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
摘要:联觉是一种知觉系统的刺激引起另一个或数个其他知觉系统反应所获得的感觉,是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或者说是以好几种感觉去接受刺激物的能力。“联觉现象”作为研究音乐与其表现世界之间关系的一个突破口,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音乐的本质。联觉现象贯穿在整个歌唱艺术实践当中,无论是从组成人声的基本要素方面入手,还是从整个声乐学习进程来看,或者从各种组合的感觉引发的联觉方面来分析,都能够产生众多的联觉体验。研究“联觉现象”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情感体验与表现,在演唱中更好地运用想象与联想,更好地塑造审美心理与演唱个性,以及更好地把握激情与实现整体美。本文将以声乐作品《枫桥夜泊》为例阐述联觉现象在声乐中的体现。
关键词:联觉;对应关系;联觉现象;声乐;演唱
一、关于联觉的概述
“联觉”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同时感受。“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引起或加强性质完全不同的其他感觉的印象,它是两种或多种分析器中枢部分形成的不同感觉间互相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也就是说,联觉现象是由于人的多种感官感觉互相联通而产生的,当一种感官受到某种刺激便自发地引起了另一种或多种其他感觉,这就是联觉,如听觉上的刺激引起了视觉上效应,视觉上的刺激引起嗅觉上的反映等等。
概括说来,联觉是一种知觉系统的刺激引起另一个或数个其他知觉系统反应所获得的感觉,是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或者说是以好几种感觉去接受刺激物的能力。具有动态性、相对性、适应性、相容性和可塑性等特征。
声波振动作用于听觉系统即产生听觉。声音的刺激不仅使人产生听觉体验,而且也可能使人产生非听觉性体验,如视觉形象、感情体验等,而这些听觉之外的体验就属于典型的联觉活动。但音乐审美活动中也并非没有联想活动的介入,由于人的观念系统是高度联系的,因此以一种感觉为基础完全有可能激活与这种感觉相关的某种经验或概念,从而产生联想并进而引起一系列的联想活动。这种现象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是有广泛表现的,但音乐自身的非语义性与非视觉性决定了在音乐听觉中直接引起的是联觉活动,而联想则是在联觉基础上引起的后续心理活动。因此,联觉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是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中介环节。而联觉的规律则是揭示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对应关系问题的基础与关键。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必须通过视、听觉为主的感官来获取、选择和积累审美信息,进入大脑后,再由脑部各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组成审美表象,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所以,联觉和艺术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联觉现象在声乐作品《枫桥夜泊》中的体现
“联觉现象”作为研究音乐与其表现世界之间关系的一个突破口,为人们更好地认识音乐的本质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声乐中的联觉现象,无论是在声乐的演唱和欣赏,还是在声乐的教学和学习中都随处可见,它常常出现在声乐学习进程的初级阶段,并最终结合联想在演唱中发挥重要作用。联觉体验发生在声乐教学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里,形成于歌唱者的每一个发声动作里。只要有声音的出现就会有联觉的体会,联觉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声乐实践中,声乐中各个环节都留下了联觉的影子。联觉现象贯穿在整个歌唱艺术实践当中,无论是从组成人声的基本要素方面入手,还是从整个声乐学习进程来看,或者从各种组合的感觉引发的联觉方面来分析,都能够产生众多的联觉体验。这些具体的联觉体验最终体现为:面罩感、色彩感、光感(明暗感)、金属感、画面感、质地感、硬度感、形状感、及空间感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歌唱感觉的联觉范畴。在声乐中,无论怎样的感觉,最终都会产生以上的联觉体验,所以说,联觉现象也是有章可循的。本节将以声乐作品《枫桥夜泊》为例阐述联觉现象在声乐中的体现。
该作品的歌词有着含蓄、传神的诗的意境,音乐部分营造出古朴、雅致的乐境,为诗添上了音乐的翅膀,赋予诗新的生命。只有充分理解这首艺术歌曲的词和曲的美妙之处,才能在歌曲演唱中以情真意切的感受演绎和诠释作品。《枫桥夜泊》的演唱必须要对其词、曲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后,才能情真意切的演绎准确。根据诗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注意音色、速度、力度的把握。歌曲的情绪基调是冷色调的,略带忧愁、伤感的情绪,所以在音色的选择上不宜用明亮、奔放的音色,而选择用含蓄、圆润、沉稳的音色来演唱。这首歌保留古诗词吟诵的韵味,由于节奏构成属散板,因而速度较慢且自由。如果速度把握不好,偏快了就破坏了古诗词原有的韵律感;偏慢了就容易唱得太拖而破坏歌曲的整体感。演唱前先将速度想好,演唱的过程中需要非常好的气息支持才能将速度控制好。力度方面要注意力度的变化,一方面能突出每一句的重点和整首歌曲的重点;另一方面也要符合诗歌抑扬顿挫的内在韵律感。古曲一般都情感细腻,只有把握好强弱对比,才能起到烘托意境的作用。
第一句“月落乌啼”以中弱的力度起音,暗示一种安静的氛围,“霜满天”采用渐强后减弱的处理。第二句“江枫渔火”从旋律上来说,节奏与前句“月落乌啼”相同,音高低纯四度,是前句的情绪上的延展,由于音高向下的平移,在力度上还要弱些。第三句是转折句,起音“姑苏”音高在小字二组的#F但力度却是从弱开始后渐强,“城”字的音高比该句起音低了八度,而力度从“姑苏”开始渐强后到“城”字后又渐弱。“寒山寺”的力度变化与旋律走向相同。第四句由中弱的力度起音,很快在“钟声”处到达强,并形成全曲的高潮,随之在重复句中从弱到中弱,在力度上又回到全曲开始的力度,形成力度上的前后呼应。
从歌曲的整体布局上来讲,第一句诗句描绘的景物“高”,第二句诗句描绘的景物“低”,所以作曲家在音调上作了相应的处理。“钟声”是所写景物中唯一的有声响的,所以作曲家在此处运用到最强的力度,是以有声写无声,表达自己“愁”绪,随后在重复此句时又慢慢恢复平静。
演唱这首作品时在气息的控制上要稳要深、流畅且均匀,因为整首作品的性格基调是愁苦,忧郁,略带无奈,环境营造的是黑夜,寂静,山岭,江水,孤舟。“月落乌啼霜满天”的“霜”字,在气息控制上是逐渐控紧的,要有一种微光突显的感觉。第二乐句应均匀、流畅,唱“对”时要逐渐控紧气息。第三句下行时不能松懈,在第四句的“钟声”落在小字二组的 g 音,“到”落在小字二组的 a 音,在这些高音延长处,牢牢的把气息沉在丹田,而随后的重复句声音逐渐减弱,恰似主人公丝丝缕缕的愁思慢慢的向远处弥漫开来。
另外,节奏在这首艺术歌曲中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整体来说是以松散和自由为主。时而自由,时而舒缓,时而紧凑。音乐开始,钟声飘来,那如流水般趟过的珠帘,让钢琴的优美展露无疑。开头“落”字,“霜”字自由空间大一点。回到“天”以后,旋律走向要快,可适当延伸,不能拖沓。“江枫”和“渔火”要连贯紧凑,“对”和“愁”可稍显舒缓,“眠”依旧紧凑进入最后一个音,然后适当延留。
小结
声乐演唱艺术是音乐的二度创作,它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是以创作者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受其支配。因此,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现的二度创作时,必须投入全部的热情、智慧和才能去窥探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思想,理解作曲家所特有的音乐语言,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应有的准确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符合原作的风格与思想感情,又要能体现演唱者的创作个性与感情色彩;在追求音乐美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展示自身的音色美,从而赋予音乐以有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周海宏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
[2]张前 王次炤 《音乐美学基础》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
[3]黎英海 《继承与探索—中国民族音乐文集》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