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太平洋的大豆可持续保障计划
——专访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晓平先生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刚过不久,“人口压力”问题又重回大众视野。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显示,世界人口每年增加约8 300万人,照此速度,2050年全球实际人口总数将达到98亿。
在这个接近极限的人口数字背后,是更加紧迫的现实:不断缩减的人均耕地面积、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面对有限的地球资源和持续增长的人口,如何以最小的环境影响实现充足安全的粮食供应,“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则。美国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推行可持续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中国畜牧杂志》特别邀请了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晓平先生,阐述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大豆可持续保障计划。
记者:美国是如何成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先行者的呢?
张晓平:美国“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主要来自于1934年的一场“黑风暴”。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风暴。风暴来临时卷起黑色沙尘,经过之处昏天黑地,千万人因此受到影响,原已遭受旱灾的作物更是大片枯萎而死,导致当时美国谷物市场剧烈波动,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自此,美国人民意识到改善大平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开始竭尽所能地与沙尘暴展开斗争。美国国会当年就通过了《水土保持法》,并在农业部新设水土资源保护局,主要负责相关法规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由此开启了美国以专项政策和惠农项目支撑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记者:在大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有哪些人参与其中,各自的贡献如何?
张晓平:每一代美国大豆农民都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践行者,他们施行的可持续性农业生产方式,如作物轮种、水源管理、精准耕种等,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履行了社会责任。美国大豆农民还致力于实施新的生产实践,不断刷新其可持续性的记录。
自1980年以来,美国大豆总产量增加96%,单产(蒲式耳/英亩)增加55%。与此同时,大豆改进了资源效率的所有衡量指标:土地使用、土壤侵蚀、灌溉用水、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记者:美国是如何保障大豆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稳健运行呢?
张晓平:2013年,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美国大豆产业组织连同其他相关的行业伙伴共同制订了美国大豆可持续保障计划(SSAP),成为美国大豆产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又一保障。
SSAP是基于美国水土保持各项法规,结合27.5万个美国大豆农场的最佳实践,经过第三方审核和认证的汇总方案,采用量化和结果导向的方式推动美国大豆的可持续生产。虽然听上去有些拗口,但其内涵非常简单。
SSAP着眼于4个主要指导原则:首先是生物多样性和高碳储量,还大地以湿地、草原、森林和候鸟;其次是生产方式,提倡保护性翻耕、作物轮作、精准农业及其他技术;再次是公共及劳工的健康和福利,保护农业从业者的健康和安全,使其符合美国相关法规;最后是持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环境保护,包括土壤保护计划、信息共享和技术培训。
记者:如何确保这些指导原则的切实可行?
张晓平:其实,超过95%的美国大豆田地都已参与了美国农业部的保护项目,并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数据收集体系作为指导的实践基础。不仅如此,大豆生产者每年都会进行内部审查,也有数千名联邦水土保护项目的官员对生产者进行第三方独立审查。为使购买者放心,美国大豆出口可持续性认证处(Soy Export Sustainability,LLC)还为国内外大豆买家提供含有具体货运记录和文件信息的国际认证,以证明他们采购的大豆及大豆制品已获得可持续认证。
经过多方的努力与合作,美国大豆生产的可持续性表现得到了一向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的欧洲标准的认可。2016年3月8日,SSAP通过了独立的国际贸易中心(ITC)特定的基准管理工具,被欧洲饲料生产商联合会(FEFAC)定为其“大豆产品采购指南”的基本标准。
记者: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但在近些年来,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数量巨大,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等。中美大豆结缘是如何开始的?
张晓平:美国大豆产业与中国结缘于1982年,彼时的中国仍是计划经济,农业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满足人们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转眼35年瞬息而逝,现在的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在中国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35年里,不难发现美国大豆产业的身影:曾经,中国水产养殖行业中不见一粒大豆,却面临着低产和巨大的环境问题。美国大豆协会通过推广先进的水产养殖模式,提高了中国的水产养殖水平,提升了养殖户收入。而当年由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力提倡的“膨化大豆饲料”,也已经受到饲料行业的广泛认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大豆产业不仅通过专题研讨会、技术指导等活动积极培养中美贸易人才,还免费提供大豆的生产、市场信息,帮助中国农业经营企业提高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
记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今天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对中国大豆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SSAP又能为中国大豆行业发展提供怎样的帮助?
张晓平:今天,中国消费群体的观念确实发生了质的改变。一方面中国肉、禽、蛋、奶的需求量提高,随之对蛋白粕饲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全球大豆供应的稳定性及质量对中国市场影响重大。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雾霾、沙尘暴、水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认识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今年年初,“农业可持续发展”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这更要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增加大豆供给时不能以牺牲地球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因此,可持续的大豆供应对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下,SSAP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大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助力剂。SSAP帮助美国大豆做出“可持续”的声明。有了可持续认证,消费者可将美国大豆视作一个可以信赖的、稳定的、长期可持续的供应来源,以此帮助中国大豆进口企业坚持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在竞争中与众不同。
更重要的是,可持续的商业和生产实践将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丰富品牌文化,提升品牌价值。大豆贸易和加工行业是食品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企业可以以市场的力量推动可持续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以品牌的价值吸引消费者关注并参与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如果践行采购可持续大豆的理念,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有力地推动全球可持续大豆的生产。这将是中国对全球大豆产业的巨大贡献,更是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谋福利。
过去数十年的生产实践表明,可持续发展对美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未来,大豆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为中国的需求提供动力。
“未来,美国大豆生产者将会继续践行SSAP,在‘降低土地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目标之上努力耕耘,为中国、为未来的98亿素未谋面的普通人提供值得信赖的、可持续的大豆。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也将会继续为中国大豆产业服务,传递先进的生产理念,帮助中国企业继续可持续化道路”,张晓平先生说。
(本刊记者 周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