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志
[摘 要] 学生管理由“人治”向“法治”发展是依法治国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发展。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现实意义,阐述了学生管理法制化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之上,从辅导员多元化的角色定位、法制化建设环境的营造两个方面,论述了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法制化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以更好地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 辅导员;学生管理;法制化;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54-02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学生管理的优化与调整应转变过去“人治”的管理色彩,转而推进法制化管理,强调学生为主体地位下,学生管理的方法、模式的法制化改造。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推进,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建设的必然要求。辅导员作为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力量,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面对法制化建设的进程,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了新的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更新学生管理理念、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而且要规范学生管理行为,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辅导员在自我发展、自我适应的同时,应发挥自身的角色优势,明确角色的责任担当,推进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契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人治”管理理念之下,基于行政管理手段的学生管理弱化了管理的法制化元素,学生处于被管理、被绝对服从的状态。随着学生法治观念、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推进,有其显著的必要性。
首先,学生管理法制化是依法治校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高校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过程中,应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程序化、法制化,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内容、程序。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推进依法治校的基本面在于如何铺设学生管理法制化道路,将学生管理与依法治校紧密结合,整体布局、统筹谋划。依法治校水平的提高是不断创新、改革的发展过程,要依托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推进,提高依法治校的纵深发展水平。
其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需的文化素养。因此,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推进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法制化的进程中来,感受到法治的魅力,法治就在身边,进而在思想上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坚定的法治信念。这都是法治化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理顺“校、生”关系的内在要求。学校与学生关系的明确,是法治理念践行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契合。学生应作为管理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保护学生的权利,这些都是在学生管理中需要理顺和明确的重点内容。学生管理法制化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权利保护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发挥学生自治的作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更加开放式、多元化的学生管理机制。
二 学生管理法制化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1 更新理念:基于“法治”视域,更新学生管理理念
“人治”是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强调学生的集中管理、绝对服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当前,高等教育步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传统“人治”的管理理念,显然无法适应当前的管理发展需求。从学生学费的缴纳,到毕业走向社会,这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应强化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应建立法律地位的平等关系,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建立在“法治”的大框架之中,“人治”逐步向“法治”的方向发展。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制度的践行者,在学生管理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树立服务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落实开展,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法治”的视域之下,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不再是行政管理手段,而要以学生作为消费的主体,树立消费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2 强化执行:辅导员应强化对学生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从党中央到地方,关于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学生管理法制化进程中,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都强调辅导员队伍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中应从制度层面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开展,规定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法律法规的层面调整学生管理制度,强化辅导员在制度执行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队伍应从学生管理制度出发、从法律法规出发,严格落实学生管理制度,对学校在管理中存在侵犯学生权利等的行为应提出相应的意见,为学校规章制度修改提供参考,承担起保障学生权利的重要责任。
3 规范行为:辅导员应始终以“法治”理念规范管理行为
虽然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相关的正当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也对相关处理程序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学生管理中滥用职权、处理程序不合规,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为此,在法治化的发展背景之下,辅导员应强化法律意识,严格依法管理的要求,强化对传统管理行为的转变,将“权力本位”的观念转变为“权利本位”,践行“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规范管理行为。辅导员的管理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约,管理工作要充分体现法治精神,要求管理工作要突出学生权利的保护,尊重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
三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法制化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发展,是对传统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优化与调整,表现出显著的现实意义。新的时代背景、新的管理理念强调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要强化队伍思想、行为等的建设,契合学生管理法制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发挥好辅导员承上启下的角色作用。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法制化发展中的作用,一是要明确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角色定位;二是要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依托辅导员的职责担当,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好辅导员的积极作用,进而深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
1 明确辅导员多元化的角色定位,转变辅导员的责任担当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更多地是“学生保姆”等错误的观念,让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法制化发展的进程中,无法突显出应有的责任担当。因此,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多元化的角色定位,让辅导员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的青年领袖;成为学生权利的保障者;成为职业发展的导师。要提倡多元化的角色定位,优化学生管理方式,调整工作方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法制化推进中的积极作用, 让辅导员的工作成为促进学生管理法制化发展的重要因子。
首先,辅导员应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强调辅导员应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热情、缺乏信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让学生无法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取应有的主体价值意识。为此,辅导员应把握好、定位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思想态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管理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帮助学生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之下,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评价存在的社会矛盾,能够坚定理想信念、能够学习思考与批判,在思想上、行为上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其次,辅导员作为学生权利的保障者要明确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合法权利的保障是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强化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并逐步培养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思维与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与此同时,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沟通交流的桥梁,在维护学生权益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一方面要要走进学生、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处理学生事件时确保学生应有权利的保障;另一方面,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应突出“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学生的权利救济、申诉等,辅导员应给予一定的协助,帮助学生摆脱困境。
2 营造良好的法制化建设环境,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强调学校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辅导员通过普法教育的不断推进,为学生开展长期的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依法治校的建设中来。与此同时,辅导员是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的践行者,在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中应针对制度细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以便于学校在审视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应利用好岗位的优势,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了迎合依法治校建设、践行“生本”理念,辅导员应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增进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感情,在双方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彼此的内在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推进,是“依法治国”大背景之下学生管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必然趋势。辅导员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在高校推进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生管理法制化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了新要求,从辅导员的思想观念,到管理行为,都应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辅导员在自我完善、自我适应的同时,应发挥好辅导员的责任担当,强化学生普法教育,为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更好地契合“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晨彬.探究高校辅导员人格力量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4(02).
[2]庄桂山.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9).
[3]钟桂荣.学校依法治校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