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若涵(1992-),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幼儿发展评价理念已逐渐被诸多研究者和教师认同和实施。基于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价方式视角分析,我国幼儿发展评价在发展探索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习故事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幼儿发展评价;学习故事;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011-02
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ies)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由Margaret Carr和她的新西兰同事创造,旨在促进幼儿的学习。它是新西兰儿童早期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其核心理念深受:《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Te-Whariki》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和新西兰幼教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幼教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学习故事。当前,幼儿发展评价理念已逐渐被诸多研究者和教师认同和实施。学习故事评价方式为我国幼儿发展评价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促进我国的幼儿发展评价。
一、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价方式的特征
学习故事是用结构化叙事的方式来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记录、评估和支持的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儿童进一步学习。学习故事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注意、识别和回应。评价通过一次次“注意——识别——回应”的循环,让幼儿看到自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从而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建构自我认知。
(一)评价以幼儿为主体
基于新西兰尊重民主、重视平等的文化背景,学习故事强调激发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将幼儿视为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参与者。这种对儿童主体地位和潜在能力尊重的儿童观,促使幼儿以兴趣为起点、以优势为基础,在发现自我兴趣与优势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促使教师在幼儿的日常表现中以“找优点”的视角关注幼儿的优势,而非以传统的“找不足”的视角关注幼儿的劣势。因此,“幼儿”是学习故事的核心要素,学习故事围绕幼儿的自我学习而展开,这是学习故事对幼儿主体地位积极关注的体现。
(二)评价与课程相结合
评价是幼儿园课程实践系统的基本要素,缺少了评价,课程的实践系统就是不完善的,也是缺乏反馈和动力的。学习故事最鲜明的特点是与课程紧密相连,课程标准是学习故事评价幼儿发展的依据,而学习故事反过来又推动课程在早期教育领域中的顺利实施。新西兰国家课程基于其理想宣言提出了课程目标以及五大学习领域,而学习故事的内容、方法和目的等都是国家课程的具体化体现。因此,评价不仅仅基于课程,而且也促进课程发展,学习故事将幼儿发展评价与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三)评价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为目的
学习故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总结幼儿以学校要求为趋向的技能和知识,而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Carr(2001)认为学习故事把学习描述为一种复杂的、积累性的结果:“技能和知识;技能和知识+目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同伴和实践+工具=情景化的学习策略;情景化的学习策略+动机=学习倾向”。[1]因此,对技能和知识的评价并不能反应最后的学习结果,学习故事是将幼儿的学习倾向作为幼儿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而这种动态的评价并不是终结,是下一轮评价的开始。
(四)评价以叙述为方式
学习故事就是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描述性的话语记录真实发生的幼儿学习和活动事件,是一种以叙事的方式对幼儿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其运用程序包括四个“D”:描述(description)、记录(documentation)、讨论(discussion)、决定(description)。其中,描述是指教师对幼儿表现性行为的描述,记录则是教师利用图文形式对幼儿学习行为的记录和评价,讨论包含幼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谈话交流,决定则指教师思考下一步应如何给予幼儿回应和指导。基于此,学习故事将评价和教学融合,帮助教师通过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状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价方式下我国幼儿发展评价探索研究
学习故事作为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评价方式,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所传递的精神相吻合,为我国幼儿发展评价实践带来诸多的启发。因此,我国幼教工作者需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幼儿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学习故事把儿童看作是学习者,高度重视儿童的价值,给予儿童自我发展空间,认为只有在行动中儿童的学习才有意义。教师给儿童提供有机会学习的环境,引导并允许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思考、表现,学习教育内容的文化选择与经验转化。
不同的儿童观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继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实践。当前,我国的幼儿发展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同伴互评、幼儿自评等其他评价者的参与,导致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而我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把幼儿作为一个人、一个发展中的人、一个权利的主体。因此,我国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潜能,确定幼儿的主体地位,从幼儿的终身发展出发,摒弃“清单式”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与情境性,促进幼儿发展。
(二)实现评价与课程的结合
学习故事是为了支持幼儿进一步学习所进行的观察记录,它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本上,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将其视作课程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课程将其视作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持,以帮助成人了解幼儿,并优化和改进课程实践,实现了评价与课程的结合。
反观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现状,评价内容片面,只重视评价幼儿的外显行为表现,忽视了幼儿情感态度等内隐心理的发展。关于如何选择评价内容即如何选择幼儿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行为进行评价现已成为教师最大的困惑。借鉴学习故事的经验,我们需要认识到,《指南》和《纲要》既是评价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结果。因此,我国幼儿发展评价必须以《指南》和《纲要》为指导和依据,将幼儿的行为置于行为发生的真实情境中,将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与幼儿行为建立联系,将五大领域与评价融合,实现评价与幼儿园课程紧密结合。
(三)确证评价工作的目的
教育评价的作用就是确证在教育活动中究竟展开了怎样的学习,实施了怎样的教育,然后将其结果运用于教育。[2]学习故事基于对幼儿个体基本全面的了解,敏锐地捕捉体现幼儿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哇”时刻,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线索。学习故事”的目的不是评判儿童的学习情况,而是倾听儿童的心声,促进幼儿的继续学习。
但是,我国幼儿发展评价似乎陷入了一种“从实践中来,到箱子里去”的困境,评价似乎只为评价而评价,只成为了检查幼儿园工作的一项内容而非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确证评价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总结幼儿所获得技能和知识,而在于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为此,教师应更加关注幼儿个体及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倾向,进而产生推动幼儿发展评价的内在动力。
(四)规范评价方式的运用
在学习故事中,教师具有三重身份,记录者、解读者和反思者。作为记录者,教师需要在不同环境中连续的描述幼儿的学习,在记录幼儿学习活动的同时,会有意识地对事件进行追踪,一些短小的学习事件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故事。作为解读者,教师需要解释和评价幼儿学习活动背后表现出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作为反思者,教师需要从新的角度反思和调整自身的教学实践以促进幼儿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当前,在叙述评价方式本土化的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大多数评价只是教师的经验总结,没有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描述过于笼统,没有详实的记录;记录过于随意,没有及时记录幼儿典型的、有意义的一些学习行为。结合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学习故事的“四D”叙述法,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程序“描述——记录——讨论——决定”,规范叙述的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使教师及时作出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孩子成长。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Margaret Carr.Assessment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learning stories[M].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2001.
[2]钟启泉.教育评价:为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J].全球教育展望,2007(6):3-8.
[3]玛格丽特·卡尔,温迪·李.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构建学习者的形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周菁.走进“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4(3).
[5]周欣,黄瑾等.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观察和评价-学习故事评价方法的应用[J].幼儿教育,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