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秀丽
2017年全球宏观经济展望
文/凌秀丽
美国经济改善的有利因素是居民消费保持较高热度,成为拉动GDP增长的第一引擎,但固定资产投资和库存投资较疲软,政府支出有所下降,投资不振体现出美国国内和全球需求疲软,以及企业盈利水平偏低。我们预计,2017年美国经济将维持当前温和增长态势,经济增速或略高于2016年。
在财政支出扩张有限、政策效果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当经济出现明显降温时,央行货币政策将面临较大的放松压力。2017年大概率出现的情况将是通胀压力有所减弱、房价涨幅回落,之前制约货币宽松空间的因素有所减弱。基本面下行和资金需求减弱将使2017年流动性环境出现衰退式宽松,不排除货币政策在此之后放松的可能性。
2016年以来,美国经济继续保持温和复苏态势,但经济增速与上年相比有所放缓。IMF预计2016年美国GDP增速为2.2%,2015年则增长2.4%。美国经济改善的有利因素是居民消费保持较高热度,成为拉动GDP增长的第一引擎,但固定资产投资和库存投资较疲软,政府支出有所下降,投资不振体现出美国国内和全球需求疲软,以及企业盈利水平偏低。向前看,失业率下降、薪资水平持续改善以及较宽松的信用环境对消费支出形成支撑。库存投资增长存在反弹空间,前期油价下跌导致能源类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或得到改善。我们预计,2017年美国经济将维持当前温和增长态势,经济增速或略高于2016年。
分行业看,制造业仍然是制约美国经济持续改善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占美国GDP的比重约为12%,占就业比重为8%,对服务业和金融市场也有较大影响。制造业增速自2015年年初以来呈现下行态势,当前同比增速仅为1%左右,与2010年超过7%的高点相比明显回落。一是2015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重要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全球需求总体疲软;二是美元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经历了一波升值过程,对出口有负面影响;三是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年初,石油价格连续走低使得能源相关制造业投资受到冲击。2017年,预计美元偏强、外需疲软等因素仍难以明显改善,而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难以立竿见影,制造业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美国经济复苏。
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2016年一再推迟加息时间,主要是出于对后续经济复苏势头的担忧,英国脱欧等外部因素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表面的政策目标看,就业方面,2016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9%左右的低位,劳动参与率自二季度起开始出现上升迹象,新增非农就业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胀方面,2016年以来通胀维持上升势头,1~9月核心CPI平均为2.2%,显著高于2015年1.8%的平均水平,并连续11个月高于2%的目标值。虽然美联储官员对当前经济中的风险以及未来就业、通胀前景的判断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上认为近期进一步加息的理由已经充分。我们判断,美联储必然会在年底前加息一次。
美联储对美国长期经济增速的预测正趋于下降,预计未来加息路径将会更加平缓。近年来美联储官员对潜在产出增长率、自然失业率和通胀率的预期呈逐年下调趋势,2016年9月美联储对长期增长率的最新预期中值为1.8%。长期经济增速下滑的背后是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减少以及基础设施更新缓慢,最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乏力。近几个季度,美联储会议公布的点阵图对2017年加息的预期次数呈下降趋势。如经济和通胀没有超预期的上升,最近一次加息兑现后,2017年美联储并无提升加息节奏的迫切需要。
尽管经过多轮救助,欧元区政府债务总量以及债务/GDP比率仍在上升。受制于人口老龄化、刚性福利制度等因素,未来政府债务规模将继续扩张。2010年以来,欧央行大力推行货币宽松以维持债务循环,实施了包括资产购买、两轮长期定向再融资计划、下调基准利率等多项政策。目前欧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4%,主要再融资利率为0%,隔夜贷款利率为0.25%。
但是,货币政策的边际效果已经减弱,欧元区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越来越难以向上提升。在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机制下,每次新的宽松货币政策出台都是低债国向高债国妥协的结果,因此欧央行进一步宽松存在阻力。
由于产业竞争力不足,欧洲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银行业坏账率上升,而负利率政策又使得银行业利润进一步受损。2015年意大利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到17.97%,不良债务总额高达3600亿欧元,约占欧元区银行业不良债务的1/3。2015年德意志银行亏损68亿欧元,为弥补亏损,该行在2016年出售了多项非核心资产。在银行业利润下降、坏账高企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倾向于收紧信贷,从而制约了货币宽松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在银行业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欧央行也难以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考虑到货币政策边际效应减弱,政治阻力以及对银行体系的损害,欧央行未来的政策空间将十分有限。
欧洲政坛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希望依靠贸易保护主义保障自身利益、支持退欧、限制移民的呼声渐高,这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主张相契合,其支持率节节升高。2016年12月意大利已举行修宪公投,2017年德、法等国将举行大选。法国国民阵线领导人表示,如果当选将在六个月内推动法国公投,决定是否脱离欧盟。高调反对现行难民政策的德国新选择党的支持率也有走高的趋势。
第一,房地产政策拐点确立,房地产小周期进入下行阶段。从人口结构和住宅存量看,中国房地产投资长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2010年见顶,在此后的两轮房地产小周期回升过程中,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面积增速回升的幅度逐步减弱;而当小周期层面处于下降过程时,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幅度会加大。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新开工面积增速已由2010年的33.6%和40.7%回落至1%和-14%。
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21个城市发布楼市调控政策,多地重启限购限贷,房地产政策拐点确立,房地产小周期进入下行阶段。以2010年调控时期的变化作为参考,2009年12月“国四条”发布后,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2009年11月53%的顶点回落至2010年的10.1%,房地产开发投资在销售增速见顶后7个月即2010年6月开始回落。如果按照2010年调控后商品房销售面积以及投资增速的月均回落幅度推算,201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将降至-10%左右;滞后销量变化6~9个月的投资或在二季度前后出现明显下滑,增速由当前6%左右降至-5%左右。
随着商品房销量的减少,房价涨幅回落是大概率事件,但房价出现大面积调整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历史上房价出现同比下降的时间段并不长,2005年以来累计仅有32个月房价同比下降;其中最大降幅为-6.3%(2015年4月),而最高涨幅达到15.3%(2010年4月)。从供给端看,土地购置面积已由2011年的4.4亿平方米下降至2015年的2.3亿平方米;从需求端看,当前利率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居民5年以上中长期贷款利率为4.9%,而2010年调控后五次加息,贷款利率最高达到7.05%。因此,本轮调控对房价的影响可能会弱于2010年的调控。
第二,中国私人部门杠杆率已到达较高水平,接近于进入去杠杆过程。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中国总杠杆率(总负债/GDP)达到256%,仅比发达国家整体水平低4个百分点,比新兴市场国家整体杠杆率高69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以来我国私人部门杠杆率加速上升,由2011年底的149.1%上升至2016年一季度末的209.8%,这一水平已经超过美国和欧元区的峰值,并接近1990年的日本。私人部门中企业的杠杆率高达169.1%,已经远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2016年以来企业信用风险加快暴露。企业债违约数量及金额均超过往年水平。根据社科院的测算,非金融企业中,国有企业债务余额占比已达到65%。
为了避免资产价格泡沫和信用风险进一步上升,2016年9月以后政府开始主动采取行动控制杠杆水平进一步上升。2016年国庆长假前后发布的限购限贷政策,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旨在控制杠杆。在去杠杆过程中,企业倾向于削减资本支出和控制债务规模,进而导致企业投资下滑和总需求收缩。从主要经济体去杠杆的经验看,即使是较为成功的去杠杆,在初期也都经历了经济活动减弱、通缩压力上升的过程。
第三,民间投资将延续低迷走势。2016年民间投资增速快速下滑,由2015年末的10%左右一路下跌至9月的2.5%。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足,既有对经济下行、前景不明的担忧,也有投融资体系不利于民间资本的制度性约束,短期内难以扭转。从政府大力推动的PPP模式看,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在财政部公布的已落地项目中,签约民企个数占社会资本主体的比重不足四成。当前,制造业和房地产仍是民间投资的重点领域,占比超过一半。2017年,房地产调控、去产能、去杠杆可能使民间投资低迷的态势延续。
总体上看,房地产小周期下行、去杠杆和民间投资低迷最终都将在三大需求上体现出来,2017年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投资方面,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行压力较大,制造业投资仍将低位徘徊,而财政收入放缓、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PPP项目落地缓慢等原因使基建投资面临不确定性,整体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
消费方面,2017年消费增速小幅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持续放缓。2016年一至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3%,低于GDP增速,且比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二是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将于2016年年底到期,刺激政策形成的购车需求透支性释放,可能使2017年汽车销量下降。三是房产销量下滑将对家电、家具等产品的销售产生影响。
出口方面,当前全球贸易总量已经由2014年的19万亿美元缩减到了16万亿美元左右。在全球贸易萎缩、贸易保护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增速提升空间依然有限,很难对经济形成较强的拉动力。
关于2017年GDP增速的预测,从乐观的角度看,假设2017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2015年1%的水平;同时政府加大经济托底力度,将基建投资和消费增速分别维持在当前20%和10%的水平,我们测算2017年GDP增速将在6.5%左右。
2017年,随着总需求趋弱和大宗商品供给恢复,中国再通胀过程将趋于结束,通缩压力可能再度抬头。如果观察包含CPI、PPI和房价的广义物价水平,通缩压力将更为明显。
2017年CPI增速将重返“1”时代。从主要分项来看,猪肉价格将随生猪供给恢复逐步进入下行通道;房价涨幅回落意味着居住类价格将保持平稳;全球原油消费需求难有改善,且原油价格在到达页岩油成本区间后难以再大幅上涨,交通燃料等相关价格也将稳中有降。
2017年PPI增速有再度回落的压力。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发生的背景是2012~2015年工业品价格持续大幅下跌,以及2015年后供给收缩的加剧。但工业品产能依然充足,价格回升后供给的逐步恢复将制约价格进一步上涨。也就是说,供给收缩推动的价格上涨是周期性而非趋势性的。另外,美元指数震荡走强会对商品价格上涨形成阻力,而中国房地产产业链景气度下降也将削弱工业品需求。
2017年宏观政策较为合理的选择仍是继续在改革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继续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并在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争取突破和进展;另一方面继续通过总需求管理避免经济失速,为改革赢得时间和空间。
在主要发达国家流动性宽松已接近极限的背景下,让财政政策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各国共识。就中国而言,为了对冲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下滑带来的影响,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维持基建投资高位运行、多渠道吸引民间投资逐渐进入实体,依然是2017年“稳增长”的着力点。目前,中国政府杠杆率相对较低,通过发行国债等手段扩大赤字规模仍有空间,政策性银行专项债、PPP等准财政政策也在加快推进。然而,经济增长放缓时,财政收入面临减税和增收困难的双重压力,即使赤字率上调,财政支出的扩张空间也面临约束。
在财政支出扩张有限、政策效果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当经济出现明显降温时,央行货币政策将面临较大的放松压力。同时,2017年大概率出现的情况将是通胀压力有所减弱、房价涨幅回落,之前制约货币宽松空间的因素有所减弱。基本面下行和资金需求减弱将使2017年流动性环境出现宽松,不排除货币政策在此之后进行放松的可能性。
(作者系人保资产宏观与战略研究所助理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