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枫
摘要:20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被称作“加拿大的契诃夫”,二人的文学创作有许多地方具有可供比较研究之处:他们均选择短篇小说作为文学事业;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以塑造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为主要内容;真实朴素、精炼舒缓的语言风格……这些方面体现了文学跨越异质文化的共通性。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契诃夫;短篇小说;比较
2013年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获奖被看做是短篇小说的胜利。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会称其为“加拿大的契诃夫”、“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诺奖委员会之所以将门罗与19世纪俄国的男性作家契诃夫相提并论,并得到世界文学界的一致认可,说明了二者在文学创作中存在着内在的共通性。
一、短篇小说的事业追求
在世界文学领域,短篇小说通常都被看做是作家进行长篇创作前的“小试牛刀”,是一种练兵和演习。甚至在今天,新锐作家一开始也抛弃了短篇小说,直接投入到长篇创作中,短篇小说连敲门砖的地位都丧失了。文学界对短篇小说的普遍不重视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也可见一二。100多年来,以短篇小说家身份获奖并主要以短篇立世的作家几乎没有,门罗是唯一一人。加拿大的门罗和100多年前俄国的契诃夫一样,是世界文学界少有的专司短篇小说创作而不染指长篇的作家。
从1968年出版第一部书《幸福的幽灵舞曲》到近年问世的《美好的生命》,门罗共出版了14部书,全部都是短篇小说,包括她最驰名的《逃离》。契诃夫是19世纪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一生除开几部戏剧之外,主要以短篇小说为主,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等。在世人心目中,契诃夫就是短篇小说的代名词。契诃夫以独立思考的精神创作短篇小说,态度严谨,并以自己的短篇不落“三伪文学”为荣。门罗虽然也曾有从事长篇创作的想法,但那些“正经的”长篇总让她感到不适,不能像短篇那样让她感到特别的张力,因而自始至终也没有从事长篇创作。也许门罗被称为“当代契诃夫”、“加拿大的契诃夫”,首先是与二人共同的短篇小说文学事业追求有关。他们共同选择在这个天地中精耕细作,用小篇幅讲大故事,赋予了短篇小说有而长篇小说所没有的独特魅力。
二、现实主义的创作笔触
契诃夫是19世纪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他的人生经历并不畅顺,出身小市民家庭,幼年时家庭破产,被迫靠担当家庭教师维持生计和学业,且体弱多病,生活的时代也是沙皇统治末期最黑暗腐败的年代,他本人还不辞长途跋涉,去往安置苦役和流放犯的库页岛游历,这些人生经历让他看到了社会生活最无奈、最真实的一面,也为他的创作积累了经验和素材,使他走上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他以自己切身的体验描绘当时社会中最平凡的小人物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表达他们的苦闷、庸俗和无奈,用最真实和最现实的笔触描绘了日常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门罗虽然生活在20世纪后期至今,这个物质文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与契诃夫生活的俄国沙皇统治末期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她同样的社会中下层普通民众的社会经历和并不如意的现实生活却像当年契诃夫那样,引导门罗走向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门罗出生在1931年加拿大一个小镇的农业家庭中,当时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随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不得不面对清苦的农场生活,并在童年时代就担负起家务工作,大学也在勤工俭学中只上了两年,随后结婚、生子,每日围着家务转。苦闷、乏味、清贫的现实生活和人生经历使门罗的文学创作更倾向于在现实主义中沉稳冷静地揭示小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而不是倾向于反叛、超脱甚至消极颓丧的现代、后现代主义表达方式。门罗在现实中的生命体悟让她对小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女性的隐含悲剧命运的平凡生活有着独到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作品也具有符合门罗社会经验的现实性。门罗与契诃夫生活的时代环境不同,对现实的提取角度、表现重点和揭露方式也不同,但在现实主义的整体创作倾向上是相同的。
三、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
门罗与契诃夫均坚持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人物塑造,情节构筑上,二人也一致的注重描写普通中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具有典型性格的平凡人物,并通过这些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反映社会环境、社会现象。他们本身深处社会的中下层,从中下层的眼光窥探整个社会对他们而言更加得心应手,更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冷峻的进行思考,更能发掘平凡故事中的不平凡之处。
契诃夫笔下的姚内奇(《姚内奇》)、凡卡(《凡卡》)、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雅科夫(《小公务员之死》)、格罗莫夫(《六号病室》)等等无不是通过最下层或是最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反映了19世纪末期整个俄国社会人的生活状态。同样的,门罗以其生活的加拿大小镇为原型,也写就了一大批小镇人的日常生活,构成了一副如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般的普通市镇中人的生活状态,带有浓厚的加拿大本土特色,反映出的加拿大普通小城市人的生活现实。门罗本人曾称其乐于留在契诃夫、屠格涅夫的视景内,她本人是不是的确深受契诃夫等人影响并不确定,但就二人的写作特点而言,他们都善于以小见大,用小篇幅描写大视野,用小题材、小人物的平凡故事反映社会现实,思考人生意义。
四、语言风格的相似性
门罗与契诃夫的小说创作的语言风格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相似性,他们都注重语言和现实的之间真实的相关性,语言质朴凝练、既细致入微又不失深刻的思考。
下层民众的普通生活不需要华丽繁复的语言进行修饰,那样反而消解了内容和意义的真实性。相反,最朴实无华、言简意赅的语言更能够刻画下层人民的生活。普通人生活的苦闷、乏味、疼痛、幻想、破灭在他们的笔下变得真实起来。他们都重视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提炼,用心理反映故事和现实,叙事技巧上多变且为故事打上真实的印记,故事构思紧凑严密,富有表现力和反思力,常常包含着一种“含泪的微笑”的特点。这从契诃夫“短篇三部曲”:《醋栗》、《套中人》、《有关爱情的故事》以及门罗的短篇集《逃离》中可以明显看出来。总之,二人在叙述语言风格上的朴实、精炼不但没有抵消作品的艺术性,反而强化了思想性。
结 语
艾丽丝·门罗与契诃夫性别不同,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对人生社会的感知方式也有较大差别。但作为沉浸于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创作的两位作家,他们运用语言娴熟、质朴、凝练却不失真实性与反思性。他们在关注与自己生活状态息息相关的小人物命运和生活苦痛方面十分相似,并且一致的用静止美学的方式不断重复的揭示着生活中的迷惘与阵痛,并和现实抗争。这正是二者的短篇小说作品在超越了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后所展现的共通性。
参考文献:
[1]张芳.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艾丽丝·门罗研究述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2).
[2]康慨.门罗是他们的契诃夫.中国新闻周刊,2013(10).
[3]朱逸森.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4](前苏联)叶尔米洛夫.契诃夫传.张守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民族大学校级科研课题“门罗与契诃夫短篇小说比较研究”(校学生科研2014(144)号)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