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瑶
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的主体能源是煤炭,但由于煤炭产能过剩、需求萎缩,以及替代煤炭的新能源发展、环保压力倒逼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煤炭行业步入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对此,只有以推进煤炭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抓住“去产能”这个关键,坚持“堵”“疏”并举,才能堵住稳定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的底线,疏通关节点,多措并举去产能,确保煤炭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煤炭退出过剩产能,重在淘汰劣质,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堵住高硫低热值的劣质煤炭流入市场。因此,从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煤炭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讲,国家在出台落后产能退出政策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优势产能的建设。
事实上,煤炭赋存条件差异很大,既有低硫、低灰、低磷、低成本、高发热量的优势产能,也有高硫、高灰、高灾害、高成本、低发热量的劣势产能。去产能要和优化煤炭产业产品结构相结合,不搞均等化,不搞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差异化政策。对于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劣质煤要坚决淘汰,对于西部地区煤质好、开采成本低、运输条件便利,已经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矿井和优势产能要加大扶持力度,适度保留。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优化煤炭供给结构,减少煤炭企业的数量,降低煤炭开采成本,实现老矿区从业人员平稳转移,把各类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
根据近年各地频发的雾霾气候,煤炭背负了多方面的指责。实质上,真正的问题在于煤炭的加工利用方法不科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部发达地区用能集中,各大中城市处在电力需求的高负荷中心,周边布局的火力发电比较密集,市场动力煤需求较大。而我国优质煤炭与经济需求呈逆向分布,中东部地区的煤炭赋存条件差、热值低、有害成分多。西部地区特别是陕北、新疆一带的优质动力煤,原煤热值在5000大卡以上,埋藏浅,地质灾害小,含硫含磷含硝低,如果再加上洗选加工就会大大降低燃煤排放指标。如陕煤集团产业化推广的粉煤和水煤浆锅炉,据环保部门的测评数据,排放指标要近于或低于天然气。堵住劣质煤的生产和消费,疏通优质煤炭的市场渠道,我国能源制约与环保制约的死结就会迎刃而解。
国家抓住煤炭钢铁两大严重过剩行业破题,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出台了化解过剩产能的意见,形成产能退出的一整套机制。坚持有堵有疏,奖补政策要体现“差异化”。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不少省份是资源大省,财政来源主要依靠煤炭、钢铁等产业,这些产业去产能势必会造成当地财政收入锐减。如果国家对同一产业执行统一的去产能奖补政策,东部产业结构较好的省份,地方财政能够拿出这部分职工安置资金。但就西部省份而言,其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增长动能的转换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去产能过程中,人员安置的奖补政策,受财政支付能力的限制,如果地方配套不到位,极有可能在西部地区大打折扣。因此,国家要实行差异化的奖补政策,中央配套资金应多向西部地区倾斜,一方面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另一方面确保去产能任务落到实处。
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少量政府奖补资金难以解决问题,必须加大协调疏通力度,调动各方面力量,步调一致形成合力。支持金融机构做好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支持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相比发达经济体的企业负担,我国企业背负的负担沉重,税费压力很大,大宗产品的物流成本很高。煤炭是典型的区域市场,由于铁路运输的垄断,运价的不合理,不仅阻隔了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的形成,而且降低了西部优质煤炭的市场竞争力。煤炭去产能需要国家下大力气整肃物流运输,降低煤炭运输成本,帮助企业脱困,这将极大有利于去产能。
煤炭在我国是传统行业,国有成分占比大,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沉淀下大量的固定资产。煤炭去产能不能一破了之,矿井不能一关了之,要堵住国有资产不流失不闲置不荒弃的底线,疏通多渠道盘活资产。
煤矿关井破产要与当地城镇化建设“统筹结合”。西部许多小城镇乃至整个城市都是因煤而兴的,在煤炭产业带动下,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如陕西的铜川市、榆林的大柳塔镇、蒲城县的罕井镇等,政府要通过引导布局优势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盘活存量土地和利用工业设施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等举措,把闲置资产盘活,让破产企业转入非煤产业,真正实现转型发展。
当前,陕煤集团立足现有存量资源,按照界定清晰、依法合规、有序推进、分工负责、分类盘活和增加流动性的原则,盘活房地产创效益,依法回收货款防坏账,积极处置闲置资源变废为宝,创新体制机制使沉淀资源变为造血资源,消灭亏损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对于闲置、未开发土地资源和商品房,采用出让、合作开发等手段盘活。开展内部清理欠款和委贷资金专项工作,理顺内部交易。对储备物资进行利库清理,盘活内部积压、闲置物资,最大限度降低库存。有序退出非主业领域和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股权,抓住国家鼓励发展服务产业机遇,积极拓展服务产业发展理念,借鉴业内成熟先进经验,创新商业模式,盘活资源,变“失血”为“造血”。
煤炭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去产能的成败重在职工安置。要堵住不让破产企业职工失业丢饭碗的底线,同时发挥国有企业党群工作优势,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疏通职工思想心结,自觉投身企业脱困改革之中。
国家应鼓励把安置职工与当地经济建设、移民搬迁和生态修复三大工程相结合,多渠道吸纳、转岗当地职工,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增长动能转换和广大职工安居乐业同步推进,避免引起社会波动。在产能退出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应主动想办法,“发内功”,采取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措施发挥内部安置潜力,另一方面可通过提前退休、离岗退养等政策实现社会保障。
一般来讲,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也是职工承受改革力度最强的时候,关键是要做好职工的思想疏导工作。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讲形势、讲企情、讲转型、讲发展,坚定战胜困难、共渡难关的信心,获得大多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要一企一策,制定职工安置方案,最大限度保护职工的利益。职工安置方案要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群策群力,通过职代会、全体职工大会的讨论,要经过必要的法定程序,不能图省事、怕麻烦,简单处理,留下后患。退出产能要付出必要的成本,对一时难以转岗就业的人员,要设立待岗中心,按照一定标准发放最低工资,确保职工生活有保障。要制定鼓励性政策,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职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要通过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相信职工,坚定依靠职工,做好煤炭产能退出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煤炭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