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农经》记者 刘昕
农信互联:避开“互联网+”的四个“坑”
文|《农经》记者 刘昕
许多人将农业互联网简单的与消费互联网等同起来,将农业互联网简单的理解为农村电商。即将来临的农业互联网大潮,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再次走进农信互联,看农信互联如何思考与探索其独特的农业互联网之路。
前不久,由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厦门水贝及常德启腾水产联合打造的农信渔联网上线。渔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思维的水产养殖服务平台,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将整条水产链条都做完的平台。
其实,农信互联从2015年的猪联网,到今天的企联网、渔联网、田联网,用农信互联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在承建三种东西:第一个是农业经营的大数据;第二个是组建电商场景;第三个是承建一个金融的服务体系。而这三种东西,也正是农信互联经营模式的核心内容。
自2014年开始,国家开始重视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在农信互联看来,所谓大数据,就是大家的数据积累在一起为大家所用。做实业跟做技术对数据定义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做模型分析的人,大数据就是一种数据的处理、加工过程,对数据的抽取模型就是数学的角度把所有有用没用的数据放在一起,包括结构性、非结构性的数据。而对于农信互联而言,数据的理解就是两句话,把大家的数据集合在一起,经过简单加工整理之后再回到大家手中去,这就是大数据。
大数据不在大,而在于数据有没有经过提炼、加工、处理,从一种分散化的没有任何关系的数据变成一个有逻辑关系有指导意义,而且能提供预警、预测的数据,比如说养猪,如果就一个养猪场的数据,能够提炼出来好多规律性的东西,这也叫大数据,两个加起来更胜,三个加起来更好,就是这种逻辑。农信互联总裁薛素文认为,数据需要两个维度,一个是空间维度,将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但相同内涵的数据连接在一起寻找出规律,另外一个是时间的维度,数据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
农信互联有两个战略,一个是平台战略,一个是入口战略。平台战略包括三大平台,大数据平台、电商平台、金融平台。
过去农业经营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基本上都是靠自然,养猪养牛也是靠经验来管理,而现在是用大数据来经营,这对农业来说是非常奢侈的概念。以猪联网为例,它是包含猪管理、猪交易、猪金融等众多模块在内的综合性养猪互联网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养猪互联网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具体到某一家养殖户有多少头猪、买进卖出的记录、整个养殖环境的监控数据、一头猪从出生到屠宰加工的完整过程等,都会在平台上得到全面细致的数据反映。
“一个简单的例子,当看到一头猪发病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判断是个体事件还是群体事件。如果是个体事件很简单,如果是群体事件就要集体免疫。我们可以告诉老板什么时候配种,什么时候免疫,这些都是专家要做的事情。有了猪联网,这些东西将完全被电脑代替,猪联网会通过电脑、手机来提醒他们。”一位农信互联的高管说,“当然这个数据管理之后,后期就是帮猪更快地成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把它卖出去?这就是第二个平台,电商。”
2015年底,农信互联与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平台共同出资成立了重庆农信生猪交易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生猪交易平台的运营主体,农信互联开始快速进军电商领域。
“其实电商特别难做,所以农信最早不去做电商,而是从选择最难出业绩的大数据开始。大数据很时髦但是难出业绩,到现在为止国内也难找出大数据逆模式。记得有几篇文章当时这么写,用一般的互联网逻辑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或者说消费互联网逻辑在看产业互联网。他们简单的认为互联网等于电商。为什么呢?因为阿里和京东的成功,都是从电商开始的,也因此电商似乎成为互联网的标配之一。”
目前,做电商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消费者电商,工业品电商,非常标准。第二种电商是生鲜电商,运输环节非常困难。第三种电商是很少有人敢做的活体电商。为什么活体电商很难做?因为这个行业没有标准。过去京东、BAT的逻辑是标准化,受众群体要多,市场足够大,投入要能够解决。
其实生猪市场空间很大,如果生猪交易本身有1万亿市场,再加上前后上下游大概就有2万亿的市场。目前,农信互联每天的交易额是1亿元左右。如果放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一年大概加起来就有300多个亿。
所以,农信互联的业绩未来能不能持续增长,就靠电商。因此农信互联电商战略的第二步,就是以猪为核心向周边扩大,除了生猪还有猪饲料、疫苗、设备等。农信目前除了纯粹的卖猪之外,还做“猪的商城”,比如最近销售量很好的电子赶猪棒。
薛素文直接把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农信互联整个生态布局里的魂。所谓农业互联网金融,就是借助互联网,利用大数据,缩短农业生产链在空间、时间上的价值流通与交换的通路。长久以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瓶颈。而产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破解农业金融难题提供了新通道。
针对中国农户整体信用体系缺乏,针对性金融产品缺乏,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的现状,农信互联推出了农信贷、农富宝、农付通等一系列金融产品,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农业精神+金融思想,农信互联用360亿的金融服务数字,诠释了农信金服的实力。
在农信互联的发展过程中,薛素文始终秉持一个观念——未来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一定是在全产业链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布局。“真正有生命力的农业互联网平台,必然基于产业互联网,而非消费互联网;根植于农业产业链,而非普通的电商平台。资源有限、整合能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是中国农业产业的现状。农信互联所做的一切,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前瞻性的部署,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
“我觉得电商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坑太多,农信互联不敢贸然介入。”薛素文坦言,做农业电商至少有四个“坑”。
第一个坑是系统坑,也就是系统建设或者平台建设的坑。“电商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坑太多,要是真的建设一个用户体验非常好的平台,没有注入强大IT开发能力的团队是很难做到的。”
由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厦门水贝及常德启腾水产联合打造的农信渔联网上线。
过去可以委托别人开发一个平台,买过来以后改改就变成自己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是固定的。要再去投入的话,除非自己有团队,不然会烧很多钱,而且一般来说投入没有特性,体验也不好,要改很多东西。而且仅仅提供所谓的表面上的平台,没有各种自己的算法,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做。
过去没有做电商的人,以为电商系统简单,拉个网站,这边弄个买方,那边弄个卖方,设置一个登陆口,产品一发布上去就算完事,实际是这样吗?看起来表面是这样,但是做起来非常痛苦,因为仅仅做成这样的平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第二个坑是流量的坑。“做电商没有流量相当于什么也没有。传统流量怎么做?就是烧钱买流量。许多创业公司好不容易挣到上千万,却死在流量上。农信互联花了一年时间做一件事,就是做猪联网。猪联网核心就是赚流量,把猪用户聚焦在这个平台上,然后再去做电商就有了来源。”
在薛素文看来,国内目前拼流量的有三种拼法,第一种就是直接买流量;第二种就是类似滴滴的补贴模式。第三种就是自己组局。要有强大背景的企业和财团做支撑,而且所涉及的行业很少有人做。“2015年农信互联做了一件事,就是猪联网,同时顺带做了农富宝,猪联网是获取用户流量的,农富宝为获取用户信任同时为支付结算打基础的。这一年,用户已经深知,农信互联是专门做猪服务的,在这里我们有很多关于生猪产业的信息。至于农富宝,在骗子满天飞的网络经济中,你将进货的钱通过农富宝充值到货币基金账户中,一年多了不仅拿得回来,而且还赚了不少钱。这种用户触达及认可,就是农信互联流量的基础。”
第三个坑是金融的坑。金融里面最重要的问题是支付,电商涉及资金的转移,所以支付至关重要。2B类的大额资金连续支付,一般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很难解决,比如微信与支付宝的结算金额,大多受限在1万元以内,对于客单价为20万元左右的生猪交易实在是力不从心,即使解决了,结算费用也是一个天文数据,但幸运的是农富宝解决了这些问题。
2015年底,农信互联与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平台共同出资成立了重庆农信生猪交易有限公司。
第四个坑就是物流。这就是农信搭建农信货联的原因所在。农信互联现在做的不是农村2C的物流,而是农村2B的物流,2B物流体系是大宗的集中化的且相对固定的,不是户对户,而是仓对仓或场对场,因此,只要合理整合、收编、提升传统物流的运力及仓储能力即可。按这个逻辑,把仓库、货物、车、港口、铁路的运输能力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这就是农信货联。
在农信互联的逻辑中,农业电商要想玩得好,除了填平四个坑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再找准一个入口。
互联网就是翅膀,农业是身体。大北农作为多年专注于农业的传统企业,拥有庞大的基层员工队伍,有近2万名员工每天都在与农民打交道,并且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有很强的科研团队。20多年来已在线下积累了大量精确的客户信息和数据。这些先天的优势,让农信互联选择了猪这个入口。通过这个入口,搭建服务全产业链的平台,然后再不断将其模式复制到不同的细分领域,这成为农信互联持续发展的逻辑。
农信互联坚守经营企业的本质,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工具提升管理经营效率,改造经营体系,改变商业模式,增加了自身在行业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