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之

2017-01-17 20:51文安东
东方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教学

文安东

摘要:作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难点,“变调”及“儿化韵”的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较为复杂的部分,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员来说,熟练掌握“变调”及“儿化韵”的发音规则对于提高其汉语语音语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进行“变调”及“儿化韵”发音规则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法分析。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变调;儿化韵;教学

一、变调

1.1何为变调

所谓变调,是指音节之间相互影响使声调发生的语音变化。汉语普通话在语流中会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声调变化,这就是存在于汉语普通话中的变调现象。声调教学的难点在于声调本身的调值和在语流中调值不同的矛盾,于是变调教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变调教学强调语音流畅性,变调问题在对完汉语的词组和短语教学中给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所以也成为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重点之一。[1]

1.2对外汉语中的变调教学

变调在汉语普通话的表现有两种:第三声的变调、“不”和“一”的变调。在实际使用中,四声并不是按照原来的声调进行发声,人们往往会对其作出简化处理,即对上声进行处理得到半三声。如果出现两个三声连读的情况,这时第一个三声就要变成二声。如果在句尾遇到两个上声连读,读成全三声。

“不”和“一”的变调与此不同。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一”的情况,如果“一”不是用来表达序数词或者被用在词尾句尾,那么这种时候就需要对“一”进行变调处理,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不”的时候,如果“不”不是单用或者在一、二、三声前面,那么这种时候都需要进行变调,变调为二声。“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变读为去声,如果“一”出现在去声的前面,这是声调就变为阳平,这种情况下,“不”的变调处理与“一” 一致。通过总结这些变调规则,学生在遇到该变调的情况时就会按照规则进行处理,简单直观。

吕必松先生说过:“学生学好声调,一是靠模仿,二是靠记忆。”[1] 初级阶段的学生在做语流听辨声调的练习时,遇到“上声 +上声 ”的变调情况,如“你好”,对该词熟悉的同学可能会判断出该读作 35调值的是 “你 ”,是上声的变调,应记录为上声;但不熟悉该词只能根据所听声调的实际发音来记录调类,这样就会跟正确答案不一致。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明明听到的是升调,而结果是上声呢?如果根据实际调值来判断声调会产生错误的话,那么到底该根据什么来辨调?我们认为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听到的实际调值来记录调类,如果最后结果跟自己的记录不同,则要在字典中查找该音节所代表的词的词汇意义,并记下来,通过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减少下次辨别该音节的错误机率。

另外,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初期阶段,拼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老师应当尽量少选择可能会出现变调的词语进行听写练习。[1]比如在听写“shóu gǎo”(手稿)一词时,教师朗读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音变,对于没有学过变调的留学生就会很困惑。另外,教师应刻意避开“二声+三声”类词语的听写,否则也会使留学生大惑不解。比如在停歇“liú shuǐ"(流水)是学生不知道究竟写"liǔ shuǐ”还是"liú shuǐ”他们并不知道才子的具体含义,自然也就不会存在语感一说,面对liú shuǐ的多种组合方式他们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一教学难题,老师要善于从教学对象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成年人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变调规律进行总结,再加上长时期的刻意练习,进而使学生掌握变调。

二、儿化韵

2.1儿化韵

儿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 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er有时与韵母结合而成构成的儿化韵同样是令留学生分外困挠的语音问题。儿化韵在规定普通话采用北京语音做为标准音之前并不常见,现代汉语中儿化韵的使用受到北京方言的极大影响。儿化韵是汉语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首先,在汉语语法意义上,儿化可以区分词性,例如量词“个”在儿化之后变成指代身高的名词“个儿”;其次可以区别词义,例如“盖”是动词,表示从上而下蒙蔽遮住的意思,而“盖儿”是指器物的上部用以进行遮盖的物体;此外,在词汇意义上,“儿化”可以形容物体细小、轻微等的性质和状态。[2]

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儿化韵的掌握是相当困难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发音的不规律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的使用通常会根据不通的口语习惯或者实际语境进行变化,有的词语必须儿化,比如在“哪儿、等会儿”。有的可儿化可不儿化,如“花盆(儿)、面条(儿)”,还有儿化需视情况而定,如“胡同”和“胡同儿”,“一条路”和“一条儿香烟”等。由于组合方式差异或者交流对象的差异,儿化韵的使用也有所变化。另外,儿化还因为不同人的使用习惯、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等而使用方法各异。正是由于儿化韵的变化本身无规律可寻才导致了现阶段各对外汉语教材中儿化词收录混乱的现象。

2.2儿化韵教学

在儿化韵的教学阶段,教师应首先确保学生对于翘舌音er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包含儿化韵的句子进行强化训练。[1]大部分学习汉语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er”这一读音时不得要领,往往会将韵母和er分别发声。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采取老师示范、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韵母和er结合之后的发音。掌握汉语发音的关键在于能准确模仿标准发音,当然必要的语音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此外,将语音知识的与语流教学相结合也是一个学习“儿化韵”的绝佳方法。[2]语音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时期的累积的过程,单单依靠老师的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汉语教学中因为声调、变调的存在变得更加复杂,留学生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刻意、反复训练,才有可能让汉语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儿化韵”与“变调”的教学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将理论性教学策略落到实处,为留学生创造了一道跨越语言障碍的通途。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3.

[2]喻 江.声调教学新教案[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77 -81.

[3]王汉卫.声调性质作用的再认识与声调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43 -50.

[4]吴迪.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金田》,2013年第3期

[5]马婷婷.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的变调教学[J]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6月第6期

[6]李元未,岳辉.对外汉语教学课本中的变调符号问题[J]2003年12月第6期

猜你喜欢
教学
“对比”:让学习走向深刻——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学设计(Part B)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组合》教学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