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 许承保 赵静
作者简介:杨博,女,河南商丘人,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赵静(1975.11-),女,汉族,沛县人,科级,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行政管理。
许承保(1977.1-),男,汉族,安徽潜山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表明,大学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多年来,大学素质教育研究理论成果丰富,相关著作积累较多,但从实践的角度研究素质教育却相对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并以实践作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因此,研究素质教育的实践,对于大学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35-01
一、素质教育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双重属性的统一体,而人的社会属性即是人的本质属性。而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以人为对象和核心,立足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已成当今共识,并成为高校素质教育必须恪守的理念。正是人的这种社会化的本质决定着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也决定了高校素质教育本质和根本任务。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类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与交往至关重要。在踏入社会进行交往实践之前,大学无疑是培养社会生存能力与交往能力的关键环节。《决定》表明,“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以肯定的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因此,实践是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目前大学素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的几十年中,研究与实践得到了明显的推进。但是,由于真个教育结构的问题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全方位的重视
目前,大学中的素质教育一般由教务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共同承担。教务部门主要负责理论和文化素质类课程的安排,学生工作部门则负责素质的提升训练。相对中小学而言,大学更重视教学与科研,将素质教育的实践作为第二课堂,重点放在学生工作系统,而非集全校各部门之力去推行和保障。这就造成了资源有限、资金短缺、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
(二)缺乏明确的规范和体系
素质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许多学者对于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研究,如“涵盖了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1],但对于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也缺少系统的体系。没有规范和体系,素质教育的实践只能是根据自身情况各自摸索,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不同学校、不同个体之间的做法,却不能形成基础的提升模式,这对于形成浓厚的实践氛围不利,也受到教师水平的差异化影响。
(三)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传统理解中,学生接受的教育主要是“文化”的教育,或者是“书本”的教育。评价受教育者是否优秀,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即使是素质教育呼声最高的小学阶段,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仍是看拿了多少课外学习的证书。这造成了在大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性和功利性,许多学生看到有学分或者有奖励就去学习和参与,没有利益就不参与。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看,在大部分高校进行的综合测评中,学生的素质及能力是通过参与课外活动的获奖情况和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进行;从学校整体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仅仅是通过阶段性对于某个部门的考核,或者在教学质量评估时作为一部分指标,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检验机制[2]。
三、关于大学素质教育实践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实施体系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强调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高校各部门、各机构对于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改善“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比如,学生工作系统主要承担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学校给予应有的经费和师资保障;科研部门及教务部门应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及专业实践的基地,规范实践锻炼平台,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质与创新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应举办高层次报告等活动,扩大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吸引学生参与到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各学院应积极联系校外共建基地,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强化交往素质、心理素质、志愿服务精神等。
(二)建立科学的规范和体系
大学素质教育是抽象的概念,其落实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一定的导向和机制。笔者认为,一是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内容的规范。目前学者们研究的大多集中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上,缺乏相对应的实践的实施体系和规范,如政治思想素质如何落实,有哪些二级、三级指标,在这些部门具体的要求是什么等等。建立一套完整和科学的实施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素质教育活动的落实和积累。二是加强高校自身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建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实际情况,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层次、定位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督促工作的落实。三是加强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均可组织素质教育实践一线教师进行交流、征集成果等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固化素质教育实践成果[3]。
(三)探索合理的考评机制
考评机制是开展工作的风向标。从学校层面来看,合理的考评机制能够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保障素质教育实践的落实;从个人层面来看,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及提升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学校层面的考评指标可重点放在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参与面和成果成效,学生个人的考评指标更加关注实践的参与情况、个人收获以及师生评价。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考评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把握好考核评价的度是重要问题,避免学生形成功利性心理。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项目支持:本文为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学生教育管理角度的农科大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GL2015005。
参考文献:
[1]张正义.关于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2).
[2]汪莉.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3]敬枫蓉.大学素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理念与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