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朱涛(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
城市·现场
广西传统村落的价值与利用
文_朱涛(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
GUANGXI CHUANTONG CUNLUO DE JIAZHI YU LIYONG
广西2012年底大规模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截至目前已有8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08个村落列为广西传统村落名录。4年来,随着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开始,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与发展利用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目前对传统村落定义民国以前建立的村庄,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社会影响价值、经济技术发展价值等方面。传统村落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涵盖了多学科、宽领域、长时间、广空间的综合存在。广西的传统村落是研究广西乃至岭南的历史文化形成、社会演变、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今后广西城镇化建设和地方特色的塑造,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考证。
(一)因地制宜的价值
众所周知,广西地理环境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盆地大小相杂,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丘陵错综,平地仅占广西总面积的26.9%,喀斯特地貌广布。另外,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南濒热带海洋,北临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境内河流纵横,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夏长冬短,年降雨量1000~2800毫米,气候多变,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太阳辐射强,日照相对偏少。因此,广西古人在选择聚落时主要依据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及趋利避害的原则,大多数选址在依山傍水、向阳通风、河谷盆地、缓坡台地的地方,也有一些村落选择在喀斯特地貌广布的地方。
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依,傍,都是靠近的意思,所以依山傍水就是靠山靠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例如贺州市富川县朝东镇岔山村。
_贺州市富川县朝东镇岔山村。
富川花海。
富川碧溪湖。
_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东山村。
向阳通风。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发现,长期居住在阴暗或空气质量差的地方就会得各种疾病,它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所以,在村落选址和建筑房子时,采光通风的问题就备受重视。例如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东山村。
河谷盆地。河谷盆地是山区中河流交汇或河谷中开阔的地段。因此,广西自古就首选河谷盆地作为稻作生产和人们居住的良址。由于盆地大小相杂,所以广西的田地和村落也大小不等。例如百色市靖西县鹅泉村。
_百色市靖西县鹅泉村。
缓坡台地。广西有大量的5°~25°的缓坡地,它土层厚、谷地宽、光照好、适宜人们活动,同时也存在土壤贫瘠、生态脆弱、水土易流失等问题。例如百色市隆林县德峨乡。
_百色市隆林县德峨乡。
喀斯特广布。喀斯特地区占广西总面积的37.8%,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喀斯特地貌土层稀薄、水源稀少、植被覆盖率低,属于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村落。为什么这样的地方也是居住选择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历史上许多移民无处可去,也只能选择在这样的地方生存。例如河池市都安县三只羊乡。
综上,因地制宜的选址必须重在因地,然后才是制宜的建设。但是,也有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既定事实。所以,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
_河池市都安县三只羊乡。
(二)就地取材的价值
就地取材。就是在原地选取建筑材料。它的价值主要说明,人们在建村立宅的时候,都尽可能多地利用当地的建材降低成本,这也是古人建村立宅所遵循的规律。
当地人工。广西各地修缮建筑特别是民居住宅,大多数都是工匠带领当地群众自发建筑而成的。这种行为体现了当地村民的团结互助精神,盖房人家提供材料、场所、酒饭即可。一般当地村民也懂得一些砌筑、木作、石作等活计,他们在工匠的指挥下有序地开展建房活动,建筑精细部分由工匠完成。
当地技术。广西传统建筑主要是以木质框架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早在秦汉时期广西就与中原汉族文化开始交融。仅以营造技术而言,也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以大木作为诸“作”之主要。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盖房子都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其结构主要形式为穿斗结构,就是用穿枋把柱子纵向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屋架,檩条直接插接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干栏式建筑特点是底层架空、坡顶、干廊或吊脚楼以及火塘等。还有一种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混合式结构,多用于厅堂类或寺庙类建筑中。
(三)“那”文化价值
广西各地众多村落都是选择在依山、傍水、近田的地方建造房屋。这样既可方便下田耕作,又可随时照看家里,也便于收获时的存放。广西传统村落也是从分散向集中的过程发展,大村落起到村落布局的核心的作用,更能满足居民的精神空间需求。
农耕文明。由于广西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又是古代骆越人(即壮族先民)的祖居之地,有壮族农事歌谣唱着:“水田低则称田,旱田高则称地。田皆种稻,地种杂粮,间有种草(旱)禾者”,“秋收后,烧山以除百毒,二月启蛰,焚草渍灰以肥土。耕用牛,溉用车,亦用戽”。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当时的壮族农业生产情况。农耕文明体现在传统村落的布局上,就是比较紧凑,原因有二:
_隆安县保留有最原生态的农业祖神祭祀等稻作文化习俗,是“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那文化”内涵最深厚、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一是村民长期开垦田地来之不易非常珍惜,人们宁可在荒山坡上盖房,也要保护生存的根本田地,这种习俗成为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强烈。
二是在广西,不管原土著民族或是迁徙来的民族,素来就有抱团居住、紧凑布局的习惯。这里有家族的社会因素,也有防御和便于管理、互相照应的因素。
“那”文化。据考证,“那”是古骆越族的文化之根。“那”文化是指壮族先民古骆越族群经过漫长的选择,把野生稻驯化为水田栽培稻,并且逐渐形成据稻田“那”而作、依稻田“那”而居、靠稻米而活、唯稻收而乐的文化现象,成为这个地区的鲜明标志和历史印记。例如柳州市三江县林溪乡马鞍寨村。
_柳州市三江县林溪乡马鞍寨村。
(四)防洪排水的价值
走进广西的古村落有个共同的特点是村村都有塘或沼、潭、沟、圳。 这些都是防洪排水设施,即有利于稻作生产,又方便养鱼虾、禽畜,更有利于调节小气候。
沼。水池,积水的洼地。上古时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时期才表示水池。一说圆曰池,曲曰沼。一说沼,小池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例如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
潭。深水池。潭,渊也。——《 广雅·释水》。例如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
沟。沟字的本意为田间水道,如沟渠等;在古时特指护城河等。同时,也泛指一切通水之道,如山沟、河沟等。例如贺州市富川县岔山村。
圳。田地的水沟都叫“圳”。比如,以前深圳原住民大部分都是客家人,深圳因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例如贺州市富川县岔山村。
广西古村落防洪排水的处理方法自古就有。广西地处南方,雨水多、洪涝问题应倍加重视,古人运用排、疏、蓄、渗等多样办法,只不过是因地制宜而已。
_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
_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
(五)通风防盗的价值
广西冬短夏长,年均气温在16℃~23℃,以均温来衡量,北部夏季长达4~5个月,冬季仅两个月左右;南部从5~10月均为夏季,冬季不到两个月;沿海地区几乎没有冬季。因此,广西传统村落都在通风上做足文章。同时,广西历史上距平原发达地区较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盗匪比较猖獗,村落安全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事情。
通风措施。人们建村立宅时,非常重视巷道风和穿堂风的组织。广西夏季主要是西南风或东南风,冬天主要东北风或西北风。广西各地的传统村落都依据各自的风向特点布局村寨。比如,考虑村庄布局时,夏季能组织西南风(东南风)在村庄内形成巷道风并且加速流动,给居民带来清凉,带走污气;冬天则根据山体、树木、房屋的布局尽量阻挡和减弱西北风(东北风)的气流。由于迎风面气流受阻,静压增高;侧风面和背风面将产生局部涡流,静压降低。这样便在迎风面与背风面之间形成压力差,室内外的空气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由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流动,从而形成低压区。人们在建筑中预设通风通道,当风从通道吹过时,会在通道中形成负压区,从而带动周围空气的流动。从规划的角度来看,有行列式、周边式和散点式布局。行列式是最基本的建筑群布局,住宅按一定朝向和间距布置,有并列式、错列式和斜列式。并列式由于建筑群内部的气流因风向投射角度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但总体说来受风面较小;错列和斜列风从斜向导入建筑群内部,下风向的建筑受风面大一些,风场分布较合理,所以通风好。周边式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风的投射面非常小,风很难导入,这种布置方式只适于冬季寒冷地区;散点式住宅自成组团通风效果好。从建筑角度来看,组织穿堂风是传统村落中单体建筑最常见的通风效果。穿堂风从建筑迎风面吹入,穿过房间,从背风面的出风口流出形成风压差,阻力越小通风越好。其中以利用院子的天井、室内中庭所形成的风压差竖井空间效果最好。也有很多建筑利用高出屋面的塔楼或歇山、多向风眼等把气流引入室内,加速室内空气的流动。例如钦州市浦北县大朗村。
_钦州市浦北县大朗村。
_黄姚古镇碉楼和门楼设有长方形空洞,内宽外窄,作为瞭望和枪眼,镇门两边还设有不同高度的射击口。
防盗措施。防盗安全也是广西传统村落中的一大特点。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研究防盗安全问题比较全面。一是黄姚是古代以黄、姚两个姓氏人家组成的古镇。古镇按照古代的九宫八卦布局,目的就是让盗匪进得来出不去;二是古镇落四周砌有围墙,形成坚固的城堡,把民居街巷、园林山水围合起来;三是古镇设有七个镇门(现存六个),每个镇门设有瞭望孔和枪眼,门由两道门构成,一道门是用坚固的樟木厚板做成为外门,另一道为用杉木原条做成的木栅门。除此之外,古镇四周都筑有碉楼和门楼。门楼上面有守护站岗,下面为出入通行。碉楼和门楼设有长方形空洞,内宽外窄,作为瞭望和枪眼,镇门两边还设有不同高度的射击口。在转角的房屋还设有圆形炮眼(土炮)。另外,在镇内每个街口都设有关卡,现在石板路上还留圆孔或方孔。史书没有记载黄姚发生过战争,估计和这坚固的防御体系也有一定关系。除了比较典型的黄姚古镇外,其他传统村落或多或少也都有防御设施。
(六)技术艺术结合价值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自古就是文人雅客与能工巧匠的共同追求。
山墙花饰。桂林市恭城县莲花镇朗山村的古民居群,清一色的清水砖墙工整细致,特别是硬山风火墙高低错落有致,艺术构件花饰繁多。每座民居有院墙相隔,有侧门和巷道相通连成一体。这组建筑群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就是把呆板的硬山墙防火问题与艺术花饰处理有机结合。
锦窗花脊。在广西的传统建筑中,各民族都在门窗、屋脊的民族化方面下功夫。比如,广西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粤东会馆,在屋脊上大做文章,因为它是房屋最高处,最显眼、最能体现本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取向。在广西贺州、梧州、玉林、钦州、南宁广府建筑中比较多见,它们的屋脊处理更加恢宏,有八仙过海、三国故事等。另外,广西忻城县古代土司衙署的壮锦花窗,以壮锦为蓝本突出了壮族的特色;广西西林县宫保府屋脊麒麟花饰、宝瓶花饰、半个寿字、普通民居的牛角饰等都蕴含着良好的寓意;广西金秀县半截门和花匾是茶山瑶建筑的标志;广西隆林县苗族锦窗与壮族锦窗有明显的不同。
_贺州市钟山县英家村粤东会馆。
_忻城县古代土司衙署的壮锦花窗。
_壮族民居屋脊上的牛角装饰。
_西林县宫保府屋脊上的麒麟装饰。
_西林县宫保府寿字屋脊锦花装饰。
_忻城县土司衙署屋脊上的葫芦装饰。
长廊栏杆。广西现存干栏式建筑有个突出的特点,是以木材作梁、柱、檩、掾、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篾绑扎,房顶用草排或挂瓦。但是,现在大部分干栏式建筑是以土木结合、砖木结合,唯独长廊栏杆还是木质结构。由于技术上的需要,必须改善结构安全,以及解决保温隔热、屋面排水等问题,所以变化较大。而挑廊则可利用原来的材料和形式,即可保留原来的古风又便于维护修缮,这样就取得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_金秀县半截门和花匾是茶山瑶建筑的标志。
_隆林县苗族锦窗与壮族锦窗有明显的不同。
_百色市隆林县德峨乡苗族传统全木干栏式建筑。
_龙胜县某在建的干栏式住宅。
吊脚特色。“吊”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zēng)缴之形。在汉字解释里,“吊”表示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还有悬挂、 提取、收回的意思。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而吊脚楼为半干栏式。最基本的特点是房屋建在实地上,有一部分悬空,靠柱子支撑。它的技术性在于能够充分利用边坡土坎的用地盖房,最大限度地少占耕地和平地,而且也有利于通风和存放杂物。它的艺术性是典型的虚实并举,建筑造型轻巧灵动,技术与艺术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传统村落被保护以后如何利用?笔者认为:今后传统村落的利用,主要是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服务,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为社会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提供历史依据。中国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所形成,它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干,并涵括其他各种思想文化内容所构成的文化体系。如今,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继承,既要克服“守旧封闭思想”,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如果我们能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学到古人的社会管理以及具有文化内涵的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真谛,那么,我们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将变为十分有意义。这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着重大作用。
(一)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
从广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来看,通过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如广西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东山村,保留的村庄是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所建,建筑特点简朴、淡雅。有一家何氏宅院据说其祖上在清朝位列三、四品官阶,但是其老宅房屋没有豪华精细木刻和石刻,传下来的家具也是简单朴素,墙上只有墨色线描,再看看匾额题字是“清廉”“忠孝”字样,从这一点上说明这家祖上倡导“清廉做官”和“忠孝传家”。另外,该村还建有“乡约亭”“忠孝祠”,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村里水圳清澈,人民友善。自从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该村一些乡贤退休后回到村里协助村委会开展管理事情。总之,这种社会与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热爱家乡的“乡愁”意境。
(二)地域文化的研究基地
传统村落可作为地域文化的研究基地。传统村落是“何为地方特色”的最好回答和研究基地。可以由国家、地方、个人共同出资维修传统村落,必要时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为各方学者、大专院校、美术家、民乐家、摄影家、建筑师、规划师、园林师等提供研究实习基地和工作平台。
_何氏宅院没有豪华精细木刻和石刻,传下来的家具也是简单朴素,墙上只有墨色线描,匾额题字是“清廉”“忠孝”字样,说明这家祖上倡导“清廉做官”和“忠孝传家”。
_桂平南乡村古建筑群。
(三)乡村旅游的利用发展
一些贫困地区的传统村落,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契机,向外全面推介其美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别具一格的特色,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乡村旅游,进而帮助这一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已经脱贫的传统村落可以把它作为美丽乡村的典范,向农村高级阶段的经济、文化、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迈进。总之,就是要先保护后利用,而且是科学利用、合理利用、有控制的利用。
(四)传统技艺的培训中心
当代现代建筑广泛流行,现代建筑技能逐步取代传统技能已成为现实。那么,传统技艺到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的确,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就眼前而讲,修缮古建筑和传统村落缺乏大量的传统工匠,如木工、瓦工、油漆工、石匠,尤其是古法的细木作、雕刻手艺、彩画漆匠等。有的地方再也找不到有传统建筑手艺的人,必须到外省或外地请人,因此成本很高,修缮技术也不一定符合当地的营造法式。长远讲,保留技艺比保留建筑更有意义,技艺留下建筑损坏可以维修或重建,光留下建筑没有技艺传承也难以为继。有关部门要加大传统技艺的培训工作,为继承古法建筑技艺而努力。
_如果广西龙胜县龙脊村没有龙脊梯田烘衬,就丧失其价值。
(五)农耕文明的实证记忆
中国传统村落的背景是农耕文明,如果传统村落没有农耕文明的环境烘衬,简直是不伦不类。如广西龙胜县龙脊村没有龙脊梯田烘衬,就丧失其价值。所以,保护传统村落不仅仅只保护些房子和街巷等,更重要的是保护它原有的环境。原有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如水牛耕田、村规民约、民族风俗、民族服饰、饮食起居等。笔者认为这就是农耕文明的实证记忆。
(六)创新发展的示范样板
当今的世界要想发展必须创新。传统村落要发展,所以创新即成为题中之意。传统村落如何创新、怎样创新?这就是个理念和价值观的问题。传统村落保护和创新,有矛盾也有统一,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在保证传统的前提下找到结合点和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