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探索

2017-01-17 20:59刘香连
东方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工作学生

刘香连

摘要:民办高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职业目标定位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但他们又具有思想活跃、活动热情、潜力较大的特点,该特点与学校自身的环境共同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困惑,如管理形式单一、抱怨学生素质,制度约束过多、产生逆反心理,管理队伍年轻、缺乏专业引导等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管理工作中的困惑,提出了独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路径:抓好两个主体、带好两支队伍、加强一个中心和提供一个保障四个方面。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一、民办高校学生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与普通一、二本学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不自觉。学生入学成绩低,这与他们在高中阶段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不自觉有密切的关系。进入高校后,涉及到高数、英语和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底子薄,加之在中学学习阶段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大学学业成绩并不理想。第二、职业理想不明朗,心理状态不积极。学生进入学校后,较长时间找不到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定位,对未来迷茫,对自己学校的名气不自信,处于高昂学费与学习抵触心理的困惑之中,既不愿面对现实发愤图强,又无清晰的职业理想目标。第三、思想活跃,活动热情,潜力较大。民办高校学费较之其他普通高校,学费昂贵,所以学生生源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本人兴趣广泛,见多识广,思想活跃,愿意参加活动,热情很高,所以学生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较强,情商较高,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的困惑

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社会培养了具有较强实践、创新的社会人。但由于民办高校学生有它不同的特点,折射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就成为困惑和问题,这些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管理形式单一,抱怨学生素质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方式一般是参照公办高校教育模式,而一、二本学校的学生与民办高校学生生源存在较大的差别,用公办高校教育的方式实施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管理,效果势必不佳。但由于教师或来自一二本高校退休教师,或是刚从此类高校毕业的应届生,因此,在教师的身上无形中有很强的一二本高校管理的烙印,在管理工作时不自觉的将原来学校的管理方式运用到独立学院学生身上,当发现效果不理想时,转而又抱怨学生素质低,使教师的管理陷入不积极、疲惫应付的状态。

2.制度约束过多,产生逆反心理

为了进一步约束学生,学生管理部门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而这些规定的制定又将独立学院学生预设的学习过于不自觉、主动性过差、能力过低,因此将制度制定的较之其他普通高校更为严厉、苛刻。学生迫于学校的压力不得不遵守规定,但内心却极为反感,甚至不认同学校的做法,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

3.管理队伍两极,缺乏专业引导

担任民办高校学生辅导员岗位的老师,部分是留校的本科生或是外招的应届硕士研究生,部分是从一、二本学校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等退休老教师和人员。年轻教师在专业深度、广度上对学生缺乏引导,因此对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上帮助力度不够。年龄大的退休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太大,与学生共同语言不多,在思想上较难达成共鸣,进而在专业引导上又缺乏吸引力。

三、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路径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和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笔者从院系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经过在民办高校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路径。

1.抓好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

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处理,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长期以来,在认识层面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被认定为“主体—客体” 的关系,单纯的把人们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忽视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交往实践。对象化实践活动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中,而不应该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因为人与人是一种平等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在任何时候,人都是目的,而绝不是手段。[1]

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不好,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这种强的自我意识如果能引导适当,对于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如何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双主体的作用?笔者从实践管理中总结如下。

⑴对于教师主体。教师主体可以分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两个层面。针对专业教师,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有三点:一为课堂上实施因材施教,比如英语教育与艺术设计就不可采用同一种办法、使用同样的案例。二是注重启发式教育,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三是营造互相尊重的教学环境,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才会从内到外,全面接受专业教师的教学、人品、学识等。针对辅导员教师,在学生工作中要“用心”,用心抓好管理,用心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等行为,了解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做好学生工作要“用情”,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关爱,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要用情感引导,对家庭有实际困难的学生要主动靠上去帮助;做好学生工作要“用力”,服务和管理学生要有充沛的精力,要敢于较真,身体力行,通过实践及时总结,提高自己的服务管理能力

(2)对于学生主体。首先,实施分层、分类教育。分层教育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需求潜力及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形成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及管理模式。[2]按照总体上来分,学生分为后进生、中等生和模范生三类。那么对于这三类同学,我们也要实施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次,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如可充分发挥党组织、团组织、社团和寝室自管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发挥他们主体性的作用。

最后,提升学生参与层次。高校学生参与管理权的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以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为核心的初级层次;以行使行动权、咨询权和评议权为核心的中级层次;以行使决策权、表决权、投票权为核心的高级层次。[3]

2.带好两支队伍:学生党员队伍和团学干部队伍

学生党员队伍和团学干部队伍无论是在学习成绩还是活动组织领导能力,在学生中都是佼佼者,而且这两支队伍就像学生中的“领头羊”。如果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将这两支队伍管理和使用好,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模范作用,那么学生管理工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生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对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至关重要,这点无论是一、二本大学还是民办高校,都如此。所以,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发展平台,通过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和学生党支部建设,构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坚强平台。

(2)团学干部队伍。团学干部不仅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成就优秀,而且他们是协助辅导员和教师自上而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强有力纽带。他们是密切联系学校和学生的中介,起到了桥梁、纽带、上传下达和贯彻上级意图组织学生开展工作的重要作用。他们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在学生中有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团学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建立一支精干、务实、负责的团学干部队伍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

3.加强一个中心: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高校一项基础工作和系统工程,优良学风的建设离不开系统的学生管理体系。在民办高校,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行为规范更易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学风建设的手段和措施以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围绕学风建设,在日常管理中全面贯彻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努力营造优良学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使学风建设取得实效性。

(1)学风建设制度化。以完善的学风管理工作机制为手段,形成优良学风的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持。建立以学生工作队伍为基础,党团建设为辅助,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为保证,以群体性课外科技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完善的学风建设体系。坚持以公正、公平、公信为核心、制度建设为基础、信息公开为重点、严格管理为根本、优质服务为依托、有效监督为保障,逐步建立、健全严格、规范、合理、科学的学生管理机制。[4]

(2)学风建设常态化。学风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它需要建立长效的、严格的纪律约束机制。辅导员每周要深入课堂听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任课教师要改进“只教不育”的教风,做到不仅教书还要育人。对于学生主体,通过实施严格的纪律约束机制,约束学生在纪律上的自由散漫。对各类违章违纪的学生及时谈心、教育,情节严重者给予相应处分。

(3)学风建设多元化。学风建设不可单纯停留在课堂,它的形式应该是多元的,纠正学风建设单一性和片面性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通过对学生课堂纪律、早晚自习效果、宿舍卫生和主题活动设计与开展等多种形式的检查与评比,以相关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制度为根本,以教师主体的督查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学风建设活动为载体来共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4.提供一个保障:宿舍安全和稳定

学生宿舍是学生休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又一重要阵地,宿舍安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对民办高校至关重要,如果一旦出现影响范围广、性质恶劣的宿舍安全稳定问题,那么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情况,进而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办学和发展,所以,在民办高校,宿舍的安全稳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详细分析民办高校学生特点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困惑基础上,学生管理工作路径的设计,紧紧围绕“抓好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带好两支队伍:党员队伍和团学干部队伍;加强一个中心:学风建设;提供一个保障:宿舍安全和稳定”等四个方面开展,全方位、有效率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刘振红,杨作东.独立学院大学生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

[3]张向东,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32.

[4]张亚,石磊.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与学风建设刍议.[J].《法制与社会》,2008,(5).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管理工作学生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赶不走的学生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