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勇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是最不可捉摸的,而它又是学生阅读不可缺少的东西,有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可从诵读吟咏、揣摩咀嚼、引导比较、实践练习等方面加以培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吟咏诵读 揣摩咀嚼 引导比较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与语感素质有密切的联系,因而语感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对语言、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等有所感悟,是十分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吟咏诵读,初步感受语言
学生的语感并不是天生的,是外部语言的作用和内在知识融合的产物,建立在对语言现象已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具有直觉性的特征,犹如人们所说的“第六感觉”,是敏锐的。因此,感受语言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犹如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对初步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来说,他最直接感受的是文章的内容,在了解人或物或景之后,再从中体会文章中所包含作者的感情。而要体会这种感受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吟咏诵读,特别是诗歌、散文等文章,学生通过吟诵,才能切实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譬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神,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可先让学生诵读几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们就或多或少能通过“东篱”、“黄昏”、“暗香”、“销魂”、“黄花瘦”这些词感受到诗中作者所表达出“愁绪”的情感。学生想象出一位多才多艺的女词人在佳节时,丈夫远行,自己一人孤寂冷清,欣赏菊花离别愁绪涌上心头,从而获得极强的审美效果。这是语言文字激起学生的感受,是一种感性的直觉,而这些则需要建立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揣摩和体验过程,通过吟咏诵读更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文章的韵味,获得作者情感色彩,从而形成语言的领悟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通过读所带来的益处。
二、揣摩咀嚼,体味语言感悟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文字不断进行揣摩、体味,才能更好地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说明推敲体味语言的重要性,有不少词语,运用在某一语言环境中显得一般,而用在别处往往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就是语境所产生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理解词语时就必须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同时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活经验,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整体品味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从而提高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这就是语感。如在教鲁迅的《孔乙己》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预习并上网搜索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学生就能先行理解文章内容。上课前学生问“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文中的孔乙己,切实感受主人公在那个环境中慢慢走向悲剧原因,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的作用,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达到培养语感。又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原指诡计多端,从词的感情色彩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并不能用字面意义理解,此时作者用这个词语修饰孩子的眼光,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明显发生变化。我让学生品味这个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所包含的意思,从中体会师生之间的感情。因此,语感的养成则需要对材料从整体上感知,既要从内仔细品味,又要从中联系相关内容,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地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语感的培养。
三、引导比较,培养学生语感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因此,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仔细品味揣摩文中重点词句,领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语感能得到循序渐进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比较:
1.词语删留比较。在阅读文章时,可以从删和留两个不同角度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心所在,可以先假设删去某个词语,然后将删去词语的意思进行比较,是否改变句意及句子表达的效果有没有发生变化。如《中国石拱桥》中“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引导学生分析加点词“左右”如果去掉之后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进行对比前后的表达效果及语言特点。通过这样,学生明白“左右”这个词是表估计,作者用语十分讲究准确,让学生了解由于限制词语的合理运用,使句子表达更准确,用这种方法培养他们的语感。
2.词语更换比较。培养学生语感,就要咬文嚼字,从而领悟其所隐含的意义。当阅读到一些重要词语,可以让学生试着更换其近义词或同义词,并分别从词义、色彩、风格等不同方面分析更换后的不同之处,从而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得体。词语更换比较,可以引导学生对词语加以锤炼,提高用词的准确,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四、注重实践,从中养成语感
叶圣陶认为,凡是技能,必然在实践中方能练就。从卖炭翁的身上也能感受到熟能生巧,语感是通过大量阅读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结晶,只有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并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知能力,空有理论,犹如空中楼阁,纸上谈兵,不能掌握真正的语感,所以必须将学生放置到训练,让他们进入游泳池,而不是站在岸上,否则永远没办法游进大海,没办法真正掌握语感这个技能。
总之,语感的培养途径形式多样,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文章的意思,提高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