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摘 要:中国古代美学讲“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强调的是艺术所追求和肯定的情感。正所谓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是带着浓烈的情感,出自一人之心再进入千万人之心。我认为创作应该尊重自己的视觉感受,通过用心的体悟和大量的实践,从中寻找出具有视觉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部分,来建构自己的画面系统。通过系统梳理和个人感悟,我尝试从静物的构图、造型和色彩三个方面着手去感受艺术家在创作中带给我的启发。
关键词:水彩静物;情感;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197-01
静物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绘画题材,在艺术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呈现多样化的面貌。优秀的静物画是一个高级生命体的象征,是画家倾注和暗示情感的载体。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种修辞手法叫做“比兴”,其意就是借物抒情。比如一张乐谱、一片黄叶、一只酒杯,这些具有可塑价值的静物在画面中传达着画者的情感,被画家赋予一种新的生命,超越它自身的含义,从而决定了画面语言。这种画面语言是由画家的审美意识决定的,是画家通过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形式,把个性及情感经历交融转化而形成。创作一幅优秀的水彩静物画并不容易,虽然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是一幅作品的最终价值是出自一人之心再进入千万人之心。坚实的基本功和锲而不舍的恒心是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的条件,其后则要用感情支配画笔,充分运用水彩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个人思维方式的结合创新,达到物象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时至今日,一些敏感的艺术家把这种惯常多见的语境感悟转化到了绘画艺术上面,从杜尚开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绘画的纯粹质感,任何能够接触的物件生活用品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实践的原材料。
构图是艺术家在创作时通过自己的主观情感把所要表现的物象适当的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和谐完整的画面。构图是艺术作品的框架,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必然是赋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单满足了观者的审美,也在无形中潜以思想的影响,引起共鸣。画面并不是只有单调乏味的素材构成,而是在素材基础之上表现物象之间的关联与融合。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发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客观物象中寄予感情,赋予画面情感的传达,或是快乐,或是孤独,或是失落,或是悲伤。对物象结构进行反复推敲,使观者对画面节奏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
艺术家在感悟物象的同时,会从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人生阅历出发,在表达中产生与主观情感密切相关的客观物象。在创作过程中,静物造型可以通过多种处理手法来提高画面表现力,变形、夸张、想象等手法都是可以选择的。作品中的物体形象及各物象间的关系对观者的感观产生强烈的作用。静物创作中意向造型常有出现,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艺术家在审美意愿上的追求和体现,是艺术家倾注个人情感、综合审美认识并结合客观物象形成的艺术形象。中国有句古话说“画品如画人”,而四君子“梅、兰、竹、菊”也正可以用来诠释造型的意象传达。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观念下,画者在描绘“梅、兰、竹、菊”的时候不会直接描绘客观存在,而是借助物象抒发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君子情怀”。
色彩作为水彩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要素,直接展现的是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它是一幅画面表达情感的媒介,是画家赋予作品的情感基调。我们所要认识和表现的色彩是脱离客观真实,具有个人情感和生命的。人们总会对色彩有着自己的见解与归纳,就像白色代表纯洁,黑色透露神秘。画家在建立个人所感知的色彩系统时,也正是一种情感的视觉流露,将参照物的感性印象诉诸于视觉。
所谓真实的表现,绝不意味着原原本本、枝枝节节地再现、刻板被动的照抄,而应该把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表现出来,寄情于物,挥洒感情。每当看到莫兰迪的瓶瓶罐罐仿佛感受到它们之间有着不可言传的非常联系,这种非常联系又在诉说着简朴与纯粹的素质以及诗意的美,给人一种静思默想的感受。奥基芙的代表作是画一些充满强烈的女权意识的花卉。她对自己的作品《花》的解释是要表现“花之精神”,她常常会把一朵盛开的花画的奇大,仿佛画了一个“缩小的宇宙”。她说要画自己所看到的这朵花对我的意义。这便是寄情于物最直接的写照。带着这个感受去创作我的静物,我把它们放在都市背景下观望,似乎成为现实生活的嘈杂对比,安静整洁的排列给我深入心底的深思与忧虑。
在这个喧嚣嘈杂的混乱格局,寄情于物是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游荡于各种艺术观念和形式之中,生存的困惑和信仰的缺失迫使我们不停地为哗众取宠地故意做作而变换花样。可是不能感动自己的东西,难以想象又怎能打动别人呢?我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用水彩表现,技法拙略但感情真挚,所谓“寻佛则佛不在”,坚定自己的信念,洞察背后的真实,创作有独特意义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