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爱水、治水而延续

2017-01-17 17:18朱士光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6年12期
关键词:水土江河运动学

朱士光

陶述曾(1896—1993年),湖北省新洲县(现武汉市新洲区)人,原名翼圣,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土木系。抗战胜利后曾主持黄河花园口堵口复堤工程,使黄河安然流回故道,扭转了自1938年以来长达8年的南泛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长江中游防洪和水利建设做出了突出成绩。历任湖北省水利厅厅长、湖北省副省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对我国的水利和交通工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长期水利建设实践中,他深入进行治水理论探讨,卓有建树;在从事水利教育工作中,他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1975年,在先父住院的病房中,我与陶老相识,先父谈及我“文化大革命”前曾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当时在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工作。因此,陶老对我这个既是校友又是同行的同乡晚辈格外关注。1983年,陶老赠我《陶述曾治水言论集》一书,从中我全面地学习到陶老的治水思想,受到深刻的教益。今年,适逢陶述曾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对他的三个主要的治水思想初步论述于后,希望陶述曾先生的治水思想能在当代传承创新。

江河治理当以防洪为第一要务

陶老的家乡陶胜六湾既离长江干流不远,又与长江一条小支流倒水近在咫尺,还另有一条小河从村旁流过。这些大大小小的江河,每当夏秋汛期往往会决溢泛滥,给当地造成严重灾难。陶老的门楣上就有他祖父手书的洪水刻痕:“道光二十九年大水至此”。成年后,他感佩率领先民治服洪水、为万世立功的民族英雄大禹;青年时期,他参加了黄河下游防洪救灾工作;中年后,他主政湖北省水利工作。

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未遇的罕见特大洪水,他临危受命,出任武汉市防汛总指挥部总工程师,每一次重大险情,他必到现场指挥。他在防汛抢险中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为抗洪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因此,他对江河之洪水肆虐给民间乃至民族、国家造成的重大灾难认识甚深。他在《陶述曾治水言论集》中即明确指出:“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的记录,同时是与洪水斗争的记录。”

自先秦时期大禹治水起,直到改革开放前,他认为虽然各大江河在修堤防洪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以长江流域为例,每当汛期来临,极易造成溃堤泛滥灾害,对中游江汉平原而言,都是一场数百万人的生死搏斗。1956年,他针对当时正编写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发表了建言文章《对长江流域规划的几点意见》,论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威胁的严重性,明确指出:“长江流域规划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防洪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他甚至把参与三峡水库工程讨论所写的文章标题直截了当地定为《论三峡水库的任务应把防洪放在首位》。对此,陶老曾当面对我述及,他深知三峡水库的修建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但考虑到长江中下游,特别是中游荆江地区日益严峻的防洪抗涝形势,他坚定地主张工程尽快上马,并最终促成了这一大型水利工程获准立项开工。

陶老的做法既是遵循贯彻他的治水思想,同时也为解除乡梓同胞的灾难。

水土保持工作要以护林造林为主体

20世纪80年代初,陶老为新出版的《湖北水土保持》所写的《发刊词》中就指出,在中国,“水土保持”这一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由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为解决黄河径流中含沙量大,导致下游易淤、易决、易徙而采取的一项治本措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中,陶老认为水土保持是一项包括农业、林业、水利等多方面技术措施的综合性工程,并以治理江河这一终极目标为出发点,对相关学术理论与治理措施进行了深刻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老虽未在黄河上任职,却仍关心黄河。他对根治黄河提出的设想是:在中上游重视林业、牧业,贯彻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的林牧保农方针;在中游晋、陕、豫峡谷进行梯级水库开发,拦洪拦沙蓄清,为下游河槽刷沙创造条件;改造黄河下游河道,使它成为有充分的行洪能力的沉稳航道。1980年10月17日,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座谈会上,陶老对比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近几十年水灾威胁的严重性、频仍性与水位抬高的原因异同后,结合治理经验,大力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治理长江的根本措施。1982年4月,他在撰写《论江河治本》一文中,回顾总结了我国七大流域的治理实践举措,明确指出,江河的治本办法是在筑堤防洪、水库拦洪兴利的基础上,在整个流域地面运用森林这个武器,调节水源,保持水土,尽量减少地表径流,使旱涝灾害趋于消灭。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及筑坝拦水拦泥等工程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两种有效方法,通常是两种并用。实践证明,以生物措施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主体,再辅以工程措施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江河治本方略。若以工程措施为主,忽视造林,见效虽快,不仅费工多,而且经不起考验。

陶述曾先生的这一思想,超越于仅从水利科学一门学科的视阈去认知治水工程,达到了治水理念上新的高度。

力倡开展水土运动学研究

陶老在长期治水工作中,通过亲临一线工地进行实地行政指挥与技术指导,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与思考,独具睿识地提出应进行水土运动规律研究的卓越见解。

1963年,陶老在《中国农业水利化问题》这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明确提出“全面控制整个流域的水土运动,消灭洪涝旱碱灾害”的观点;并具体阐述道:农林牧副渔各业是根据水土运动的自然规律而发生发展起来的。洪涝旱碱灾害实质上是水土运动不尽符合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要求而发生的。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季节,水土运动“失常”,就发生了灾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陶老的治水实践与言论,始终贯穿着“控制全流域的水土运动,使它适合于人们发展经济的全面要求”这一理论思想。晚年时期,他对进一步推进水土运动学研究,建立这门新的学科更是时时萦绕于心怀。1977年春夏之交,我协助辛树帜先生组织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北京林学院、西北农学院与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的一批专家学者撰写出《中国水土保持概论》一书。初稿写出后,将书稿寄给陶老征求他意见时,他在视力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对该书稿提了多条中肯意见。当时参与撰写的专家、学者对陶老的意见表示接受。特别是辛老,他认为采用陶老“水土运动学”的理论观点可大为增强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理论水平,还可促成水土保持学的建立。

不幸的是,同年10月24日,辛老遽然辞世,参与撰写的专家、学者在完成书稿的修改任务后均承担了各自单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我也因工作调动离开水利系统,致使陶老希望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水土运动学研究与撰著的重托无法落实。然而,我对陶老的谆谆托付一直铭记在心,未敢忘怀。2014年8月19日,我受邀成为“黄河水沙变化研究”项目审查专家委员会成员赴内蒙古自治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实地审查。在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三盛公水利枢纽处举行的座谈会上,针对“如何深入精准开展黄河水沙变化研究”的问题,我谈到了陶老的“水土运动学”之理论观点,吁请相关学科专家建立研究团队加强攻关研究,推动水土运动学的建立与发展,促进黄河、长江等众多河流水沙变化研究,为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综合进行流域开发治理,发挥其基础学科的积极作用。我的发言会后得到众多水利界人士的积极评价。

如今,陶述曾先生虽已辞世,但后人景仰之心,一刻也没有停止。他的治水思想和敬业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生命因爱水、治水而延续。

猜你喜欢
水土江河运动学
江河里的水鸟
基于MATLAB的6R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分析
江河 万古流
基于D-H法的5-DOF串并联机床运动学分析
江河治理的新思路
——刘国纬的《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简介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ietary Customs of the Naxi People
基于运动学原理的LBI解模糊算法
中原“水土”论
支护结构上水土共同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
双足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