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与技术溢出

2017-01-18 03:14解茹玉陈关聚安立仁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东道国动因跨国公司

解茹玉,陈关聚,安立仁

(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与技术溢出

解茹玉1,2,陈关聚1,安立仁1

(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本文通过对中国216家美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的调查,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及演化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可以分为市场拓展与资源整合型、技术及机会探寻型、产品改进与技术支持型以及全球产品开发型;美资在华研发机构对中国创新主体的技术溢出明显受其在华研发战略的影响,不同的战略动因导致其与中国本土创新主体的技术合作方式有明显差异。

美资企业;研发机构;战略动因;技术溢出

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企业逐渐开始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其中以1994年加拿大北方公司在北京成立北方电讯研究开发中心为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此后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相继设立了研发中心、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5)发布的《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已成为最大的FDI接受国,其次是香港(中国)和美国”“世界上前十名FDI接受国中,有一半是发展中经济体:中国、香港(中国)、新加坡、巴西和印度”。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继营销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之后兴起的研发全球化的新浪潮。

在本次调研中随机抽取的全国380家外资研发机构中,美资研发机构224家,占到总量的58.95%。20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无论是历史同期还是现在,美国的科技贡献率在全球都首屈一指,以不到世界5%的人口(4.53%),创造了全世界24%的财富(按GDP占全球总量计算)和40%的高科技产品。因此,积极引入美资企业,并鼓励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促进中国企业与美资在华研发机构进行多渠道的互动与交流,获得技术溢出,提升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国政府与企业一直以来积极推行的重要政策。

但是,在中国各大城市争相给出大幅度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外资、鼓励外商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期望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获得先进技术或者带动本土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这样做的效果如何?中国本土企业是否确实能够从外商研发的技术溢出中获得先进技术?众多学者对此观点各异[1-6],本文认为这与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紧密相关。

Mansfield等[7]认为海外研发投资是否会造成技术流失,主要取决于海外研发工作本身的性质。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因其设立动机和组织战略不同,会导致所承担的研发任务和资源支持有所差异。如果外资在华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是为了占领中国市场或者利用中国资源优势,那么该研发机构将主要承担生产支持性的技术工作,如产品、工艺的改进与升级、对当地的销售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此时,技术溢出通常发生在两个环节中,一是上游供应商在提供原材料和零配件时,会接触到跨国公司对原材料及零配件的质量、工艺等的标准,为达到客户要求,上游供应商会在产品质量、工艺上做出改进,甚至能够得到跨国公司的亲自指导,从而获得技术溢出;二是在生产环节,本土合作企业或合资企业的技术人员、工人等在生产过程中会受到跨国公司严格的质量要求、工艺要求以及管理方式的熏陶等,因而得到技术溢出。在这两个环节中,技术溢出会因东道国企业参与分工的方式不同而受到很大限制。

当外资在华研发机构开始承担起为母公司全球市场开发新技术,并逐渐成长为母公司全球技术研发体系中的重要战略部门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研发资源,提升母公司的研发实力,研发成果不仅惠及本地市场,还面向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研发机构的研发目标/重心也逐渐从应用研究转移到基础研究上[8]。此时,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外资企业会对技术进行严格控制和保密,同时也要求该研发机构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从技术溢出的角度来看,新产品的出现会加剧市场竞争,迫使东道国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因而对于东道国企业而言,不论是模仿新产品还是自主开发,无疑都会影响其创新积极性。此外,从人才流动的角度来看,也会产生技术溢出,有利于东道国技术创新。

众多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赵健[9]研究指出,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和区域内R&D 投资的改善。宋震[10-11]研究指出,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总体促进内资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港澳台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正向溢出显著,其他外资企业研发人员投入的正向溢出显著。李毅[12]认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区位决定因素随其在华研发体系与研发功能的演化日益复杂化。林进智[13]认为,FDI 对内资效率的溢出效应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促进内资技术创新实现的。Ronstadt[8]、梁正[14]提出,跨国公司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动因大致可归纳为两类:市场(需求)因素和技术(供给)因素。徐笑君等[15]、薛求知等[16]提出,研发机构自身的成长能力也反过来影响着其在母公司全球研发战略中的地位。

Lall[17]指出,在加工行业,由于产品工艺的主要技术之间并不相互关联,因此通常所认为的国际经验、成本优势之类的因素会加大对海外研发的依赖;另一方面,在工程行业,由于很难将主要研发活动从市场/决策中心中区分出来,因此技术强度越高的行业其研发活动就越集中;而从当时的研发支出来看,工程行业的海外研发占主导地位,而其研发活动又集中在相对次要的技术活动中或者集中在相对成熟的技术中。赵健[9]指出,跨国公司在华R&D 投资对于区域创新能力还有消极的负向效应。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校和企业合作研发,也掌握中国最新技术研发动向,获得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转化成在华研发机构的专有资源并增加其知识存量,从而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18]。因此,明确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对有效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调整企业技术合作方式、推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216家美资在华研发机构的调查,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进行实证研究。

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于2014年10月设计基于7点likert量表的调研问卷,在正式调研之前于2014年11月通过网络发放少量问卷进行预调研,并修改完善问卷。2014年12月—2015年8月通过网络、邮件、登门拜访等方式进行正式调研。其中,调研小组成员还亲赴北京、上海、苏州、杭州、武汉、厦门、西安等地进行访谈和收集问卷,接受访谈及填写问卷的对象均为各研发机构技术部门负责人。在调查中,以所有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为研究对象,最终通过各方努力共收集有效问卷372份,其中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的研究机构的有效问卷达到216份,占到总量58.95%。

在216个样本机构中,电子、通信及电器类企业31个,工业类37个,化工、生物制药类36个,计算机、软件类40个,汽车类17个,食品及消费品类36个,医疗器械、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19个。

从“研发中心进驻中国的主要原因”与“研发机构从事的主要活动”调查数据的结果统计来看,超过85%的美资企业表示,其研发中心进驻中国的主要原因有“入驻中国是母公司全球化战略的组成部分”“能够降低R&D成本”以及“与对手竞争的需要”“扩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其中,46.8%的美资在华研发机构表示他们从事最主要的活动是“技术服务与支持的活动”与“现有产品和工艺的改进”,这表明,目前大部分美资在华研发机构仅处于本地技术中心的阶段。另有38.4%的企业表示,他们已经开始涉及了一部分“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以及“应用性质的基础研究”,而对于“探索性质的基础研究”活动仅有个别企业涉及。

另有超过80%的美资企业表示,“中国自主研发能力迅速提升、具备某些竞争优势”“为了吸引和利用国内高素质研发人员”也是其研发中心入驻中国的主要原因;访谈中也有一些美资企业委婉表示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是考虑到“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起母公司关注”。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美资企业之所以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有出于母公司全球化战略发展的考虑,也有东道国市场与环境的原因。

此外,母公司对海外研发机构的管控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研发全球化战略以及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机。本次调研结果显示,采用集权式管控模式的研发机构占到36.6%,这一现象也在访谈中得到证实。微软在华研发中心某负责人也委婉表示本地研发决策需要通过总部审核,在此过程中效率会极大降低,有可能错失有价值的创新机会;西门子(西安)也表示很多项目投资决策需要向总部汇报,经批准后才能执行,其中需要长时间的沟通,甚至有时因沟通不畅造成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研发效率。研发自主权的缺失使得决策流程变长,流程中有涉及多个部门、人员的协调、讨论、决策,信息的多层次传递与长时间的协调降低了研发效率,可能导致错失市场机会,也在更大程度上折损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削弱了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另有27.06%的研发机构采取分权式的管控模式,母公司仅负责研发机构战略,不干预经营自主权。19.9%的企业采用混合式管控模式,即母公司掌握战略及高层人事、研发和投资方案,研发机构可自行搜寻项目,但锁定目标项目后要向母公司申报项目研究计划等材料,经批准才能执行。还有16.44%的美资企业对研发公司采取分权式与混合式相结合的方式,也即母公司掌握研发机构战略、研发机构最高负责人的人事安排、研发机构较重大的研发项目投资等方面,对于研发机构有中基层员工的人事权、研发机构资金支持下的项目投资等权力。

国内咨询机构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IT跨国公司研发创新竞争力报告2014》显示,尽管大多IT跨国公司都设置了各自的研发流程以保证其研发有效性,但自主权的缺失却降低了创新能力[19]。

从文献研究与调研结果来看,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已经开始从技术支持、本地化适应性开发,逐渐向支持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的技术开发,已经成为母公司研发全球化战略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阵地。

3 美资在华研发机构战略动机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统计降维技术寻找美资在华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要因子。按照数据处理要求,首先对样本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判断样本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Bartlett球检验是显著的,说明存在因子结构,另外KMO=0.819,较适宜因子分析。

表1 KMO 与 Bartlett检验

从表2可看出,我们从17个因子提取了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能够解释83.827%的方差。其中第一个因子主要反映人才资源、政府政策、本地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地区资本市场的情况,可以称之为“市场拓展及资源整合型”战略动机;第二个因子主要反映发现新机会、新技术与新市场,通过合作建立新的企业、新技术和新服务的情况,可以称之为“机会及技术探寻型”战略动机;第三个因子主要反映产品研制和开发中引入全新理念和技术,在母公司中占有较高地位的情况,可以命名为“产品改进与技术支持型”战略动机;第四个因子主要反映对产品或服务做重大创新、研发全新性能的产品等的情况,可以命名为“全球产品开发型”战略动机。

表2 美资在华研发机构战略目标因子分析(旋转后因子负荷矩阵)

续表2

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运用K-mean聚类分析方法,对216个有效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16个样本被分为4组(见表3),分组结果的显著性水平较高(见表4)。

表3 最终聚类中心

说明:+号表示该因素得分较高且显著不同于其他因素,-号表示该因素得分低且显著不同于其他因素。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将216个样本分为4类,下面对这4类不同战略动机的在华研发机构所采用的技术转移方式进行对比和分析。

第一类“市场拓展及资源整合型”研发机构,在对外交流方式的选择上,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主要渠道是委托研发和学术研讨会;在技术转让方面,更倾向于需求方与本企业直接联系的方式;而在技术扩散渠道方面,则表示主要是竞争者对本公司产品的模仿以及产品发布会、展览会或研讨会。该类型研发机构在华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利用东道国在人才资源、产业结构、地区资本市场、经济与政策环境的优势,大力开发东道国市场,提高产品/业务在中国市场的相对占有份额,提高公司竞争力。而委托研发和学术研讨会正是产品本地化的重要方式。

第二类“机会及技术探寻型”研发机构,在对外交流渠道方面,超过半数的企业选择合作研发、学术研讨会和技术培训的方式;在技术转让方面则倾向于需求方与本企业直接联系的方式;在技术扩散渠道方面,企业方认为更多发生在竞争者对本公司产品的模仿以及产品发布会、展览会或研讨会上。第二类研发机构在华的主要战略目标是通过在华研发机构第一时间捕捉东道国的新机会、新技术与新市场,并通过合作建立新的企业、新技术和新服务,从而打开和抢占东道国市场。因此在技术转移上会倾向于大力宣传企业产品,并直接与需求方联系。而合作研发、学术研讨会与技术培训正是提高研发效率的重要途径。

表4 聚类结果方差分析

说明:四个因素至少在99%以上的概率水平上是显著的。

第三类“产品改进与技术支持型”研发机构,不仅要求能够利用东道国优势资源,并在东道国打开市场,同时还要求该研发机构能够为母公司全球化战略提供技术服务,因此这类机构在对外交流渠道上更多选择了合作研发(57.3%)、委托研发(47.2%)与学术研讨会(51.68%),在对外技术转让上选择了通过行业组织、需求方与本企业直接联系的方式;对于技术扩散的渠道,该类型的研发机构中有75.28%的企业表示“竞争者对本公司产品的模仿”是主要的技术扩散渠道。

第四类“全球产品开发型”研发机构,在对外交流方面倾向于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和学术研讨会,在技术转让上也选择了行业组织、需求方与本企业直接联系的方式。但是在技术扩散渠道方面,该类型中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技术流失主要出现在“在与外部科研单位技术合作中”(52.81%)、“竞争者对本公司产品的模仿”(74.16%)。

综上所述,美资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中,超过86.4%并不仅仅是为了开拓市场、利用东道国的资源优势,更多的是将该研发机构作为公司研发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为全球市场服务,因此在技术合作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主动性。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这种战略动因的动态性在中国不同城市中也有所表现,如某M公司,在北京设立的研究院进行大量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多年前就已承担全球的技术研发任务,但其近两年在西安设立的创新中心却仅承担产品销售的技术支持工作,几乎不承担任何研发任务。

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是动态的。随着东道国市场发展以及海外子公司自身成长能力,母公司会根据全球业务情况适当调整海外子公司的战略地位,如IBM、三星、微软等诸多公司,在华研究机构成立开始之际,主要以产品本地化研究以及在华业务的技术支持为主;但随着在东道国市场的逐渐扩大和稳定,海外子公司开始承担为东道国市场研发新产品的功能;当发现海外子公司研发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或者海外子公司向母公司申请,或者母公司发现这一现象,会针对子公司研发能力适当为其升级,开始承担面向全球的研发任务,支持全球业务的研发工作。因此,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究竟承担什么任务、东道国能否从中获得理想的技术溢出,受到该研发机构在母公司全球化战略地位的很大影响。

4 结论及启示

(1)美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因可以分为市场拓展与资源整合型、技术及机会探寻型、产品改进与技术支持型以及全球产品开发型。其中,市场拓展与资源整合型的战略是充分利用东道国人才资源、政府政策、本地的经济与资本市场优势,这类机构占到样本总量的1/3;技术及机会探寻型的战略是发现东道国新市场、新技术与新机会,以寻求自身的更大发展,这类机构占到样本总量的1/4;产品改进与技术支持型研发机构通过引入全新理念和技术,承担了母公司重要的研发任务;全球产品开发型的战略则面向全球市场对产品或服务做重大创新、研发全新性能的产品。最后两类研发机构合计占比将近一半。

(2)美资在华研发机构对中国创新主体的技术溢出明显受其在华研发战略的影响。不同的战略动因导致其与中国本土创新主体的技术合作方式有明显差异。如市场拓展及资源整合型研发机构重于利用中国市场、人才及政策优惠,故而倾向于通过产品发布会、展览会等促进技术转让,在对外交流上更多选择委托研发;而全球产品开发型研发机构则表示技术流失主要出现在与外部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中。因此,美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战略动因的不同,导致了对中国创新主体技术扩散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故而在引进外资研发机构时应具有选择性。

因此,在引进外资研发中心方面,应注意不能盲目引进外资。原因在于,跨国公司或集团的确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但并不是所有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行为都对东道国企业有利,尤其对华投资的“独资化”倾向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基于全球化发展战略,有一些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在华“独资”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动机是为了扩大在华市场,因此该研发机构主要任务是对产品进行适应性研究与开发,而并非科学研究性质的开发活动,因此技术转让的界限、程度和范围都是由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发展战略严格管理,并不能产生较好的技术溢出,反而会争抢国内市场,抢占国内人力、资本等资源。

优先支持内外资研发机构间的技术互动,根据技术互动的程度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优先支持技术合作型。对于内外资研发机构间的技术合作,对合作双方均按照合作程度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本土高科技企业通过国际上市,带来外资以及海外人才的双重投入。

因此,要制定相关政策,从真正促进外资研发机构的技术带动作用方面入手。鼓励内资、外资企业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到外资企业全球化研发体系中来,实现研发的规模效应。

[1]GöRG H,GREENAWAY D.Much ado about nothing? Do domestic firms really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04,19(2):171-197.

[2]HALE G,LONG C.What determines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China[D].Economic Growth Center,Discussion Paper,No.934,Yale University,2006.

[3]GODART O N,GöRG H.Suppliers of multinationals and the forced linkage effect:evidence from firm level data[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13,94(2):393-404.

[4]刘洪钟,齐震.中国参与全球生产链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01):68-78.

[5]朱承亮,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来源——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抑或FDI溢出[J].工业技术经济,2014(03):105-114.

[6]陈钊,杨红丽.解开FDI垂直溢出效应之谜——产业链的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1):33-42.

[7]MANSFIELD E,TEECE D,ROMEO A.Overse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us-based firms[J].Economica,1979,46(182):187-96

[8]RONSTADT R C.International R&D: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road by seven U.S.multinational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8,9(1):7-24.

[9]赵健.跨国公司R&D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区域创新知识生产函数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07):148-153.

[10]宋震.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入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29个工业细分行业的经验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12):96-101.

[11]宋震,丛林.基于CES生产函数的FDI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06):139-144.

[12]李毅,时秀梅,周燕华,张凯.跨国公司在华R&D区位演绎与决定因素——基于研发功能演化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1(02):59-66.

[13]林进智,郑伟民.FDI促进内资技术创新产生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11):27-35.

[14]梁正,薛澜,朱琴,朱雪祎.研发全球化与本土知识交流:对北京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8(02):3-16.

[15]徐笑君,刘海波.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变模式和路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04):76-84.

[16]薛求知,李亚新.子公司在跨国公司知识创新及流动体系中的角色[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06):1-7.

[17]LALL S.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earch activity by US multinationals[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79,41(4):313-331.

[18]肖刚,杜德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化研究[J].当代财经,2014(01):69-77.

[19]“IT跨国公司:提高在华研发自主权成下一阶段关键”[EB/OL].(2014-04-14).http://tech.sina.com.cn /roll/2014-04-14/17009318853.shtml.

(责任编辑 沈蓉)

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Strategic Motivation of the R&D Institutions Funded by American Enterprises

Xie Ruyu1,2,Chen Guanju1,An Liren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2.City Colleg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18,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of 216 R&D institutions of US enterprises in China,we used the methods of factor analysis to study the R&D strategy of origination and evolution.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R&D strategic motiv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market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resources,technology and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product improvem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as well as the global product development.The technology spillover between R&D institution of American enterprise and Chines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would be limited obviously because of the R&D strategy motivation.

American enterprise;R&D institutions;Strategic motivation;Technology spillover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209),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16KRM142),科技部中外创新对话专项(2014kjbmdzm15)。

2016-04-25

解茹玉(1984-),女,陕西韩城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F276

A

猜你喜欢
东道国动因跨国公司
清、民国木薯在广东的引种推广及其动因初探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人力资源流动的动因与对策探讨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东道国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竞争力变化对跨国公司总部策略的影响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下的跨国公司本土化研究
解码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动因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