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 沈阳二四二医院放射科 (辽宁 沈阳 110034)
增强CT与MRI用于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张雪峰 沈阳二四二医院放射科 (辽宁 沈阳 110034)
目的:分析对比增强CT与MRI用于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78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术后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审核通过,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前对照组采取增强CT扫描检查,术前实验组采取MRI检查,比较两组术前检查结果的漏诊率、误诊率及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相比较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前诊断误诊率(0)及漏诊率(2.5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前诊断误诊率(7.69%)及漏诊率(20.51%)。实验组诊断符合率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以上数据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影像学检查诊断肝癌准确率高,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增强CT MRI 肝癌 影像学诊断 临床价值
肝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该病发病率较高,我国每年因肝癌死亡的人数约为34万人,约占全世界因肝癌死亡人数的55%,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病发病较为隐匿、肿瘤生长迅速、易转移、生存率低。目前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增强CT、MRI、B超、以及血管造影技术等方法。其中增强CT、MRI技术检查具有无创性、准确率和特异性高的优点[1]。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因此为探究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78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对比增强CT与MRI用于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取得了满意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78例肝癌患者,临床表现为乏力、肝脏区域疼痛、上腹部饱涨等,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癌患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审核通过,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9.6±6.3)岁,病程1~30个月,平均病程(13.5±5.7)个月,体重范围41~76kg,平均体重(55.7±6.8)kg,肿瘤位于左半肝9例,右半肝23例,左右半肝7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9.3±7.1)岁,病程1~29个月,平均病程(13.7±5.5)个月,体重范围41~77kg,平均体重(56.2±7.1)kg,肿瘤位于左半肝8例,右半肝22例,左右半肝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肿瘤位置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增强CT扫描检查,选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电压130kV,电流250mA,矩阵512×512,扫描层厚8mm,扫描周期0.8s,选用180˚线性内插轴位重建图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作为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标准1.5mg/kg,用自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推注速率设置为3mL/s,在注射后2~30s属于肝动脉期,60~70s属于门静脉期,在这两个时间点实施全肝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均由两名放射科室年资高的医师根据检查数据完成诊断。
实验组采取MRI检查选用美国GE公司Signa HDxT 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及相配套的体部和腹部相控阵列线圈。检查前禁食4h以上,患者取仰卧位,选择T1WI,T2WI,轴位T2W1等常规的平扫以及反转恢复序列STIR,在周围静脉注射了核磁共振造影剂钆喷酸葡胺后再分别在肝动脉、门静脉、脏器实质期行动脉的增强扫描,整个扫描过程经矢状、冠状及轴位三种状态。诊断结果均由两名放射科室年资高的医师根据检查数据完成诊断。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前检查结果的漏诊率、误诊率及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相比较的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诊断方法的漏诊率、误诊率、诊断符合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前诊断误诊率为0、漏诊率2.56%(1/3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前诊断误诊率7.69%(3/39)及漏诊率20.51%(8/39);此外,实验组诊断符合率97.44%(38/39),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28/39),以上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临床上公认且使用较为广泛的诊断肝癌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CT及MRI,但是目前医学界对于这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仍然存在争议,在临床实际诊断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2]。CT平层扫描只能够对单一层面进行扫描,病灶多呈现低密度影,偶有等密度影,几乎无高密度影。病灶钙化较少,边缘多呈现不规则状,病灶边缘有时可见低密度环状包膜,对临床诊断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大多数肝癌,特别是<3cm的小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属于富血供的病灶,增强CT扫描肝动脉期肿瘤呈现不均匀或者均匀的高密度,门静脉期扫描肿瘤反而呈现低密度,这种快速升降的增强形式是肝癌增强CT诊断的特点。但是对于大肝癌这种不符合该规律的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因为肝癌肿瘤的强化程度及形式受扫描时相、门静脉供血与否、肿瘤为何种生长方式、肿瘤是否出血坏死、肿瘤恶性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需结合其他检查做出综合诊断[3]。
而MRI检查可从多个层面扫描整个肿瘤病灶的情况,同时实施增强扫描又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供血的具体部位[4]。T1WI图像多呈现低信号,偶尔呈现等信号,极少为高信号,但是T2WI多呈现高信号,相比于CT检查,MRI对肝癌低密度环状包膜的发现概率较高,在T1WI、T2WI呈现低信号的环状影,增强扫描表现类似于CT增强扫描[5]。MRI检查中患者呼吸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较大,因此检查过程需指导患者合理配合。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术前诊断误诊率及漏诊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体看来MRI诊断效果优于增强CT扫描。
综上所述,MRI影像学检查诊断肝癌准确率高,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并非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MRI检查,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式。
[1] 孟兆伟.CT与MRI对肝癌诊断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107-108.
[2] 胡官强,陈亚娟.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准确率的临床对比[J].吉林医学,2012,33(5):1033-1034.
[3] 韩乃晋.CT与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1):103-104.
[4] 孟兆伟.CT与MRI对肝癌诊断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107-108.
[5] 李迎春,宋彬,陈加源,等.3.0T薄层动态增强MRI与多层螺旋CT对肝细胞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3):538-54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Enhanced CT and MRI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ZHANG Xue-fe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Shenyang 242 Hospital (Liaoning Shenyang 110034)
1006-6586(2017)13-0066-02
R735.7
A
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