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驹
从以上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明确了要写作的任务。
请看2016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此题是让我们对“评价他人的现象”谈谈自己的思考,换一句话说,就是让我们评价“评价他人的现象”。由此可见,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不是一种独立于材料作文之外的作文命题新形式,高考作文没有变天。
下面两个作文题可能会对你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所启示,有所帮助。
[文题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梁漱溟则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对此,你怎么看?请综合考虑三类人“登山”的判断,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写作提示]
文题要求:“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既可以同意尼采的看法,也可以同意杜甫的看法,还可以同意梁漱溟的看法。当然,我们也可以不同意他们三个中的任何一个。我们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
[佳作示范]
只问心,不问境
李清
尼釆告知,半高处看世界更美;杜甫认为,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佳;梁漱溟点赞寻常人生当如在山脚。其实爬山领略风光,不管山脚、山腰、山顶,只看心境不问处境。
(解析:简单引用材料后表明态度:山脚、山腰、山顶三位一体,领略风光只看心境不问处境,开篇出新。)
一路有心情,一路有风景。驻足山脚,貌似无为,进退升迁,不难判别。殊不知,内心波澜,宠辱不惊,心平气和,面对人生,何尝不惬意?于同一层面创造财富,另一层面滋养性情;于同一技术拓展空间,另一层面帮扶弱小;于同一群体朝夕相处,另一层面品味人生,何来不是幸福人生?这份恬淡闲适,恰是登顶无高可攀之时的闲庭信步!这份无欲无求,恰是止于山腰平视山峦的心满意足!
(解析:以三个层面的相互映衬诠释驻足山脚貌似无为实则是幸福人生,并把这份恬淡闲适、无欲无求的幸福与山顶的闲庭信步、山腰的心满意足相提并论,构成文章的初次回环。)
君不见,扶摇直上山腰,脸不红气不喘,悠然享受汗水浸透的快乐硕果之时,能静心回望来时路,不深不浅的斑驳足迹,回味过程的艰辛与甜美,回望长安绣成堆,领略路上繁花丛簇。又可以仰望山顶千层次第开,那份渴望未及的诱惑让自己的终点又有了新的追求。驻足山腰,可谓于山脚跂而望矣见者远;驻足山腰,可谓于山脚顺风而呼而闻者彰。不高攀不慕权,俯首事君,与民同乐,实乃善事!
回望逶迤石径,殊不知年少轻狂已渐渐远去,志得意满又何曾熟悉,原来山风明月依然如故,温情脉脉!仰视山头,回想一路走来一路欢,一路走来一路坎,迎难而上已让自己心慌意躇蹰,知足不辱,但求明眸善睐!
(解析:以“君不见”的呼告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回望山脚绣成堆,仰望山顶次第开”的山腰模式,在赋予山腰风情万种的同时赋予山脚、山顶以新的涵义,在三者之间构成再次回环。)
过往云烟,终点又是起点,永攀高峰,终及山顶,唯望众山小。这份执着、这份坚韧、这份拼搏,已不是平庸平淡载得动,更不是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所能企及。殊不知,无限风光在险峰,险也危乎!危乎高哉!攀顶足览盛宴,登顶足入佳境。那份成熟刚劲、那份酣畅淋漓、那份置危难于度外,足以让有涯之生享无尽之乐。
当风轻云淡,风平浪静,尽享视听盛宴、快然之感之余,这份闲适又与当初停驻山脚何曾相似?貌似又缺失了留驻半高处仰望星空的那份追求!山高我为峰,已至极致,那份若隐若现的琼楼玉宇已不再是神话了,那份所谓无法企及的追求也不再是念想了!
(解析:“语不惊人死不休”恰似这一段的写照:“过往云烟,终点又是起点”将读者带入云蒸霞蔚之境,作者并未沉迷于山顶的无限风光,而是心生敬畏,快然自足,并与山脚的闲适、山腰的追求形成第三次回环,带领读者直奔那看似无法企及的琼楼玉宇,让有涯之生享无尽之乐。)
夫生命之路有限,漫漫心路无绝期。若要无限享用无尽滋味,请维持好心境,别到了薪尽火未灭、薪尽火又灭之时,掩卷搥胸!殊不知,激情的岁月不再燃烧,无痕的心迹泪光点点,美景良辰竟是别离时!
(解析:回归现实,谆谆劝诫人们“若要无限享用无尽滋味,当维持好心境”,心情从“一览众山小”之绝顶断崖式下跌,由尽享视听盛宴的极致到无痕的心迹泪光点点的伤感,戛然而止,余韵悠长。)
[总评]
开篇作者将山脚、山腰、山顶三位一体,引出“只看心境不问处境”的观点,出手不凡,让人遐想无限。接着以“一路有心情,一路有风景”自然过渡,引出驻足山脚貌似无为实则是面对人生的宠辱不惊,并在这一层面诠释了山脚与山腰、山顶鼎足而立之势,完美地诠释了“三位一体”的涵义。再接着引领读者驻足山腰,让读者静下心回味来时之路的同时,亦可仰望超越的诱惑,于山风明月中知足不辱,再次回环。又接着以“过往云烟,终点又是起点”这充满诗情画意富含哲理的语言引领读者进入“山高我为峰”之极致,在尽享视听盛宴的同时与山脚的闲适、山腰的追求浑然一体。最后以生之有涯而思之无尽引发人生哲思。纵观全文,山脚、山腰、山顶环环相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文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梁漱溟则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你更认可何种观点?请综合考虑三类人“登山”的判断,体现你的思考和选择。
[写作提示]
文题要求:“你更认可何种观点?”
那么,我们只能选择他们三人中的一个观点来写,而不能像“文题一”一样,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
[佳作示范]
风景,山腰独好
李家良
驻足于山脚,林荫翳翳,闲适惬意;屹立于山顶,既有“山高人为峰”的喜悦,又有君临天下的气概。然吾独爱山腰之胜景:仰可揽山顶之雄奇,俯可收山脚之俊秀。
(解析:权衡山脚、山顶与山腰三者优点,并表态“吾独爱山腰”,凸显观点。)
相比于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半山确有小棋局之嫌。然而,身临绝顶之时,固然风光无限;殊不知,绝顶的另一面就是悬崖。若能长期处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态,则固守山顶似乎也是可能之事;但是,人不可能长期紧绷着弦,稍有不慎则粉身碎骨。山腰则不然,于人生而言,既经历了由山脚到山腰的奋斗,又不会有一脚不慎坠入万丈深渊的危机;坐拥收放自如之境,保持向上奋斗的势能。
(解析:谈及山顶之优劣,相较于山腰,肯定山腰之好。)
也许有人会说,那山脚比山腰更舒适,省却向上攀爬的劳顿,闲适恬淡的生活也触手可及。诚然,山脚那份闲适恬淡的确更容易获得。梁漱溟先生渡尽劫波后也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感斯人言:人生当于在山脚,安分守己,踏实于当下,何尝不是一种惬意人生!
(解析:谈及山脚之优势:安分守已,踏实于当下。)
然则,不知诸君有否关注到梁漱溟先生“寻常人过寻常人生”中的“寻常”之意?这份“寻常”,是阅尽红尘之后的平常心,即使驻足于山脚也能寻找闲适恬淡之境。但长相平常、学识平常、身份平常的寻常人,很少会有人拥有梁先生那份平常心,若还是以平常理念来要求自己,更多的恐怕是沦为庸常而非梁漱溟先生所追求的那份闲适恬淡了。因为太容易得到的事物是特别容易产生倦怠的,当寻常人在倦怠中沉沦、在沉沦中倦怠时,又何谈拥有那份让人心明境净的闲适恬淡呢?
(解析:反弹琵琶,引入梁漱溟先生的“寻常”二字,阐释角度新颖,意味深长地否定了山脚。)
而山腰则不然,它的获取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人们维持攀爬的姿态方能到达,一路攀爬的过程,何尝不是祛除浮躁一路收获的过程。既不会陷入过分安逸而流入平庸,也不会力不能及而心生妄念。既避免了山脚视野的狭隘,又可拥一览云天的开阔;既能把持闲情逸致观看沿途风景,又可滋生催人上进的动力。
(解析:再次肯定山腰的好,连用三个“既……又……”句式,将说理引入更深层面。)
风景山腰独好,关键就在这一“独”字,古罗马的斗兽场,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长城……这些风景名胜不正是以其的独特与唯一而成为最美的存在吗?山腰之“独”,在于“‘立足山脚、不忘根本,展望山顶、令人奋进,进可攻、退可守;在喧嚣的红尘中腾挪出‘进退有据、得失由心,专注于力之所及,不追逐无根之浮华的自由与洗净铅华的精致。”
(解析:篇末强调风景山腰独好在于“独”,引入中外典型名胜的独特作类比。对山腰之“独”作了全新的剖析。)
风景山腰“独”好!
(解析:独句成段,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总评]
本文权衡利弊,比较优点,山顶、山脚的优点,触及山腰的优点,在作者笔下均逊色多多,一步又一步地强调山腰之好,山腰的与众不同。尤其对梁漱溟先生的“寻常”二字的阐释,定向转述特别巧妙,推导流畅,说理入味。将山腰的好(仰可揽山顶之雄奇,俯可收山脚之俊秀)作了生动具体的阐释,语言诗情禅境,引人入胜!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