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柯
〔兵团第第八师工业局,新疆石河子832000〕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棉花加工管理与机采棉加工质量提升
■郭柯
〔兵团第第八师工业局,新疆石河子832000〕
2016年是国家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的第三年,通过近三年的改革,我国棉花价格逐步回归市场轨道,机采棉质量与市场需求进一步对接,纺企原料成本下降,改革效果突显。但与此同时,皮棉库存高企、价格下跌,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机采棉质量离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等问题依然严峻。新时期如何提升机采棉品质,更好地满足供给侧改革需要,适应纺织企业市场需求等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本文重点结合2016年兵团第第八师机采棉加工管理工作,浅析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不断加强棉花加工管理促进机采棉加工质量整体提升。
2014年以前,国内棉花在收储政策的作用下价格持续走高,最高曾一度超过30 000元/t。由于国产棉花价格偏高,棉花下游企业不堪重负,纷纷采购进口棉花、棉纱,因此,导致大部分国产棉进入国储仓库并积压,使得国储棉库存量十分庞大,目前我国储备棉库存超过1 100万t,占全球库存量一半左右。一方面库存高企、价格下跌,另一方面却是有效供给不足。“好棉花缺乏、差棉花堆积”,国产棉质量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低端产品供过于求,优质棉花供给不足。近年来,棉花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棉花品质与具有天然优势的澳棉、美棉相比,一些关键性指标存在明显差距。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品牌、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纺织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逐步由生产中低端产品转向高端产品,对高品质棉花需求不断增加,供需矛盾突显。棉花产业的发展事关纺织业转型升级和“三品”战略的成败,为此,棉花产业的发展需要从重产量向重质量转变,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进一步规范棉花种植、采收、加工、检验、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改进和完善加工工艺及设备,不断提高棉花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使棉花加工企业和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质量、增加效益。
2016年国家继续实行棉花价格补贴政策,皮棉目标价格18 600元/t,继续在2015年的基础上下调500元/t。如何紧密围绕供给侧改革,使第第八师棉花产业更加适应市场需要是棉花加工行业面临的严峻考验。2016年第第八师紧紧围绕师市“保长度、降短纤、绝三丝、减籽屑、提品质”十五字棉花加工目标开展工作。目标要求:一是保长度,皮棉29 mm占70%以上;二是降短纤,短纤指数12%以下占40%以上;三是绝三丝,地膜、滴灌带等三丝的含量≤0.2 g/t;四是减籽屑,大幅度减少籽屑含量。站在管理角度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促进棉花加工质量整体提升。
(一)制定管理办法
制定第八师团场棉花加工“双50”管理法。重点从籽棉管理、籽棉场地管理、加工管理3个方面对棉花加工工作“50个必须、50个不得”进行进一步要求和规范,并将此项工作的宣传和贯彻纳入2016年棉花加工的工作重点,加大相关内容宣传贯彻力度,做到厂区有展板、厂房有宣传、车间有提示、员工有教育,工作有落实,极大地促进2016年棉花加工工作全面提升。
(二)完善检验程序
完善第八师团场籽棉收购、抽样检验两套程序。制定并印发《第八师团场加工厂2016年籽棉收购程序》、《第八师团场加工厂机采棉籽棉抽样检验程序》,督促各团场严格按照两个程序开展棉花加工工作,并将程序内容及示意图在厂区门口集中展示,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棉花加工各个工作环节。
(三)坚持旬报工作
从9月10日起至12月20日做好共12期棉花加工旬报工作,始终坚持按时对全师13个团场、30个棉花加工厂加工进度、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质量检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加工思路和工艺。
(四)加强设备检修
确保设备检修到位,轧花前期组织专家组逐条验收生产线,从根本上保障设备运转率,为轧花工作顺利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五)加强工作巡查
组成工作督查组,在加工期间对各加工厂质量、安全、进度等工作进行至少三次巡查。
(六)完善工作考核
制定印发《第八师团场2016年棉花加工工作考核办法》,共分两个部分对团场棉花加工工作进行考核奖励。一是设备检修工作考核,二是加工质量、皮棉入库工作考核,有效提高各团场棉花加工工作的积极性。
(一)保长度
棉纤维长度与棉纱品质的关系密切,是原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较长棉纤维纺成的纱线强度较大,可纺的纱较细,条干较均匀。按照目前售价,长度28 mm为标准级,29 mm售价高出标准级300元/t,30 mm售价高出标准级600元/t。保长度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上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源头。
一是重点抓好棉花品种,主栽细绒棉品种纤维长度不得低于30 mm。二是改进栽培模式,正确处理单产与质量的关系,转变重产量轻质量的思想意识。三是提高脱叶质量,科学把握喷药时间、药剂配比和喷施次数,确保脱叶效果。
2.抓加工。
一是积极做好“籽棉细分、因花配车”工作。按照进厂籽棉以杂质为中心分级管理的要求进行籽棉堆垛,并在堆垛处设立标识牌显示该垛籽棉情况,根据籽棉杂质、品种、水分分堆分轧。二是通过旁路减少清理道数,因花配车,控制车速(13包/h~15包/h),精细加工。籽棉长度29.5 mm以上的籽棉坚决保长度,籽棉长度29.5 mm以下的,重点保白棉3级,避免P3包。三是可适当采取加湿技术,将皮棉回潮率控制在5.5%~7%之间,在加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纤维的损伤。四是籽棉要堆垛捂垛3天~5天,为了使籽棉含水趋于一致,利于后期加工,对回潮率差异较大的机采棉要严格分垛堆放,以保证烘干后籽棉回潮率的一致性。
3.抓检验。
一是严格落实“车车检”工作制度。严格按国家标准及师市规定,“一试五定,密码检验”,一车一验做好籽棉含杂、长度、含水等测试,为后期工艺调整提供基础数据。二是进厂籽棉含水、含杂必须符合规定,籽棉回潮率控制在12%以内,防止籽棉“霉变”。含杂率控制在15%以内,防止后期为清理杂质致使过度加工的情形出现。三是与纤检机构协调,长度检验样品抽取尽量回避“刀口”,尽可能避免长度检验结果误差。
(二)降短纤
短纤维含量的高低对纺织后续工艺有着很大影响。短纤维含量高时,纺织厂清花工序、梳棉工序中落棉量会不断增加,导致成本增加,同时造成纱条干不均、断头率增加、强力下降,影响棉布的质量和外观。降短纤要控制毛头率,可适当加大排籽道宽度,锯片尽量不要过于锋利,建议毛头率控制在4%~5%之间,过小会造成短纤率升高;过大则会造成衣分损失。
(三)绝三丝
“三丝”是对混入棉花中异性纤维的俗称。异性纤维包括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和塑料绳等非棉性纤维。混入原棉中的“三丝”,容易被打碎成无数纤维小疵点,在纺织加工中难以清除,影响棉纱和布的质量,危害很大。纺纱时,纤维小疵点容易使棉纱断头,降低生产效率。织布时,小疵点会影响布面质量。染色时,疵点会导致纤维和布料染色不均,影响外观。“三丝”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棉纺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是削弱我国棉花、棉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力的最突出问题之一。
绝三丝是2016年第第八师棉花加工目标的重点任务之一,一是新上最新残膜(三丝)清理机、以旧换新、老三丝机改造共82台,新技术的使用为团场棉花加工“绝三丝”工作迈上新台阶创造了有力的条件。2016年加工期间所有“三丝机”全部投入使用,努力实现皮棉中三丝残膜含量在0.2 g/t以下的目标。二是严把籽棉“第一车间”管理关。各团场籽棉采收尽可能不落地,如采收不及时,不得不落地时,不能直接卸在田间地头,地下必须有垫布,有效避免残膜、砂石的混入。三是各团场加工厂籽棉堆场配备专职“三丝员”,发现异性纤维及时进行清拣。卸花中如发现残膜、滴灌带、掺杂砂石等情况,棉花加工厂应拒绝收花,连人带车清除出厂。目前无三丝优质棉价格每吨高出市场300元~500元。
(四)减籽屑
籽屑是指籽棉加工成皮棉的过程中,由于棉籽皮破裂形成的细小杂质,难以清除且易在纺织成品中形成疵点,从而影响纺织品的质量。减少籽屑需要避免主机前箱过紧及锯片过度锋利,锯齿剧烈的打击极易造成棉籽的破碎。同时不可过度烘干,根据籽棉回潮率控制控干温度。籽棉回潮率12%以下时,烘干温度可控制在80℃左右;籽棉回潮率在15%以下时,烘干温度可控制在100℃左右;籽棉回潮率在15%以上时,烘干温度可控制在130℃左右。场地堆花,喂花过程中铲车对籽棉的碾压也是籽屑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应安排人员及时清理铲车行走通道上的籽棉,杜绝铲车等对籽棉的碾压,减少纤维籽屑的产生。
棉花是兵团团场的主导产业,是团场增效、职工增收的重要保障。国家在新疆棉区实施棉花目标改革试点以来,兵团及第八师棉花加工及销售直接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中,需要我们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巩固和发挥兵团棉花产业优势,加强管理、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兵团及第八师棉花加工产业质量效益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推进机采棉加工质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