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建宾 于子瑞 李勇红 曹 梅 崔应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1 河南省胸科医院
长春瑞滨在输液性静脉炎小鼠模型建立中的作用及干预措施
申建宾 于子瑞 李勇红1曹 梅 崔应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目的探讨长春瑞滨在输液性静脉炎小鼠模型建立中的作用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小鼠,分别应用不同给药剂量、给药浓度以及给药速度,观察静脉炎发生情况,并应用西咪替丁等不同的H2受体阻断剂进行干预。结果长春瑞滨(VIN)给药浓度以及注射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注射剂量越多,小鼠静脉炎的发生率更高并且更加严重(P<0.05);给药浓度下降后增加了注射难度并提高了小鼠死亡率(P<0.05);给药速度越快,小鼠静脉炎发生风险越高(P<0.05);预先应用西咪替丁可以显著降低小鼠静脉炎的发生率(P<0.05)。结论制备动物模型能够为改进VIN用药方法提供重要参考,并进一步探索干预输液性静脉炎的药物治疗措施。
长春瑞滨;输液性静脉炎;西咪替丁
输液性静脉炎指的是静脉当中使用刺激性强以及浓度较高的药物,或者长期使用刺激性强的导管导致静脉出现炎性反应。目前临床上通常使用兔耳缘以及小鼠尾进行静脉用药造模〔1〕。但是这类模型的静脉损伤容易受不同剂量、容量以及速度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局部反应,手工控制无法有效确保参数稳定。同时,延长给药时间会引发疼痛,这种感觉会让动物挣扎,他们动作幅度会增大,所以不方便对他们进行注射。如果工作人员注射得过快,会使小鼠发生猝死,进而影响造模有效率〔2〕。本研究通过分析小鼠尾静脉应用化疗药物的容量、剂量以及速度等因素静脉炎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成立一个输液性静脉炎的模型,研究输液性静脉炎的病因和治疗办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实验用健康成年C57小鼠,5~8周龄,体重20~30 g,雌性。美国BAS公司MDI001进泵,MDI002支架,MDI020控制器,一次性注射器(1 ml,上海双鹤公司),一次性静脉输液针(0.5 mm,山东威高公司)。长春瑞滨注射液(VIN,江苏豪森制药公司,10 mg/ml)。
1.2方法
1.2.1建模 应用美国BAS公司推进泵,根据血管的直径选择针头,鉴于针头越细诱发的血管损伤越小,本研究选用7号头皮针,VIN的用药时间10 min〔3〕。自行设计给药装置并建立模型,随机将48只小鼠平均分成6组,包括空白组,VIN1组(18.8 mg/kg),VIN2组(28.1 mg/kg),VIN3组(37.5 mg/kg),VIN4组(56.3 mg/kg),VIN5组(75 mg/kg)。浓度设定10 mg/ml,速度为0.75 μl/s。注射之前要让小鼠没有其他的疾病和身上没有伤口。在正式实验之前要对小鼠注射地西泮和氯胺酮麻醉小鼠,使用酒精擦拭尾部之后注射VIN。尽量一次穿刺成功,保证静脉当中无药物渗漏之后,维持位置不变,根据各组的要求推注给药。注射结束后拔出针头,使用棉球压迫穿刺维持从而避免药液外渗〔4〕。
1.2.2给药浓度 根据随机法将24只小鼠平分成三组,浓度1为10 mg/ml,浓度2为5 mg/ml,浓度3为2.5 mg/ml。剂量37.5 mg/kg,速度0.75 μl/s。
1.2.3给药速度 根据随机法将24只小鼠平分成三组,速度1为0.75 μl/s,速度2为0.3 μl/s,速度3为0.15 μl/s。
1.2.4干预措施 设定给药浓度10 mg/ml,剂量37.5 mg/kg。西咪替丁(CIM)总体积250 μl,速度0.3 μl/s。把5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CIM组、法莫替丁组以及雷尼替丁组,空白组使用生理盐水(NS)75 μl+NS 250 μl;模型组使用VIN 75 μl以及NS 250 μl;CIM组使用VIN 75 μl以及CIM 250 μl;法莫替丁组使用VIN 75 μl以及F 250 μl;雷尼替丁组使用VIN 75 μl以及R 250 μl。
1.3观察指标 测量各组给药之后静脉炎的发生状况,记录整体状况同时观测肿胀以及消退状况,固定位置使用卡尺测量鼠尾的直径〔5〕。注药7 d后使用颈椎脱臼法将小鼠处死。然后医生读片,用切片镜观察细胞的情况判断输液性静脉炎的病理改变〔6〕。
用37.5 mg/kg的VIN,以0.3 μl/s的速度进行注射。在第7天提取处死小鼠的病理组织,并在提取后染色,最后用显微镜观察。用NS处理的细胞较稳定,没有杂乱的现象:用VIN处理的小鼠细胞不稳定,排列不整齐,周围有炎症出现,为建模成功。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行χ2检验。
2.1不同剂量VIN对于输液性静脉炎发展发展的影响 VIN1组以及VIN2组小鼠出现静脉炎,但症状轻,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2.5%、37.5%;VIN3组、VIN4以及VIN5组的静脉炎发生率均为100%。VIN给药浓度以及注射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注射剂量越大,小鼠静脉炎的发生率更高并且更加严重(P=0.006)。VIN1组、VIN2组、VIN3组均无死亡,VIN4组、VIN5组死亡率分别为25.0%、50.0%。
2.2不同药物浓度对小鼠静脉炎的影响 浓度1、2、3组静脉炎发生率均为100%,浓度1组无死亡,浓度2、3组死亡率分别为50.0%、62.5%。
2.3不同的注射药物速度对小鼠静脉炎的影响 速度1、2、3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33.3%、75.0%、25.0%;速度1组死亡5例,其余2组无死亡。说明注射药物较快的时候,小鼠死的多。
2.4三种H2受体阻断剂对静脉炎干预的效果 空白组未发生静脉炎,模型组100%发生静脉炎,CIM、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0.0%、90.0%、100.0%;各组均无死亡。预先应用CIM可以显著降低小鼠静脉炎的发生率,同模型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06),法莫替丁以及雷尼替丁干预之后与模型组无明显区别(P=0.03)。
药物输液性的静脉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药源性疾病,发病风险比较高,危害也比较严重,往往给患者带来非必要的心理痛苦、生理痛苦。医生在诊治这种疾病的时候要制定合理的方法,确定好标准。过去认为,血栓性的动物模型不能直接看出通过静脉注射药物对这些实验动物的影响和对静脉炎的影响;在对小鼠进行注射的时候,小鼠患的可能性特别低,不能用特别典型的药物体现其他药物的特点〔7〕;如果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出现了静脉炎,通常都会有很多原因,例如药物的类型、注射药物的速度等,都会对静脉炎产生影响。所以没有办法利用特别典型的模型进行探究〔8〕。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是只使用一种类型的药物,通常都使用很多种:例如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抗凝药、局部麻醉药、溶栓药、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血管扩张剂等,少数情况下甚至还使用化瘀活血中药预防使用药物诱发的静脉炎〔9〕。
和过去已经有过的手工操作的静脉炎造模方法比较,本方法更加科学地体现出治疗疾病的具体过程,从而清楚地看出其中的不安全性,可以帮助解决其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而研究不同的给药浓度、不同的给药速度、不同的给药时间等干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10〕。不同的药物会对动物产生不同的反应,浓度越高,化疗药物会在血管当中滞留更长的时间,静脉炎发生发展的风险也就更高〔11〕;浓度太低则无法让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如果注射药物的速度过快也会对小鼠产生刺激,进而引发各种不好的结果。所以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调制出最科学的用药浓度,确保浓度有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注射药物对静脉产生的影响。如果在试验过程中采用VIN静脉化疗的方法,并且能够在10 min内完成用药,一方面能够降低一些有毒的药品对静脉产生的毒害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药物浪费,可以减少很多问题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降低静脉炎发生风险〔12〕。因为实验动物的体积太小,血液循环也较简单,如果一次注射太多的药物容易死亡。所以,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考虑到注射不同的浓度要保持注射的总量,也要注意维持一定的梯度,不要使小鼠的死亡数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结果分析。进行研究的时候,选择大小适当的针头,避免因为针头的原因使静脉炎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或减少,影响实验的准确性。经过优化之后的实验条件一方面有利于小鼠发生静脉损伤,另一方面不会让小鼠有不好的效果或者是猝死。在模型组进行模拟化疗静脉炎的时候会出现许多的临床表现,而且还有比较良好的重复性。另外,小鼠的静脉位置相对较浅,会更加容易观察分析静脉炎症状况。CIM是H2受体阻滞剂的一种,作为抗溃疡病药物在临床应用,几十年的应用过程当中积累的经验比较丰富。但是该药物在临床应用环节,发现一些同其他的H2受体拮抗剂不同的作用,例如研究人员发现西咪替丁可以有效预防VIN诱发的输液性静脉炎〔13〕。CIM是H2受体拮抗剂,能够控制H2受体的表达,竞争性发挥拮抗组胺效果,有效阻断VIN诱发的静脉炎〔14〕。
综上所述,制备动物模型能够为改进VIN用药方法提供重要参考,从而探索干预输液性静脉炎的药物治疗措施。
1龚 伟,梅 乐,王志媛,等.酒石酸长春瑞滨热敏脂质体血管刺激性和急性毒性初步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4;30(2):107-9.
2王 凇,翁 勰,龚 伟,等.热敏脂质体抗肿瘤药物改善肝肿瘤热消融疗效的动物实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6):506-10.
3Myrianthefs P,Karatzas S,Baltopoulos G.Complications,thrombophlebitis rates,and intravenous catheter replacement strategies〔J〕.Infection,2015;33(2):96-7.
4Tagalakls V,Kahn SR,Libman M,etal.The 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 vein infusion thrombophlebitls:a critical review〔J〕.Am J Meal,2016;113(2):146-51.
5李俊波,杨金香,杨小丽,等.曙红Y探针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长春瑞滨〔J〕.分析试验室,2014;33(7):828-30.
6Arnow PM,Quimosing EM,Beach M.Consequences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 sepsis〔J〕.Clin Infect Dis,2015;16(6):778-84.
7Yoh K,Niho S,Goto K,etal.Randomized trial of drip infusion versus bolus injection of vinorelbine for the control of local venous toxicity〔J〕.Lung Cancer,2007;55(3):337-41.
8温旭智,杨 觅,刘宝瑞,等.关于长春瑞滨在提高临床疗效及减轻副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8):1166-9.
9庄晓珺,冯兴业,姜 頔,等.LC-MS/MS法测定犬血中长春瑞滨浓度及药动学特征〔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5;24(5):288-92.
10裴天仙,王晶晶,滕晋莹,等.酒石酸长春瑞滨对大鼠免疫和造血系统的长期毒性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28(4):562-8.
11张晓蕾.HPLC-ELSD法测定酒石酸长春瑞滨脂质体注射液中两降解物质〔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6;24(4):312-4.
12Simamora P,Pinsuwan S,Alvarez JM,etal.Effect of pH on injection phlebitis〔J〕.J Pharm Sci,1995;84(4):520-2.
13Kuwahara T Asanami S,Kubo S.Experimental infusion phlebitis:tolerance osmolality of peripheral venous endothelial cells〔J〕.Nutrition,1998;14(6):496-501.
14刘秋松,张世玉,梅雀林,等.经皮瘤内注射长春瑞滨碘油乳剂治疗兔VX2瘤的实验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8):699-7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No.81573919)
崔应麟(1963-),男,硕士,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研究。
申建宾(1976-),男,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研究。
R91
A
1005-9202(2017)20-4980-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0.011
〔2017-02-11修回〕
(编辑 袁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