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权
[摘 要] 就业难背景之下,历史学课堂教学必须肩负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就业规划与指导的重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做好四年的学业规划和就业规划,并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不同类型历史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从而适应社会需求,减缓就业压力。
[关键词] 历史学专业;就业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110-03
一 利用课堂教学做好学业规划
很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常常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所以,及时、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明确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历史学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他们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并在明确的职业目标下认真学习,这对于就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开端作用。
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首先必须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样,教师才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爱好、特点、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及家庭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为接下来帮助他们制定未来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提供条件。此外,还要让学生清楚历史学人才培养的几种类型,即,“学术型”“师资型”和“应用型”。
1 引导学生规划好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明确了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好自己的四年学业规划。从时间安排来说,大一、大二要认真学好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夯实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文选等专业课基础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大二暑期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就业需求,要确定自己本科毕业后是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深造。要结合不同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正是将考研规划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所以近几年本校历史学专业顺利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大都比较感激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考研理念的长期灌输,以及对考研计划、目标的提前规划。
2 引导学生拓宽发展路径
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不同,家境也有差异,因此,有同学会选择考研,也有同学可能会选择就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同样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他们做好教师招考、特岗教师招考、事业单位招考、公务员考试等一系列本科毕业后参加就业考试的各项规划和复习。因为,事业单位招考、公务员招考、教师招教、特岗教师的考试范围和指定教材、考试科目都不太相同。因此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目标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去复习应考,这样才不至于等招考公告公布之后临时抱佛脚。
此外,由于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时间有限,很多学生并不明确就业招考的一些变通。例如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不知道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报考小学语文、小学英语、学前教育等岗位。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经常会在课堂的讨论环节,以及课间休息的时候告诉同学们,通过四、六级考试,口语尚好的同学在就业的时候可以考虑小学英语教师、普通话在一级乙等以上的同学可以报考小学语文、有过专业的音体美特长的同学可以报考学前教师。在这样的宣传和引导下,本校历史学专业已经先后有朱同学、李同学顺利考进商洛市的小学英语教师行列,吴同学、周同学先后考入陕北的小学语文教师行列。这些同学的顺利就业,除了自身的努力,与教师在课堂中的学业引导、就业指导密不可分。
总之,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四年的大学学业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历史学专业教师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历史学专业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二 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应对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在专业技能上大学生不但要努力学习专业课,更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对于历史专业来说,“21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不仅规范了历史师资的培养规格,而且对其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德、智、体、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扎实的历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能力强,素质高,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基于此,就业难背景下的历史学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服务社会,适应社会需要这个轴心点,主要培养三大类专业人才:一类是中学历史教学人才。二类是历史学理论研究人才。三类是复合型人才。
1 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历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侧重点地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理论研究型人才来说,不仅要具备史学研究的基本功底,而且还要有深入历史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查阅资料的能力。包括阅读史料、专业书籍及学术性前沿论文等能力;二是历史专业写作能力。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科研能力,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实现科研能力的培养:一是采用“课堂教学三步法”:以综合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启发讨论法进行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开发中培养创新意识。二是学术意识引导法: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吸收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新成果和各学科最新研究资料,加强对学生学术意识和科研意识的引导与培养。三是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扩大课堂知识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四是“双语教学”法:通过双语教学,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培养学生利用外文资料研究学术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到古籍展馆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对“中国历史文选及文献导读”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去图书馆的古籍展馆,对各种历史文献的查阅方法、版本进行讲解,从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具体到培养的过程,可以这样安排:“大一”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兴趣、科研意识与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等方面;“大二”以课程小论文为主,要求学生学会收集研究资料,学会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个案研究;“大三”以学年论文和调查报告为主,培养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并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撰写出一篇较好的学年论文或调查报告;“大四”则集中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把读书会应用于课堂。”更要注意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这种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直接锻炼了学生日后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站在该领域的前沿。
2 教学型人才的培养
对于教学型人才来说,必须要加强三笔字、普通话、教学技能等的培养和锻炼。因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师范类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确实存在诸多不足。
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例如,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几乎历史学的所有课程都可以这样去设计。当然,前提是要在课前给学生安排好任务,让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要注意的是,安排给学生的问题不能太大,学生的讲解时间不能太长。笔者根据经验认为,一次大课,也就是100分钟的时间,安排学生就一个小问题讲十分钟即可。例如在“历史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选择那些内容相对简单,篇幅相对较小的段落,给学生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后,安排他们在讲台上进行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有:第一,可以克服他们站讲台的胆怯心理;第二,可以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第三,可以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及外语口语水平。事实表明,很多同学后来都会这样说:“老师,那次考试的某道题刚好就是那次安排我在课堂上讲过的那个问题,所以印象特别深。”据此,我们能感受到课堂教学中,教学能力的锻炼对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讨论环节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在一学期的课堂十分钟讲课活动之后,在学期末的时候,举办微型课讲课大赛,锻炼学生的教学技能。
总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教学技能,对于优秀师资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作为历史学专业的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内涵、大胆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因为,只有我们培养的学生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他们才有可能在激烈的教师招考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
3 关于复合型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锻炼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交叉学科培养模式更发挥出了优势。”基于此,在新的形势下,历史学课堂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培养理论型研究人才、教学型人才之外,也要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但是在实际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中,常常割裂了史学与文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紧密关系,因此造成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例如,史学专业的同学对文学史、绘画史、科技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学科的发展往往一知半解、知之不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相关学科知识的灌输与培养。例如在中国古代史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文学、美学、科技等知识的有意灌输。比如在讲到帝王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总结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比较出众的皇帝。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作品数量最多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但从这些帝王文学作品的流传情况来看,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南唐后主李煜了,从而引导同学对《虞美人》进行赏析;再如,在讲授北宋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时,一定不能漏掉对其著名的《岳阳楼记》的赏析。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赏析和分析,就是探究历史学专业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最好契机。因此,历史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必须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能力。此外,历史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文字基础。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古文字识别与理解能力,就根本无法解读该文献的具体所指。所以,要强化对学生古代汉语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学专业的基础性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其他交叉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利用涉及到的地图等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培养,利用经济史的教学内容对经济知识的培养,利用《大明律》《大清律》等教学内容对法律及法制史知识的传授,利用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对学生公文等写作能力的培养,利用中国民俗教学内容对民俗旅游知识的讲授,利用中国古代的民族服饰及服饰变化对美学的培养等。
总之,历史学专业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人文素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使之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有用性人才。历史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肩负起对学生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综合能力的强化培养。
三 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就业意识及观念
“有些师范类毕业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不切实际,对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导致定位不准、就业期望高,结果却是失望大。”显然,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生就业观念不强,就业能力不足造成的。因此,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的引导势在必行。为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具体来说,一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就业观念的转变、引导和树立;二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就业能力、就业技巧的培训和练习。
1 就业观念的转变和树立
在就业难背景下,大学生需及时转变自身就业期望,看清社会现实,了解自我,找准自身就业的社会定位;随着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就业制度也由“统包统分”转向“自主择业”,然而,一些大学生自己包括家长,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足,就业观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统分时代。
在临毕业之际,很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自卑、自负、不平衡、攀比、依赖、急躁等心理,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求职和职业生涯发展,甚至还威胁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指导大学生不断更新就业观念,将就业地区的选择扩大到农村或边远地区。例如,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小城市、乡村等地,非常需要人才。大学生还应该树立基层意识。另外,由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他们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还存在明显的 “六个一点”思想,即工作要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这些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革命斗争时期艰难困苦的讲述,引导学生树立不怕苦的精神。第三,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应该把薪酬放在第一位,因为单位给予的成长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概言之,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帮助大学生合理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个人素质能力,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2 就业能力和技巧的指导
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困惑,就业指导和就业技巧的训练、就业思想的确立、就业能力的掌握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就业辅导中心老师的职责了,也不仅仅只依赖于几节就业指导课就能达到目的了。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及课堂教学来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思想,使他们掌握必须的就业技巧及能力。即,“充分发挥毕业生专业导师的作用,拓宽就业渠道。高校要充分调动专业导师的积极性,引导导师有针对性地提出就业意见和建议,并利用自身优势尽可能地推荐学生参与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具体来说,教师参与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第二,素质拓展指导。第三,求职应聘技巧指导。”对于高校来说,首先,“教师应熟知并熟练掌握就业教育的价值观知识,同时拥有针对于各种大学生的教育技巧和方案。教师要能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取向,有效增强就业教育工作质量。”其次,针对学生盲目跟风的心理和习惯,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特长、爱好、兴趣和实际情况,并据此来确定自己的就业意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能力训练。例如,“面对每年的考研、考公务员热,每个大学生应从自身角度出发,客观评价自己是否适合深造,不要盲目跟风。”但是,对于那些确定考研、立志考公务员的同学来说,教师要常常通过课堂教学来对考试相关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例如,通过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来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同样,史学论文写作课程可以增加求职信、简历的制作等内容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盖世洲,刘雅宁,李蔚娅.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2]杨翔宇.高校历史学本科生导师专业指导探赜[J].高等教育研究,2013(1).
[3]宋天华.高校就业难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