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兴 熊晓鹏 彭永导 钟 巍 黄 颖
关于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构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的思考
许家兴 熊晓鹏 彭永导 钟 巍 黄 颖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要求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着力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以确保公共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2015年9月,孟建柱同志在“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把一些治安防控力量薄弱的偏远农村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大部分林区都处于治安防控力量薄弱的偏远乡镇和农村,林区治安防控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从生态安全角度考量,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加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也是有效保障森林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一)林区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
要了解林区治安防控体系,首先必须熟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林区治安防控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整合内部警力资源和一切可资利用的社会治安资源,形成以巡警、交警、刑警和派出所民警等诸警种合成为主体,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警务、阵地控制和单位内部防控为基础,以全时空巡逻防控为基本勤务方式,以快速反应机制为保障,统一指挥、互相配合、信息共享、协调运行,集打击、防范、控制、管理、教育、改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能对社会治安实施有效控制的警务工作系统,是警务运行的一种新机制。概括地讲,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各种防控要素相互耦合而构成的警务工作系统。林区治安防控体系作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共性,同时它又具有林业行业特点。林区治安防控体系是森林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地方公安机关的领导下,整合内部警力资源以及包括林业系统在内的一切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形成以依法保护森林生态资源为核心任务,以森林公安民警为主力军,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森林公安机关警务机制为基础,积极主动获取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有关的信息,依法对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的相关行为进行预防、发现、管理、控制和打击的有效运行的工作系统。它是一项以提高森林公安机关驾驭林区社会治安为目标,不断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作用,从维护林区社会稳定需要出发,运用各种手段科学整合现有警力和社会资源,把防范、控制、管理、服务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实现统一指挥、整体联动、快速反应,对林区社会治安实施全方位动态防控的系统工程。林区治安防控体系涵盖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涉林治安防控三方面的任务。需要特别指出“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是危及森林安全的重要因素,其防控是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是林区治安防控的内容。“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又是对林区群众安全感有较大影响的灾害事故,为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必须将“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防控一并纳入林区治安防控体系。
(二)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十八大以后,改革进入深水区,必将导致包括林业执法在内的森林生态建设带来深刻的变化。以“三情四网”为基础的林区治安防控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维护森林资源安全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对现行林区治安防控模式的研究。
1.现行林区治安防控体系缺乏顶层设计。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多年来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案件居高不下,林区治安问题发现晚、控制得也不好,缺乏系统的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规划。虽然部分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或者森林公安机关根据当地森林资源保护的需要,开展了一些林区治安防控建设,但是这种建立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建设,仅具有阶段性成效,缺乏政策的连续性。
2.“三情四网”建设虚多实少。以“山情、林情、社情”为内容的“三情”,以“群防群治网、边界联防网、案件协查网和情报信息网”为内容的“四网”,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多数森林公安机关并未真正建立。如“群防群治网”,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群防群治的思想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多数地方建立的所谓“群防群治网”有名无实。又如“情报信息网”。近年来,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还是处在以县、市或者省为单位小块组网的初级阶段,且全国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情报信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森林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实战要求,与地方公安机关全国性的“情报信息网”也相距甚远。另外由于各地森林公安机关发展不均衡,边界联防网、案件协查网也是虚多实少。由于“四网”没有建立,导致“三情”资料无法快速检索共享,不能满足实战需求,结果成了死东西,多数沦落为形式,一年一复查的“三情”调查也就成了数字的简单重复。
3.基层森林公安机关警力配置不合理。大多数县级森林公安机关虽然按照“综合保障、刑侦治安、法制”三大类,设置了内设机构,但是普遍存在岗位人员少、工作开展困难大的问题。有的地方县、市局力量强,基层派出所力量弱,远远达不到3万-5万亩林地配备一名警力的标准,造成头重脚轻的局面。有的基层力量稍强,但是人员结构不合理,民警素质参差不齐,战斗力不强;县局、市局虽然有架构,但是没有实战能力,不能给予基层坚强而有力的支持,只能起到上传下达的功能。
4.森林公安机关警务信息化建设落后。“十二五”之初,国家林业局提出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而要提高林区治安防控能力建设,警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必然选择。毋庸置疑,我们的警务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首先是森林公安的警务信息化建设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和科学的实施步骤。其次是没有符合森林公安机关警务特点的警务信息化建设理论支撑,从上到下各显神通或照猫画虎,脱离实战应用。再次,森林公安机关整体上没有注重培养熟悉一线执法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专家型人才。最后,警务信息化建设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警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森林公安机关的经费来源渠道有限。
总之,当前的林区治安防控体系面临不少结构性问题,难以“有效应对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保护森林资源及其生态安全的需要。所以,转变工作思路加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这是保障森林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森林公安工作发展的客观需求。这一客观需求与《意见》不谋而合。对森林公安机关来讲,落实《意见》,建立林区治安防控体系面临机遇挑战并存。机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挑战是在现行体制下森林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等与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的任务之间结构性矛盾。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建设。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把网格化管理列入城乡规划,将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治安要素纳入网格管理范畴,做到信息掌握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治安防控到位、便民服务到位。由此可见,网格化管理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方向,是破解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问题的良方。
(一)网格化管理的实践
1.什么是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网格化管理最早在“十一五”中期开始应用于社区管理,渐渐发展为较成功的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首先,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它是管理手段数字化,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第三,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国多地涌现出网格化管理的典型,如:许昌魏都区网格化管理,以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把社会治理创新作为全区“一号工程”;辽阳白塔区“一会一本一单”运行模式;河南漯河“一格四员”运作模式。
2.网格化管理在林区治安管理中的应用。目前将网格化管理移植于林区治安管理的主要在云南省。如曲靖市沾益县将每名护林员划定3000-5000亩的管护面积;每个管护区相互衔接、不留死角;并制作管护地形图,相关一目了然;每名护林员随身携带巡山日志,对当天的巡护情况进行记录;同时建立管护人员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县级调度平台、乡镇街道管理平台、管理人员使用终端三级模式。通过调度平台,可以实时查看上岗情况。护林员针对发现的情况,通过手持终端照相、录像,第一时间上传至平台,各级平台和终端可以对讲,实时信息沟通、传递和合理调度。通过建立网格化的管理,林区治安秩序好转,案件明显下降。2014年全年涉林案件173起,同比2013年的361起,下降了52%。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引进林区网格化管理,建立电子巡护系统。该系统基于智能手机终端,利用3个网络和互联网的融合优势,建成森林管护于管理考核电子信息平台,采取网格式管理,划分管护责任区,明确管护责任,对森林管护实行巡查任务上报、护林员执勤定位,电子巡更、险情分析共享、自动统计管理考核,实现全境森林资源的全覆盖和动态管理。目前,网格化管理在林区治安管理的应用尚处以管为主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推广应用和总结提高。
(二)网格化管理的模式
首先,在现行体制下,森林公安机关是在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林业执法工作,人、财、物依附于林业主管部门,少量省份在省以下独立,但是在省级、国家级层面仍然是在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次,林区治安防控包含了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涉林治安的防控三个方面。要完成这些任务,不仅需要森林公安机关加强执法,还需要林业主管部门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另外,森林公安机关以保护森林资源为生存之本,其执法职能的履行脱离不了林业行业的关联,林区治安状况与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实施息息相关。脱离了林业,森林公安机关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后,林区治安防控体的实施主体必须是森林公安机关。《意见》第十九条:“各级政法机关要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这是因为森林公安机关具有武装性质,兼具刑事和治安执法职能,是林区治安防控的中坚力量。
(三)网格化管理的架构
林区治安防控的体系应该由政府统筹安排,纳入社会治安防控框架,具体由林业主管部门主导,森林公安机关实施,林业各部门参与,建立以网格员为基础的网格化管理平台。
1.科学划分网格。首先,网格的划分要根据林区地理布局、地形地貌、自然状况等因素,将辖区山场、湿地、涉林场所等科学合理地划分成若干个不规则的网格。每名网格员负责一定数量的网格管护区域,每个网格管护区之间相互衔接、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对城乡接合部无林地区或者城镇社区要也要划分网格,可以依托公安机关或者政府设立的网格员或者治安员,加强对涉林企业场所、自然人的管控以及涉林违法犯罪情报信息的收集。其次,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网格化管理,在管辖地域上要做到网网相连、不留死角。对网格实行三级管理:全县(区)境是一级网格;按照森林派出所的辖区或者森林分布情况,划分若干二级网格,由森林公安民警兼任网格联络员;在二级网格内再划分若干三级网格,直接分配到相应的网格员。(图1)
2.建立长效稳定的网格员管理体系。网格员是网格化管理的“神经末梢”,长效稳定的网格员管理体系是网格化管理的基础。 网格员队伍应该以现有的护林员为基础来组建。在林业主管部门内部设立由森林公安机关主管、其他林业机构协管、与三级网格划分相配套的网格员管理机构。根据二级网格的情况,下设由森林公安民警兼任的网格联络员(或者由森林公安民警、林业站职工、乡镇有关人员组成网格联络组),每名网格联络员根据三级网格分布情况管理若干网格员。森林公安机关在林业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下,负责全县网格员管理、培训、考核、招聘和监督;根据辖区林区治安管理的需要和其他林业管理机构的需求,向网格联络员(小组)布置网格员工作任务。网格联络员负责本辖区网格员的日常工作的组织、检查。县级森林公安机关要制作网格管理电子地形图、网格管理数据库。网格员的姓名、所属地、管护面积、界线、管护区域,区域内已知的重点保护植物、珍贵树木,重点管控人员及其作案手段、方法和从事的职业、经常接触的人群以及提供的情报信息、信息的查实反馈情况等信息均要入库,图库要实现相互连接。通过电子地形图可以迅速获取上述信息,为治安防控、侦查破案提供海量的信息数据支撑。(图2)
3.健全网格员的工作职责。
(1)网格员的工作职责。定期巡山护林,对森林火情、森林病虫害情况进行监测,撰写巡山护林日志;发现、制止破坏森林及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上报涉及森林及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信息;协助森林公安机关获取涉及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重点管控人员的相关信息。网格员不但要了解管护范围内的山场相关信息,还要准确掌握范围内野生动物狩猎情况,及时收集或者按照森林公安机关的指令收集范围内非法狩猎人员、作案特点、工具、联系方式、聊天工具的用户名、从事的行业、接触的人群等信息,为网格管理信息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管理与服务并重。在规范网格员工作机制的同时,注重管理与服务结合,在网格员的工作中注入服务群众因素。比如,代办小采伐量或者民用采伐的林木采伐许可证;林区纠纷的初步调解;森林病虫害的早期防治,林业政策法规的宣传等,让网格员在工作中和管辖范围的群众有情感的交流互动。同时适当提高其工资待遇,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图1三级网格管理示意
图2网格员管理体系
(3)把好网格员的“入口”。在选聘网格员的时候,把好“入口关”。首先,网格员要以现有的护林员队伍为基础,这些人有多年的护林经验,熟悉林情,包括与林相关的社情。尤其不能由地方村、组干部兼任。现在实行地方村民自治,村、组干部有自己的选举压力,并不利于开展护林和涉及林情报收集工作。其次,应该坚持就地取“人”,选聘对当地林情、社情比较熟悉,且有生态保护意愿的人。年龄也不宜过大,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熟练操作手机终端,及时向相关单位报送情报信息。另外,网格员队伍要坚持由森林公安机关来管理。网格员是移动的天眼,执行的林区治安防控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性。森林公安机关要从专业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业务技能的培训。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将网格员纳入森林公安的协警管理。最后,网格管理不能丢失城区重地。城区是经济文化的中心,涉林违法犯罪,尤其是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最后都要汇集到城区进行销售或者中转。所以城区网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木材市场、菜市场的巡逻、涉林涉野情报信息的获取。
(4)强化对网格员的考核。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林区治安防控,网格员是基础,如何让网格员发挥应有的功能是关键。首先,要保障网格员的工资待遇,其薪资酬劳要和工作任务大体相当。第二,要建立与日常巡逻、情报收集任务相配套的激励机制,保障其工作安全,增强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第三,要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网格员平时生活在林区,与林区群众朝夕相处,必须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对违反监督管理机制的坚决处理到位,对参与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四,要不定期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网格管理水平。
(四)网格化管理的保障
当前以信息化为标志的警务革命正蓬勃兴起,公安信息化不仅是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是牵动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而传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被动防御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社会治安发展趋势的前瞻性不足,指挥决策的科学性不强,行政管理的精细化不够,打击犯罪的精确度不足,对社会面的控制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切源于没有全面、准确、规范、鲜活的情报信息支撑。
1.建立森林公安机关林区治安管理信息化指挥中心。森林公安机关林区治安管理信息化指挥中心是实现网格员、民警、指挥中心及时有效的联络,让情报信息以最快的方式为实战服务的平台。网格员是森林公安机关派驻林区移动的天眼,通过网络终端将巡护监测的实时情况,进行拍摄、录像,通过手机终端及时直接报送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报送的信息进行研判后发出处置指令:对于属于森林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立即报请公安机关领导立案,并指令相关办案单位查实;对于属于林业主管部门管辖的事务,立即向林业主管部门上报或者移交。由于网格员对管理范围内是进行日常巡回检查,大大增加森林公安机关主动发现违法犯罪的能力,将彻底改变被动防守的局面,实现对违法犯罪露头就打的目标。同时还能对森林火情、病虫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网格员信息报送渠道必须只有一条,那就是通过终端报送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网格员报送的信息进行研判后对于属于森林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立即报请立案。这样不仅仅统一了报送的信息渠道,还统一了受案立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有案不接、接报案后不依法受案立案的不作为问题,符合公安部《公安部关于改革完善受案立案制度的意见》。(图3)
图3 林区治安管理信息化指挥中心处置流程
图4森林公安机关警务信息化平台
2.延伸信息化触角,实现互连互通,建立森林公安机关警务信息化平台。为便于上级森林公安机关通过森林公安机关林区治安管理信息化指挥中心对林区警务进行指挥、督查、考核。森林公安机关治安管理信息化指挥中心可以建成省、市、县(区)、派出所和网格员五级网络,根据所属工作任务不同设置相应的权限。林区治安管理信息化指挥中心和网格管理数据库、网格管理电子地图、森林公安机关执法办案中心、刑事、治安、林业行政办案系统、警务综合平台、森林公安民警综合评价系统进行联网,实现森林公安机关在案件侦查指挥、审核、考核时,及时调阅、查阅相关数据,远距离实时了解指挥案件的调查侦破情况,也使得案件的调查侦查实现系统内全程公开,同时可以实现上级森林公安机关对下级的督查、考核,实现统一指挥、整体联动、快速反应的目标。从纵深角度看,省局可以直达网格员;从横向看,各系统相互连接,有海量的数据进行支撑,为治安管理、侦查破案、民警考核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资源,形成森林公安机关警务信息化平台,为实现森林公安“大数据”,建设森林公安机关云平台打下基础。(图4)
3.加大经费投入,有资金保障。以云南省沾益县为例:该县林业局于2014年,筹集资金150万元在全县建立管护人员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县级调度平台、乡镇街道管理平台、管理人员使用终端三级模式。全县487名护林员,每月工资1200元,每人配发一部价值1150元对讲终端,每月使用费50元。为了维持管护人员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常运作,每年要向电信部门上交网络使用费、维护等费用30万元。根据调查,西南某地森林公安机关开展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关键路口设置100余个视频头,通过网络终端对林区情况进行监测,但是一年以后由于付不起网络费用、设备维护费用而不得不停止使用视频监控,使得几十万建设费用打了水漂。
4.健全警务协作,强化外部保障。在林区治安防控中,边境交界地区的森林火情、病虫害的发现和防治、破坏森林及野生动物资源案件的调查、侦破都需要跨区域的协作。特别是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向智能化、网络化、集团化甚至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单靠某一地的森林公安机关彻底查破此类违法犯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要各地森林公安机关打破办案壁垒,实行多地、多警种间协同作战。而从野生动物的猎捕的源头管理到中转地、集散地、销售地的控制,都是网格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跨区域的协作机制为上述网格管理的信息数据共享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平台。同时,我们还要开展警种间的协作,充分借助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成果,为我们林区治安管理、案件的调查侦破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林区治安防控下的网格化管理,就是在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建立以护林网格员为基础,以“三防”任务为核心,由森林公安机关实施的网格管理工作机制。网格员在森林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对所辖山场、湿地等涉林生态场所(亦可以拓展至全社会生态管理)、林区社会包括城镇社区进行日常巡逻检查以及破坏森林生态相关信息的及时收集报送。森林公安机关根据生态网格员报送的以及通过其他手段获取相关信息,及时进行整理,综合分析研判,并依法予以处置,实现统一指挥、整体联动、快速反应的机制,形成以人防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立体林区治安防控体系,最终实现对森林生态资源保障有力、林区群众满意的目标。
林区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构建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做到求真务实
结合当地的林区治安状况、森林公安警力配置,科学合理规划,分步实施,有步骤、有内容、有目标。如云南省,从2011年开始,省森林公安局在林业厅、省政法委综合治理办公室的领导下,以“平安林区”建设为平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意见、细化创建标准、狠抓措施落实,开展以建设“三防”体系为核心的林区治安防控体系。用了近三年时间,进行宣传发动,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建立了初步框架。2013年云南省林业厅在原有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先后涌现了沾益县、师宗县、昌宁县等一大批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先进典型。期间,省森林公安局以省综治委的名义,加强对市、县政府“平安林区”建设的考核,提升了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空间。2016年又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对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行整体提升。所以通过近六年的有步骤推进,云南省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已经逐渐成形。
(二)要建立长效机制
当前,保护生态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中央制定了《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坚持终身追究制度,但是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的目的是让大家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必须保持长期内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政策。而不能靠个人魅力、长官意志,短期内出奇招,打强心针来取得一时的效应。必须走出那种政策制度随着主要决策人改变而改变的模式。另外,在实践当中,多数人将林区治安防控制体系建设看着务虚建设,只是发发文件,填填数字,做好文字工作就可以了。云南省森林公安局的林区治安防控制体系建设为什么卓有成效,就是因为他们有踏石留痕的实干精神。所以,我们只有将林区治安防控制体系建设制度化,真抓实干,才能保证林区治安的长治久安。
(三)要融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林区治安防控制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一个部分,其建设不能脱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轨道。要紧紧依靠公安机关的力量,依托公安机关的资源,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服务。森林公安机关是在林业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双重领导下的专门保护森林资源的公安队伍,森林公安机关是林区治安防控的主要实施者。公安机关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体,而且经过多年与时俱进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架构比较完备、分工明确、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一整套的防控体系。尤其在对人的数据化管理上,公安机关紧跟时代步伐,具备庞大的社会资源和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多个省份已经建立了公安机关信息处理的“云数据”,极大强化了其治安管理、侦查破案的手段和能力。自刑事、治安执法权限落实以来,各地森林公安机关在队伍管理、法制建设、信息化建设上和公安机关交流的越来越少,森林公安机关不能共享公安机关庞大的社会资源和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所以,森林公安机关在林区治安防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依靠公安机关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充实林区治安防控制体系内容,增强自身管理林区治安的能力。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绩效已初步展现,当地的百姓誉其为“数字化为民”工程,它显示了我国城市管理的国际领先水平,代表了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方向,我们应大力推广。但是,将网格化管理应用于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才刚刚开始,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上下联动,也要横向连接;既要领导重视,也要建立机制;既要传统的人防基础,也要现代的信息支撑。森林公安机关要在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以保护森林生态资源为核心任务,整合社会资源,结合森林公安警务机制改革、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增加信息化元素,真抓实干,建立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本文为2016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形势下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RWYB201601)研究成果之二。
(作者单位 许家兴/安徽省池州市 森林公安局贵池分局 熊晓鹏/江西省永修县森林公安局 彭永导/云南省森林公安局 钟 巍/湖南省常德市森林公安局 黄 颖/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编辑 赵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