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卓 陶英歌 汪晶 王以宁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脏功能的影响研究
刘卓 陶英歌 汪晶 王以宁*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脏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收集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9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和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心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68.09%,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HR、CO、LVEF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3%,对照组患者发生率为6.38%,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的改善心功能,并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双腔心脏起搏器 心律失常 心脏功能
心律失常属于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多见的一种高发疾病,主要是传导障碍、心脏活动起源导致的心脏节律、心脏搏动异常以及心率缓慢等。临床多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1]。近几年,心脏起搏器属于临床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获得了多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肯定。本研究收集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9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和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心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收集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94例,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49~75岁,平均(62.01±13.07)岁,将入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47例,平均(62.03±13.11)岁,对照组47例,平均(61.74±13.02)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别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本次研究。
1.2 患者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2]:入组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缓慢性心率失常;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乏力以及头晕等症状;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语言障碍以及精神类疾病等;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等;伴有内分泌、结缔组织类疾病等;患者拒绝参与本次研究。
1.3 方法
1.3.1 设备。双腔心脏起搏器,型号:XL DC5286,生产厂家:德国百多力有限与两合公司;单腔心脏起搏器,型号:Medtronic 3510型,生产厂家:美国ALT。
1.3.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麻醉,行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试验组:给予患者常规局部麻醉,待麻醉满意后进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到心房、心室电极,在右侧胸大肌筋膜和上皮组织间的囊袋中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使心室电极的1根经过右心室流出,在室间隔的位置进行固定,在心房处接一根电极,在右心耳的部位进行固定,最后对双腔心脏起搏器设置标准参数。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3]: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对比;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对比;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评价标准:患者临床疗效的分级采用美国纽约心脏学会的功能分类:分为I级、II级、III级和IV级。患者活动后未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等临床表现,评价为I级;患者活动受到了轻度的限制,临床评价为II级;患者一般活动后会引起不适感,则评价为III级;患者无法从事基本体力劳动,临床评价为IV级。其中评价位I~II级为有效,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结果数据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以及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对比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有效者45例,无效者2例,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有效者32例,无效者15例,有效率为68.09%,两者差别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206,p=0.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对比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HR、CO、LVEF分别为(72.26±4.59)次/分、(6.32±2.96)L/min、(39.36±3.58)%;对照组患者分别为(60.59±1.26)次/分、(4.96±1.03)L/ min、(31.23±0.85)%,两者差别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10.263、8.527、9.263,p=0.000、0.014、0.007)。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共1例患者出现囊袋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共3例患者出现囊袋血肿,其发生率为6.38%,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几年,随着多数人群的生活习性的改变,患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逐年上升,心脏传导导束支异常引发心律紊乱等,造成心律减慢严重时会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最终会发展成休克、脑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不断改善,双腔心脏起搏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与单腔心脏起搏器相比,可以进行单、双腔模式的转变,为患者匹配自身的频率需要,同时还能够模拟心脏的传导以及电激动,能够更好的复制心脏的起搏功能。可以根据窦房结节律进行起搏,通过微弱的电脉冲刺心脏,使患者的心脏被刺激,进行常规的生理性频率收缩,最终改善患者的心率以及心功能。相关文献报道[4],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DDI模式可以更好的满足患者活动时需要的频率。
本研究结果2.1中可以看出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68.09%,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了双腔心脏起搏器较单腔心脏起搏器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有着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2.2中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HR、CO、LVEF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双腔心脏起搏器可以有效的刺激心脏,实现心室和心房的同步起搏,保证了心脏的正常收缩频率。2.3中看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共1例患者出现囊袋血肿,对照组患者中出现3例囊袋血肿,虽然两者差别无显著意义,但是双腔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单心脏起搏器相比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的改善心功能,并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曾伟, 张宇, 姜宝法.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4,35(10):995-999.
[2] 潘娅萍, 高彦, 吕云.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疗效分析[J]. 中外医疗, 2013,32(31):51-52.
[3] 张莹.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8(22):90-91.
[4] 范晓莹.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22(8):1-2.
1006-6586(2017)08-0066-02
R541.7
A
王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