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广来
验光配镜需要全面综合考量
文/钱广来
最初才接触验光时,认为验光很简单,就是度数的简单加减,配镜就是把出厂时的大圆镜片加工成和镜框一样的大小、形状,装上去就行了。然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才认识到验光配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综合考量。具体说,就是对同一人采用不同的验光方法,再把结果相互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戴镜者眼睛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才能给出相对适合的数据。
那么,为什么要对同一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光呢?
譬如治疗感冒,因为不同的人对各类感冒药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治疗的效果也不一样。验光也同样如此,所以,为了确保无误,对同一个人用多种方法进行验光,然后再进行数据对比,最后再综合分析,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是相对最接近患者实际情况的。
在实际操作中,各种验光方法得出的数据如果是一致的,这属于最好的情况,也是可靠性最强的,但经验证明,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经常出现的是情况是同一个人用不同的验光方法,得出的数据结果并不相同,此时就需要进一步检查并分析原因,最终给出合理的数据结果。前不久,一个从未有过配镜史的小学生来配镜,经过问诊符合近视特征,而眼部其他检查都证明没问题,检影验光的结果是-4.50DS,电脑验光的结果是-5.00DS,主观插片验光1.0视力为-4.25DS,红绿等清难以平衡,-4.50DS时红清,-4.75DS时为绿清。采用综合验光仪试片时,1.0视力对应的近视度数为-4.50DS。面对上面的一组单纯近视的数据,都足以让人头疼了,如果再加上散光的话,问题就更为复杂了。此时,应该怎样取舍?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光学理论基础,同时辅以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综合分析,最后确定-4.50DS这一数据。理由是主观插片的视力只是以1.0为标准,并不是最佳视力,所以患者的度数应该大于1.0,可以继续增加-0.25D进行视力验证。电脑验光的结果为-5.00DS,对于小学生来说,调节能力过强,近感知性调节等往往会造成验出的数据偏高,对于近视来说,眼睛的实际数据应该小于电脑验出的度数。至于综合试片与试架试片之间的差距,应该考虑为镜角距的原因。试镜架、试片时镜片所插的位置在哪里?做红绿等清时视标与眼睛的实际距离是多少?这个距离所对应的调节放松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最终数据采用-4.50D,最接近患者的真实情况。
散光的问题更为复杂,不但涉及到球镜度,还要涉及到散光度和轴位等数据,此外,轴位是否准确也会影响到散光数据的准确性,散光给光不准会反过来影响轴位等问题,这些因素也必须加以考虑。
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是利弊共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光,就可以集众验光方法之长,取长补短。
例如,检影验光与电脑验光同样属于客观验光,电脑验光的优越性是方便快捷,对操作者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属于傻瓜式操作。同时,该方法一般用红外线作为光源,所以对验光环境也没有过高的要求,但验出的数据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干扰而欠准确,有时甚至因为眼内容物清晰度不够而无法打印出度数。而检影验光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要求较高,并且因为其采用的是可见光,所以对操作环境也有相应的要求。同时,进行检影验光时,患者看的是远处视标,可以放松调节而减少数据的误差,准确度较高。
再说试镜架验光与综合验光仪验光。综合验光仪的功能最全面,这是它的优点,但它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再加上综合验光仪中的数据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叠加的形式来实现的,所以会产生相应的误差,此外,无法轻松地模仿眼镜让患者试戴也是它的缺陷之一。试镜架验光则却相反,其优点在于它可以让患者戴在脸上随意走动,试片箱里的镜片数据很全面,不需要通过叠加来实现,从而避免了叠加引起的误差。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插片不方便,需要人工插拔,对斜视等的检测远远不如综合验光仪那么得心应手。有鉴于此,上述两种主观试片方法应同时采用,并相互印证。
以上所说的仅仅是度数是否验得精确的问题,但精确不代表“适合”,对戴镜者而言,精确的验光数据仅仅是基础而已,要想“适合”,必须在此基础之上考虑更深层面的问题。前不久,遇到一个50多岁的老年女性患者,主诉戴镜头晕、视物变形等。在其他机构验光的结果双眼都达到-20.00DS以上,并且还合并散光。来我处插片验光后表明确实如此,原镜双眼皆为-8.00DS。患者要求提高视力,并且解决视物变形、视物变小等问题。对此,我告诉患者,只能在原视力的基础上提高一些,不可能达到正常人的视力水平。至于视物变形,也要看是什么情况,只有在光学效果可控的前提下,才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无法解决的,比如说高度负球镜的正畸变像差问题是难以用普通框架解决的,只能通过选择小镜架,调整倾斜角,减小镜角距等手段来予以部分改善。为此,建议她试用一下隐形眼镜,因为从光学效果上来说,隐形眼镜基本能解决她所说的问题,但她从内心不能接受隐形眼镜,只接受框架眼镜。经试戴、询问、讲解等,最终建议她暂时配戴双眼为-12.00DS的框架眼镜,在选择眼镜时,要精确测量瞳距,误差控制在一毫米以内,选择相对小一点的、试戴后镜角距小、倾斜角合适的镜架,并且在装配完成后调整面弯,尽量减小眼镜外侧带来的畸弯效应,同时,必须通过连续配戴强制适应。同时告诉她-1.2.00DS的数据只是暂时的,等完全适应了这个度数以后,还要往上增加度数,根据试镜逐步增加,最终在视远时达到足矫,视近时欠矫,欠矫量等于渐近的ADD值。如果对视远无过多要求,对视近有比较高的要求,也可以考虑只用一副眼镜来视近和视远,那么,此时的处方数据应该等于足矫度数加上ADD的总值。
一些多年未戴眼镜的老年患者中,往往还出现患者戴镜后明显感觉清晰了,但无法接受刺眼的亮度,甚至出现头晕等症状,此时,也可采用“非常规”的方法,比如说在不减少度数的情况下,给镜片染色而达到不降低清晰度而只降低亮度的目的,等适应一段时间后,再换成无色镜片。
对于散光的验配,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除了以上的因素,还需考虑戴镜者眼皮的厚度、平时的用眼习惯等。一般来说,厚眼皮的人容易造成顺规散光,这样的人如果平时眼睛睁得不大,而在验光的时候要求他们睁大眼睛时,此时验出的度数不一定代表他们的真实度数。例如以前遇到过一个近视患者,因为一直不戴镜,久而久之,养成了眯眼视物的习惯,此时验出的散光度数一定要小心对待,不可盲目全加。因为他一直以来眯眼视物,上下眼皮给角膜带来的垂直方向的压力会造成顺规散光,当给他戴上适合的眼镜后,他不再眯眼视物了,眼皮对角膜的垂直方向的压力会得到解除而使顺规方向的散光度变小,如果此时所配戴的眼镜还是原来的度数,很显然此时的度数散光度就偏高了。所以遇到此种情况,需要给顺规散光一定的余量,可以考虑在原来的基础上少给一点。几个月后当眼睛养成了不再眯眼的习惯时,再重新复查验光。
除了验光,配镜时也是需要全面综合考量的。几年前,曾有一个患者,因为原来的眼镜佩戴时间过长,镜片产生磨损,要求重新验配,经一系列验光程序后,得出的结果显示度数没有变化,按原镜度数直接配镜即可。但患者佩戴新镜后,经过一段时间,感觉眼睛非常不舒服,并且主诉镜片上面有阴影。经过全面复查后,没有发现问题。后来,我经过观察,发现镜架材质是TR90材料,镜片是常规树脂镜片,经过询问、试验、分析后,根据日光灯在镜片上面反光的阴影非常不规则的情况,得出镜框中的镜片由于变形,从而造成偏振效应。于是用力把镜片从镜框上取下来,再把镜片放在日光灯上观看,发现镜片已回复正常状态,反射图像正常了。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处理方法是用手磨机根据镜框的形状,稍微磨小了一点点,保持了正常的装配力度,装好之后再检查反射图像的成像,发现正常了。后经患者试戴,问题圆满解决。
后来仔细分析,上述问题的出现有下列原因:镜片装配过紧,造成镜片变形。当时的天气温度很低,一段时间后天气温度升高,镜片与镜架的膨胀系数不一样,镜片膨胀后变大进一步加剧了镜片装配过紧的力量。两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是,产生了应力,出现了偏振效应,最终引起了佩戴不适。所以在眼镜装配时,不但要考虑到镜片松紧的问题,还要结合当时的天气温度作出微调。我的观点是,在装配树脂镜片时,温度低的时侯略松一些,温度高的时候略紧一些。
总之,无论是验光,还是配镜,都应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才能为患者配制出光度准确、佩戴舒适的眼镜,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单位:合肥钱氏眼视光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