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锋
7053次列车,一列由内燃机车拖挂四节车厢的绿皮火车,缓缓穿梭在山东淄博到泰山的山林间,全程184公里,单程用时近6个小时,平均时速32公里,算得上目前全中国最慢的火车。
在中国,人们对绿皮火车有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它嘈杂拥挤、运行迟缓;另一方面,它承载着远行的青春梦想和对物美价廉的渴盼。1990年代以前,无数绿皮火车蔓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此后,历年推行铁路大提速,绿皮火车逐渐完成使命淡出历史舞台。
淄博出发:驶入时光深处
乘务长刘国行今年56岁了,默默无闻开了一辈子绿皮火车。眼瞅着快要退休了,他却没想到自己执开的7053次绿皮火车,竟然一下子火了。
为什么火?就因为慢。
清晨5点多,淄博,山东中部的这座小城还没有完全苏醒,东方的天际只露出一抹亮色。
刘国行早早走出家门,赶往淄博火车站。作为7053次列车乘务长,今天是他当班的日子。路经快餐店,他买了四个肉馅儿火烧和四个不带馅儿的火烧,当做在火车上的三餐。
5点40分左右,他走进火车站前的检查点,对着酒精测试仪吹气。“开火车不允许酒驾,前晚也不能喝酒。”刘国行说。
站台车道内,各列红色绿色的带空调的、特快列车整齐排列,蓄势待发。只有四节车厢的7053次显得格外小巧。墨绿色的车厢上印着白底黑字,“泰山—淄博”。
乘务长属于技术工种,火车车厢从出库到运行再到返程入库,所有技术问题均由刘国行负责解决,责任重大。
列车发车前,刘国行要对车厢进行繁琐的检查。他首先在车厢尾部挂上红色的尾灯,再在首尾各挂上一面红旗。这杆红旗代表至高无上的命令,“只要红旗在,表明正在检车,任何情况下不允许开车。”
早晨6点52分,乘客们检票登车坐定,7053次列车准时发车。
这一天,从始发站上车的乘客多达百人,多数是淄博地区爱好旅行的“驴友”。7053次穿过淄博南部山区,沿途的风景、农家饭和各式各样的集市,吸引着许多“驴友”乘坐这列绿皮火车。
行驶了48分钟之后,7点40分,抵达26公里外的临淄区火车站。两千多年前,临淄曾是齐国国都,人们出行依靠步行和马车,步履缓慢。
从临淄开始,列车运行方向需要变化,机车车头也将从车头调换到车尾。其间,一列白色动车从绿皮车旁疾驰而过,像是两个时空的撞击和交接。
离开临淄区后,7053次驶入南部山区,如一条短小的蛇,穿行在山林中。乘务长刘国行望着窗外,列车进出隧道,光线忽明忽暗。
8点14分,7053次停靠南仇小站,上来的乘客依然是许多背着登山装备的驴友,车厢略显拥挤。
行驶在辛泰线上的7053次列车,共历经12个小车站,几乎逢站必停。不同于其他火车的是,除了淄博站、莱芜东站和泰山站卖票,其余停靠站都是上车补票。列车上专门配备了一名售票员,负责给乘客办理补票手续。7053次列车的票价比高铁票低了太多,全程票价11.5元,各站之间的票价仅一元。
刘国行出身于铁路世家。清朝末年,爷爷曾为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抗战时期,父亲被迫给日本侵略者修筑铁路。1949年之后,铁路仍然属于军事战备设施,火车都是绿色的。
7053次列车本来只是一列默默无闻了几十年的铁路职工通勤车,刘国行说,大约四年前,一些拍客将火车照片发到网上,“陈旧的车厢和低廉的票价,引起了人们对绿皮火车的怀念”。
刘国行1989年调入济南铁路局青岛分局火车检修车间,拜师学艺三年,考试合格,一步一步成为一名高级检车员。1992年,他执开的第一辆火车,也是一列绿皮火车,从淄博经东营到南京的浦口。
“以前农民坐火车进城卖货,现在城里人坐火车到农村赶集”
9点28分,列车抵达源迁站,驴友们欢呼着下车,奔向高山和农村,车厢内顿时显得很空荡。
73岁的源泉镇农民李明军拎着一包玉米上车,他对7053次有着浓厚的感情,“坐了快40年,这趟车有我一份功劳。”李明军说,1970年代,他曾作为支援建设的农民工,参与修筑辛泰线,“任务是砸石子,铺铁道,砸一筐给几分钱。”
辛泰线的修建是出于战备考虑。1960年代末,山东省根据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和“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决定修建辛泰铁路。
历时数年,7053次于1970年代通车后,除了执行战备任务,另一个用途是运送沿线上下班的铁路职工,延续至今。
列车抵达莱芜东站是在10点54分。火车上没有餐车,在16分钟的停车时间内,刘国行迅速吃完三个火烧,喝完一杯水,匆匆解决了午饭。
随即,他来回巡视车厢,从配电箱到控制箱、窗户、风扇开关,都要检查一遍。这套工序他执行了近三十年。
大部分驴友从源迁站下车后,刘国行再次巡检列车,车上只剩下沿线农民和铁路职工。7053次曾是山区农民出远门的重要交通工具。
李明军这次乘车,是专门给在泰安工作的儿子送几个新收的玉米尝尝。这个坐了40年7053次的农民记得,以前车厢内尽是挑着花椒大枣进城卖货的农民,第二天再挑着日用品回村,上车如到家,“以前是农民坐车进城卖货,现在反过来了,城里人坐着这车到农村赶集”。
年轻人翟涛一直是7053次列车的忠实乘客。翟涛的老家位于太河镇的山里,从淄博坐汽车回老家,他首先要花4.5元坐车到淄川汽车站,再花6元到太河镇,折腾下来要两个小时。冬天大雪封山,山路难行,而坐这趟绿皮火车,不仅顺畅许多,而且只要4元钱就够了。
翟涛觉得不仅仅是为了便捷省钱,“人们对绿皮火车的怀念,是因为它象征着年轻时的远行、奋斗和梦想。”
翟涛如今是淄博一所中学的老师,2004年,他曾乘着7053次绿皮火车从镇上到市里,又登上另一列绿皮火车从市里到济南上大学。毕业后,他从济南到北京找工作,站了9个小时,乘坐的还是一列绿皮火车。
但绿皮火车终将退出历史舞台。2007年,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动车和高速铁路相继涌现,绿皮火车的轨迹渐渐从铁路运行图上退去。
56岁的刘国行觉得自己就是绿皮火车的一个轮子,虽然破旧迟缓,但稳重踏实,他希望能稳稳当当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中午12点41分,在穿越了159个涵洞、56座桥梁、22座隧道之后,7053次绿皮火车抵达泰山站,准时。
(文中刘国行、李明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