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武 陈千林 仁 真 阿 基 卓玛措 曹 政*
(1.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壤口乡畜牧兽医站,四川红原 624402;2.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重庆 402460)
牦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病例报告
谭 武1陈千林2仁 真1阿 基1卓玛措1曹 政2*
(1.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壤口乡畜牧兽医站,四川红原 624402;2.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重庆 402460)
本文阐述了导致牦牛罹患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发病原因及其诊疗措施,从而加强了养殖户和兽医人员对该病的认知和了解,为防治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牦牛 诊疗措施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均易感,幼年动物较成年动物易感。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素有“中国牦牛之乡”,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凉寒湿润,冬季严寒漫长。本次牦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病例发生于红原县某乡养殖户牦牛群,畜主早上喂盐时发现一犊牛躁动不安、左眼眼睑发红、不时甩头扇耳、且不停流泪,遂打电话请兽医治疗。随之将病牛进行隔离拴养治疗,在用药3次后,症状明显减轻,第5次用药后康复合群,其余牛未见感染。
本病为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其主要致病原体为摩勒氏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某些病毒也共同参与致病[1]。牛摩勒氏杆菌有2种血清型,一种为光滑非溶血型,无致病性;一种为粗糙、溶血致病型,菌体上有呈伞状物结构,便于菌体吸附,是致病和免疫应答的必要条件。此外,粗糙型摩勒氏杆菌经培养传代数次后可转变为光滑型[2]。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气候潮湿、紫外线较强的夏季,各年龄段动物均易感,幼年动物较成年动物易感。健康动物因与患病或带菌动物相互接触摩擦而发生感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此外,蝇虫等媒介生物也可导致该病的传播。
世界各地均有对该病的报道,但多呈散发性,表现为地方性流行。养殖密度较大、日光直射的养殖场,该病的发病率偏高。畜群一旦发生感染,传播非常迅速。据报道,某些养殖场青年牛群发病率可高达60%~80%[3]。
病畜一般无全身性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7d,病程长达20~30d。多数病例可发生自愈,没发生自愈的患畜若未及时地进行治疗,多由一侧病眼发展为双眼感染。
病畜患眼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反刍减缓、躁动不安、眼睑红肿、疼痛流泪,眼部分泌物增多,为清亮液体物质。随着病情发展,角膜周围血管充血,眼周温度上升,角膜结膜潮红,角膜凸起,中央出现淡黄色浑浊,表面有白色或灰白色小点,分泌物变为脓性物质黏附于睫毛上和堆积于眼角。某些较严重患牛角膜增生增厚,并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及角膜翳,严重时还可发生角膜破裂、晶状体脱落等,引发全眼性炎症,最终导致失明。若炎症上行引发脑膜炎,可发生死亡病例[4]。
诊断该病可根据其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进行初诊。卫生防疫条件较差、蝇虫滋生严重、幼龄动物感染较多、多发生于夏季,或具有该病的临床症状的疑似病例,可初步判定为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牛恶性卡他热临床症状与本病相似,牛恶性卡他热以高热、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口鼻黏膜充血、坏死、糜烂,气管和支气管发生卡他性或纤维坏死性炎症等,均可与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相区别。此外,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考虑为牛恶性卡他热。
确诊该病,可采集患畜眼部分泌物进行镜检或微生物分离。摩勒氏杆菌呈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芽孢,有荚膜,不能运动,或连续排列形成短链状[5]。在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时,将采集的分泌物经PBS稀释后,无菌涂布于琼脂平板上,置37℃生化培养箱培养48h,可见单个灰白色、边缘整齐、半透明的光滑菌落。
治疗本病,应遵循及时发现、及早治疗的原则,治疗主要以清洗消毒、抗菌消炎为主。畜群中一旦发现有患病动物,应及时隔离治疗。在本病例中,畜主发现较早,及时隔离了患牛并进行了药物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将该犊牛独立拴养于阴暗的暖棚内,保定后用2%的硼酸溶液将眼部分泌物完全冲洗干净。等待约20min后,滴入新配制的青霉素溶液,10mL注射器吸出全部液体,去掉针头,缓慢推滴于患眼中,使眼部完全浸润。同时,静脉注射长效盐酸土霉素注射液4mL。
在进行用药时,隔天用药一回。前三回的上午进行青霉素滴眼,傍晚使用四环素软膏涂抹,每回用药仅滴眼时进行一次静脉注射长效土霉素。在用药三回后,患牛症状明显减轻,此后,每回用药仅使用四环素软膏涂抹患眼。第五回用药后,患牛康复合群,合群后未见其余牛感染。
摩勒氏杆菌为接触性致病菌,一旦发生,传播迅速。预防该类疾病时,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病例,须及时隔离治疗,同时立即清洁、消毒患畜活动区域,严禁其余动物进入感染。
该病多呈散发性和地方流行性,当在进行活体交易时,易将该病引入,因此不在该病流行区域购买动物可有效降低该病的传播概率。当在其他不确定地区购买时,须严格执行隔离、检疫制度,在确保无该病时方可并群。
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可有效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保持圈舍干燥卫生,坚持定期打扫消毒,杀灭致病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蝇虫滋生和繁殖;同时控制养殖密度,提高机体抵抗力;定期进行检疫,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阳性患畜;避免太阳光强烈刺激等均可有效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
[1] 王斌.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30(4):139-140.
[2] 杨末,赵晓春,李鹏.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15,17(9):53-54.
[3] 王洪亮.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科学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6,(12):121-122.
[4] 徐智凤,何朋,张旋,等.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6,(6):68-69.
[5] 李兴荣.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兽医学杂志,2014,(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