切除位置重新出现癌变组织,则说明复发,反之则没有复发。
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患者一次切除率为90.91%(10/11),平均手术时间为(80.27±9.03) min,出血率为9.09%(1/11),穿孔率为0%。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患者一次切除率为100%(9/9),平均手术时间为(40.19±3.26)min,出血率为11.11%(1/9),穿孔率为11.11%(1/9)。经后续处理后出血和穿孔情况恢复良好,采取为期12个月随访复发率为0%。
消化系统癌变是目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癌症,其病灶部位通常位于消化道内部,传统治疗时使用影像学技术确定病灶部位,然后采取开放式手术方法切除,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不利于后期的快速恢复。而随着消化内镜使用范围的逐渐增加,其在消化道早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或切除的方法,其效果与开放性手术基本相同,其中黏膜切除术病灶一次性切除率均可达到95%以上,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手术的一次成功率甚至可以达到100%。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手术技术会产生术后内出血或穿孔的情况,因此在手术开始前就应该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准备。如在手术过程中发现病灶连接部位黏膜下毛细血管分布过多,则可以使用刀头直接对创面进行电凝。如病灶部位连接的黏膜本身较粗,且下部分布毛细血管过多,则可以利用热活检钳对各血管进行电凝止血[5]。内镜下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有着明确的疗效,患者短期内复发率极低,可以有效保证其快速恢复和身体健康。在实际操作时,可以适当扩大病灶切割面积,从根本上降低复发的几率。
[1] 陈祝勇.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效果[J]. 医学综述, 2014,20(20):3818-3819.
[2] 徐国良, 罗广裕, 林世永, 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J]. 中国内镜杂志, 2010,16(10):1013-1016.
[3] 孙曦, 王向东, 卢忠生, 等. 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26 (03):207-209.
[4] 姚平, 胡学军, 符玉章, 等.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22例[J]. 广东医学, 2011,32(23):3102-3103.
[5] 周皖. 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35):90-91.
1006-6586(2017)01-0041-03
TH776.1
A
2016-11-24
Clinical Analysis of 20 Cases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SUN Yi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ingk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one, Liaoning (Yingkou 11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