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廖原(本刊特约记者)
历史·记忆
安得情怀似旧时,新雨山头荔枝熟
—— 北流市民乐镇萝村
文_陈廖原(本刊特约记者)
“萝村很是让人意外,在北流,有保存得这样完整的古村落建筑群——寺庙,戏台,多进的大祠堂,像灯塔一样高而窄的藏书楼,高耸的官帽状屋脊,绵延数里的古围墙,上面留有对外射击的枪孔,还有一棵上千年的古荔枝树,据说是东南亚之最。”
——林白《北流三篇》节选
萝村位于北流市民乐镇内,是一处自然风光优美、人文荟萃、历史遗迹丰富的古村落。萝村背靠着被誉为“南方西岳”的大容山余脉——白水岭,面积7平方公里。村后的白水岭巍巍绵亘,村前的溪流蜿蜒纵横,可谓钟灵毓秀。村庄周边栽种了荔枝树,丰收时节,花香果甜,令人垂涎。
北流萝村历史悠久,据《北流县志》(光绪本)记载:“云山寺在萝村东,明崇祯十五年置钟鼓。”由此可推,在明代中期,萝村就已经成形。
萝村里百年以上的古荔枝树约有150株,500年以上树龄有47株,分布在良田、东北门、云山寺、指月楼荔枝园等处。荔枝树荫间是鳞次栉比的明清古建筑群,祠堂、宅院、寺院等建筑屋顶奇角翘峨,屋内有泥塑木雕,屋外大多绘有壁画。
萝村数百年以来一直崇尚文教,文才辈出。“积钱不如积书,钱有尽时,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这是萝村陈姓的祖训。陈姓自迁萝村后,其祖辈就“设立膏火田租,培育族姓子弟”。
萝村有史可查的进士有4人,举人有12人,贡生有20人,文秀才(含监生)有65人,武秀才11人。官衔最高的是陈伯龙,清朝光绪年间由三品加三品诰授荣禄大夫(从一品),是目前所知北流最高官衔者。此外,清朝萝村还有四品官员4人、五品1人、六品5人。古时的崇文尚贤延续到现在,一个小小山村,走出了55位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6位博士,5位硕士,25位留学生,263个大专生,是北流出名的“教授村”“专家村”“大学生村”。
萝村人才辈出不光得益于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更得益于一代代先人的明理砺行。清朝咸丰年间太学生陈宗鲁筑“梅花书室”,除收取本族子弟外,“四方贫寒之士,多来就读,而不取其资”。清朝光绪年间庠生陈拔朝增设“书房园书舍”。清朝宣统年间,族人陈迵凡又设馆授徒于云山寺。清末废科举,1904年,陈氏又率先创立本村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创办高级小学。1939—1942年,无锡国专迁校萝村,由此可见萝村尚文重教的声名早已远播。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国专在广西办校期间虽然饱受颠沛之苦,但却是名师荟萃、学术活动最繁盛的时期。当时的代校长冯振出身北流,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任教,如梁漱溟、巨赞、陈一百、郑师许、钱仲联、蒋石渠、饶宗颐、陈千钧、吕集义、周谷城、王子畏、陈竺同、向培良、万仲文等。黄宾虹、田汉、竺可桢也曾到校作专题讲学。学校教员不止文、史、哲、经、教、国学杰出,农、林、医、工、数也多专才,其中阎宗临、陈一百、饶宗颐,都是欧美留学生。
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必然造就出不同凡响的建筑。群山环抱之中的萝村,藏风聚气,东进而西收,遗存的古民居、古祠、古寺、古巷、古桥、古井等,数量众多、占尽自然之势。古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两进或三进四合院,其结构恢弘、井然有序、疏朗明亮,极具府第气派。民居墙壁上多绘有壁画,增添了宅舍的雅致和品位,也表达了主人家的期望。萝村古建筑中绘有壁画的共17间,近300幅,约1033平方米。这些壁画具有高超的构图、用料、着色、绘制等方面的技艺,虽然经历了百年风吹日晒,但依然保存完好,鲜艳如初。
云山寺是萝村古建筑的代表之一,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原庙址坐落在现在的庙前空地上,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复修,后来在清同治年间再一次重修。其坐西北向东南,庙内设有钟鼓、玉香石炉,由专职庙祝管理。寺庙正屋两进二开间,面积约672平方米,砖木悬山顶结构,墙壁有人物花鸟画,寺门有楹联:云呈天宝,山显地灵。寺里有柏木雕花神龛,细腻精巧,花色精美,龛里供奉观音等佛像,尊严庄重。忠义厅里塑有关云长、马伏波将军像,高大威武,浩然正气。云山寺保存尚好,善男信女常来顶礼膜拜,祈求福荫,香火极盛。每年以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期为庙会,庙会期间热闹非凡。白天村民扛着菩萨游村,狮龙起舞,锣鼓喧天;晚上古戏台精彩连连,木偶戏、采茶戏、春牛戏等接连上演。萝村的另一节日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的裴圣奶诞辰纪念,白天村民在庙前焚香、叩拜,晚上则燃放烟火,上演纪念裴圣奶除贼安邦、英勇牺牲的剧目,深受民众追捧喜爱。
萝村村民群众保护历史文化意识较好,无偿参与本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及建设工作,修缮文物、整治环境。村民还通过多种渠道募集建设保护资金,对古村进行保护开发。
“我来到古围墙外。围墙绵延数里,村子背靠青山,绿水环绕,墙外稻田一片新黄绿润,不由心生俗念,以手机拍一张到此一游照。若有友人来流,我就可以用萝村来招待了。但愿此村既能保护,又不至于游客汹涌,既交通便利,又略能僻静……”
——林白《北流三篇》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