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华 图:蔡成恩
“音乐诗人”舒曼的故事(五)
文:李建华 图:蔡成恩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从昨天一早到现在,我已经写了27页谱子。”新婚后的舒曼进入了一个特别兴奋的状态,他的创作热情达到高潮。
他的妻子克拉拉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丈夫的创作。她知道舒曼创作时的心情,每次进进出出都蹑(niè)手蹑脚、小心翼翼,生怕弄出一点点的声响影响到他的创作。1841年,舒曼创作了138首歌曲,成为他的“歌曲年”。
1841年1月23日,舒曼的目光停留在一叠乐谱上。他回想起两年前,路过维也纳,拜谒(yè)了他心目中最崇拜的两位音乐巨匠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陵墓,并拜访了舒伯特的二哥斐迪南。在斐迪南家里,舒曼意外地发现了舒伯特大量的作品遗稿,他如获至宝,当即把《C大调(伟大)交响曲》的手稿寄给了门德尔松。当年的3月21日,门德尔松就将这部巨作搬上舞台,终使它重见天日。
舒曼捧着舒伯特的交响曲,沉思许久。他想:难道我就不能写出一部交响曲吗?它只不过是以“会说话”的乐器给音乐提供一个最好的体裁。想到这儿,他一头扎进乐谱堆里,打算创作一部属于自己的交响曲。
4天后,舒曼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走出自己的卧室,手里还抱着一叠厚厚的交响曲的草稿。
1841年3月31日,这一天,对于舒曼夫妇来说是一个极其有意义的一天。这是他们新婚后的第一场音乐会,也是舒曼《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的首演。
门德尔松和克拉拉同时出现在莱比锡布业大厅的舞台上,克拉拉要亲自演奏丈夫的新作。
铜管乐庄严而又欢乐地奏出引子的呼号,乐队强有力地接奏着,克拉拉的钢琴声又是那么悠扬……随着旋律的加快,春天的脚步渐渐清晰,色彩渐渐明朗,阳光照射在大地上,树上的嫩芽含苞待放,小草露出了新绿,桃花变红,柳叶变绿,樱桃树披上了淡雅的玫瑰色,小溪的潺(chán)潺声和着小鸟的啁啾(zhōujiū)声汇成了欢乐的和弦,整个大自然像是从酣(hān)梦中苏醒过来,到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们陶醉在这红杏枝头、春意正浓的美好世界里,优美的旋律缓缓地在心间流淌着……最后,音乐在气势恢宏的管弦乐合奏中结束。
“哗……”雷鸣般的掌声盖住了最后几个音符,观众们早就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口哨声、喊叫声不绝于耳,全场沸腾了。
“舒曼、舒曼……”观众齐刷刷地叫着舒曼的名字,门德尔松四处打量,他想找到舒曼,可舒曼像一个害羞的孩子,躲进剧院的一个角落里去了。倒是喜不自禁的克拉拉跑到台下,好不容易才把他拖到台上。
舒曼仿佛做梦似的紧紧抓住门德尔松的手,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克拉拉紧紧地抱住自己的丈夫……
之后,《春天交响曲》又在魏玛、不来梅、汉堡和鹿特丹等地演出,大获成功,舒曼已经在德国声名远扬了。
1843年,门德尔松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聘请舒曼担任作曲系教授。第二年2月,舒曼夫妇进行了一次俄罗斯巡回演出,然而,这次远行使得舒曼的身体遭受了一个重大的打击。让克拉拉更为揪心的是,医生诊断舒曼处在精神病的前期。
1844年秋,为了缓解舒曼紧张的神经,克拉拉在医生的建议下,举家迁往德累斯顿,希望能给舒曼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然而,到1849年,舒曼的精神状况仍然很差,他经常感到“精神紧张、神经衰弱”,并且他的情绪异常暴躁。
圣诞节快要到了,克拉拉心想:不能让舒曼长期在忧郁中生活,一定要给全家一个开开心心的圣诞节。
黄昏悄悄来临,孩子们停止了一天的打闹,静静地等待着圣诞老人的光临……
突然,音乐响起,房门渐渐打开,摇曳的烛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站在门口:一株郁郁葱葱的圣诞树,上面挂满了糖果和装饰品,树的两边摆满了洋娃娃、木马、画册等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孩子们不顾一切地冲上去……
一会儿,大女儿玛丽走到钢琴前,她弹了一首《圣诞老人》。
二女儿爱丽莎,弹了一首欢快活泼的《工作归来的快乐农夫》。
克拉拉把最小的儿子安顿睡觉后,轻轻地弹起了《童年情景》的全部乐曲。
舒曼躺在睡椅上,倾听着自己的作品,享受着家人带来的欢乐,这是他几年来度过的一个最愉快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