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节中,明确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进行伟大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中国梦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是非曲直,良莠难辨,更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四观”教育。
《辞海》关于历史观的概念解释是:“亦称‘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基本问题的根本见解……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将社会发展看作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辩证过程。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2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和看待社会与历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董振华教授等学者认为,历史观就是我们对历史事件、人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态度和观点的总和。而且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要与各种丑化历史、篡改历史、糟蹋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正确的历史观应主要体现在: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任何外部力量的强加,而是建立在前人奋斗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珍视我们的历史,像珍视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惜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特别是让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扎根于我们青年一代的思想中,成为滋润他们成长的精神营养,自觉抵制错误或者歪曲的历史观、文化观。二是我们自己也是未来历史的创造者,要创造我们自己的历史,就要认真对待,尽其所学、倾尽所能,才无愧于时代和历史。当代大学生应该牢记历史使命,扎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洪流中,大胆改革创新,自觉承担使命担当。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伴随着私有制和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是阶级统治的特殊的暴力机器。国家更多的是指拥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和管辖民众的政权。国家观,即一国公民对本国国家政权、国家安全、国家统一、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在现当代中国,正确的国家观应是:第一,服从国家政权,维护民族整体利益。即公民对所属国家政权的认同,对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利益的维护,以及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拥护。无论何时何地,公民都应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第一要义。因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必须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的自信。第二,正视国家现实,积极为国家作出贡献。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造成的城乡、地区等差异仍然存在,深化改革中的阻力与矛盾异常复杂,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此作出贡献。第三,积极推进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台海两岸关系,有着各种不确定的内外因素,要尽其所能积极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在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还存在种种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更待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教育青年一代,去身体力行,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贡献者。
《辞海》对民族观的解释:“人们对民族与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立足于民族平等,开拓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民族过程客观规律的途径。”3我们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来解读民族,科学分析和概括总结民族历史发展的规律,妥善解决当前阶段的民族问题,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坚持正确的民族观,核心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这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民族问题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坚决反对霸权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的大局。世界上任何民族都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特性,每个民族都在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势,而无天生的优劣之分。民族无论大小,都应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因而,要树立正确而又牢固的民族观,就必须始终如一的坚决反对霸权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其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党的十九大代表、来自云南鹤庆的王冬林家庭成员中,妻子来自于傈僳民族,父亲出自于汉族,母亲是白族,这个家庭可谓各民族融合的典型代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待民族关系也应如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力量。文化观是对整个文化知识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自身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决定国家兴旺盛衰的主导因素。”5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讨论时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6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强盛,是以文化为根基和支撑的。文化的大力发展和昌盛,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最高境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深刻的文化自省,或消失于历史的长河,或被其他民族和国家所打败,其后果不堪设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无论是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还是生态文化,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扬光大。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对其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尤显重要。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培养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四观”,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伟大的历史重任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才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和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发展路径选择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的不同。我们历史发展现在已经进入由“富”而“强”的新阶段,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伟大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用自己所学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在激流中放飞青春梦想。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和完善,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北京幼儿园虐童事件、沪昆高铁贵州段的工程质量问题等,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中的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建立在这“三观”基础上的人生观。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能够促进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要“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需要具有深厚的“四观”认识,才能正确看待和分析当前国际和国内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筑牢思想的“防火墙”。
加强对大学生的“四观”教育,渠道要多源,方法应灵活多样。
教育部把2017年定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年”,在全国范围内巡回检查高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建设,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我们应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于无声处接受“四观”教育。比如: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开辟的每周一节道德讲堂,让学生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来感化和教育身边同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四观”的方法。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各系在学生处的领导下,单周周一晚上7点到9点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召开主题班会,内容多有对“四观”问题的涉及。老师和学生共同策划方案,学生干部自己主持,学生全部参与的自我教育方式,深受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双周周一晚上7点到9点进行政治学习。比如对于刚刚召开的十九大,围绕“我心中的十九大”为主题的演讲的方式,在学生中掀起学习十九大的浓厚氛围。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阳光成长”课堂是学生处牵头,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共同协力完成的一种形式。活动方式是在学生中成立兴趣活动小组,学生做助教,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定期线上和线下举办不同主题的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包括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瑜伽课堂、舞蹈课堂、“红学”研究课堂、“鲁班”文化研究课堂、“BIM”技术学习、“广联达”软件学习等。这一课堂刚一开设,立即引起广大学生的注意,大家踊跃报名参加,一时间在学生中引起热议。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创新教育和培养方式方法,开辟多种教育途径,才能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四观”,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精神基础,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2
[2]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174
[3]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2178
[4]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
[5] 巴忠倓. 文化建设与国家安全(第五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论文集).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09(1):51
[6] 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08/c70731-2456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