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勤
摘 要: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陶瓷了。商周时期已有几何、印纹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现,到秦、汉、宋、明、清至今陶瓷生产演进迅猛。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经历代陶人的努力,人才辈出,造型各异,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关键词:紫砂;传统;美学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023-01
纵观紫砂辉煌的历史,我们可能看到,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从世传鼻祖到各个大师的开宗立派,一条主线始终饱含着东方文明的意蕴和特色,形成了丰富的紫砂文化,耸立于世界陶艺之林。由此大匠们的总结、归纳、升华,将之定格于更加明晰的传统语言方式。加之当代名家们创作的朵朵浪花,汇成了紫砂有世以来的最大浪潮、滔滔前行,蔚为壮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过市场的大冲击、大洗刷、大裂变,在丁蜀镇地区可谓达到了“人人言紫砂、个个做茶壶”的地步。紫砂文化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派与现代派,现实派与写意派既相互渗透,又各自擂鼓与呐喊,是耶非耶,就连港台地区东南亚及日本等地也似乎掀起了一场“紫砂热”。
中国传统美学的要素是“意境”, 或者说是形与意的辨证关系, 再进一步可以追溯到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美学强调的是抽象的美和具体的美之间的互补作用, 往往不是一语道破而是“留白”, 重在参悟。这种审美情趣在绘画、书法、建筑、音乐、诗歌、雕塑乃至现代的摄影、行为艺术等等各种艺术门类里都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甚至在为人处事方面, 人们都中意于传统的“含蓄美”。而各行各业的从艺人员, 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营造出一种意象, 留待鉴赏者去揣摩、去品玩……还是要回到意象的本源上来。所谓意象, 意就是抽象的、艺术家的情感, 而象乃是具体的、客观世界的反映。意与象相结合, 造就了“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效果, 能使人从具体事物联想到抽象的、来自作品深处的感情, 这种感情也许是作者发出的信号,也许是超然物外的感觉……总之是主客观达到了统一, 心与物产生了共鸣。
紫砂壶的传统美
紫砂壶的传统美,归根到底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紫砂壶,本身根植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又加上历代深谙中国审美特征的文人的积极参与,因而紫砂茶具的艺术美感是无法摆脱中国传统美学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也称之为意境美,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所在。一把好壶,不仅能让人一眼就看出物象形式美,而且更让人在细细品赏中品出意境韵味美,激发人们审美心理活动的形成,由审美内容、形式、特点、兴趣、态度等方面构成新思维,产生新欲望。
然而传统的美感体验是一种来自于心灵与思维上的感觉,其存在必须依靠于现实的形体,也即是说紫砂艺术的传统美必须首先立足于造型,从造型的一丝一缕来分析美的所在。例如经典的传器“石瓢壶”,其设计理念就来自于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独特理解。所谓“韵律”,是指感觉通过线或面或光的圆转所造成的一种动势,这种动势能够制造出某种旋绕着的、但又似乎是凝固了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能够将壶本身所具的文化历史内涵和文人气质风度激活,使其在泥沙的沉淀中又透露出飘逸、深邃、不可捉摸的意态、意味或意境,体现着传统的审美品格。
除此之外,紫砂壶艺的传统美所体现的最深的一层意义,是在于它所蕴含的传统精神文化。所谓“传统精神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
紫砂壶为人所激赏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其质感的温润如玉,具有一种含蓄而隐约美感,由内而外,含而不露。这无疑与中国传统的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美玉所具有的诸多才智和美德是理想化人格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身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明确地提出了“以玉比德”的思想。而紫砂壶在美学的领悟和追求中就充分渗透了这一思想。其形娴静而不张扬,其色古朴而不华丽,其韵隽永而不浓烈,其味深厚而不浅淡。这些特点正是君子德行和人格的隐喻,以朴实自然的神、气、态之美,传达着人格化的艺术精神。
当代紫砂壶,利用了紫砂泥可塑性强的优势,把壶艺师们的丰富艺术想象立体化,有的壶造型清透飘逸,有的壶轻快明朗, 有的壶感想敦厚,有的壶造型粗纩简雅.集装饰艺术于一身,而今又创造了题词刻画,把紫砂壶艺推向了高层次文化,不仅升华了装饰的层次,更深蕴了文化内涵,提高了壶的品位。当代制壶人,在吸收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壶艺,又有了空前的发展,新一代富有开拓精神的,陶艺师又在茁壮成长。他们的作品中,仿创结合、推陈生新、构思新颖、造型优雅、制作精湛,展现出百品争艳的时代气息,把紫砂壶的传统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钱剑华.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2]刘汝醴,吴山.宜兴紫砂文化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