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贵
(山西省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山西大同 037000)
马传染性鼻肺炎的防治
邓清贵
(山西省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山西大同 037000)
传染性鼻肺炎是由马疱疹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潜伏期为2-4天,个别的可达1周。幼驹表现鼻肺炎症状,妊娠马发生流产。诊断时应注意与马腺疫、马流行性感冒、病毒性动脉炎等相区别。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疗法,可以对症治疗。
马疱疹病毒 鼻肺炎 抗生素
传染性鼻肺炎又名马病毒性流产,是由马疱疹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幼驹表现鼻肺炎,妊娠马发生流产。
本病最早发现于美国,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兽医大学于1980年首次从我国东北马场的流产胎儿分离到马疱疹病毒,随后又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本病在我国马群中广泛存在,是妊娠马发生传染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传染性鼻肺炎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的马疱疹病毒1型,它具有疱疹病毒的一般共性。EHV-1直径约130~170nm,含有双股DNA核心,由162个呈放射状排列的壳粒构成正20面体的核衣壳,其外包以类圆形的脂蛋白囊膜。EHV-1不仅能在马属动物的组织细胞内增殖,还能在一些异种动物的组织细胞内生长。但初代分离培养时,以马、猪和仓鼠肾等原代细胞最为敏感,在出现细胞病变同时,感染细胞内形成Condry A型核内包涵体,近年来有人把EHV-1区分为2个亚型,即以引起流产为主病原性较强的流产亚型和以引起呼吸道炎症为主病原性较弱的呼吸道亚型。但是这区分看来只是相对的,因为2个亚型毒株间呈现明显的交叉类属反应。
与本病毒相关的病毒是马疱疹病毒2型(简称EHV-2)和马疱疹病毒3型(简称EHV-3)。EHV-2又名马巨细胞病毒,是一种生长缓慢、病原性不清和高度污染马群的病毒。EHV-3又名马疱疹病毒,可因交配接触而引起生殖器和会阴部皮肤感染,目前在欧洲和美洲少数几个国家发现。EHV-1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
病马是主要的传染源存在于病马的鼻汁、血液和粪便中流产胎儿、胎衣和胎盘中的病毒量最多。恢复后的带传染源,但带毒期多长尚不清楚,本病主要通过吸入传染性的飞沫或摄食被病马血液以及流产胎儿污染的饲料等而传播,也可能经子宫感染,仅马属动物能自然感染。实验感染时,病毒可在仓鼠、发育鸡胚、豚鼠和小鼠体内繁殖。
以呼吸道炎症为主的鼻肺炎,不同年龄品种年龄的马匹均可感染,但通常限于育成期的青年马匹,尤以2岁以下幼驹发病最多。本病多发于晚秋和冬季,康复动物可获得半年到1年的免疫期,被感染的妊娠马,流产率可高达60%~80%,流产时期大部分发生在妊娠8~11个月之间,其中以9~10个月为高峰期(约占68%)。
潜伏期为2~4d,个别的可达1周。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鼻肺炎。病驹体温在39.5℃~41℃之间,发热初期白细胞数减少,热退后逐渐恢复正常。病马流多量浆液乃至黏液脓性鼻汁,鼻黏膜和眼结膜充血。个别病例出现食欲减退,咳嗽有时可持续1~3个周。个别病马继发细菌(多为链球菌)感染,导致肺炎。似多数病例呈不显性感染,以致往往不被察觉。
成年马或妊娠马患病后,临床表现远比幼驹轻微,仅个别病马出现体温升高。严重的后果是原发性感染后,病毒在妊娠马体内并不消失,转而侵袭胎儿,导致流产。妊娠马流产前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流产,胎衣也不滞留。虽然到了妊娠后期。流产马的乳房不见发育。流产母马常如正产后,很快恢复正常。有些接近临产期的妊娠马被感染后,胎儿产出时即呈昏睡状、不能站立、吮乳,存活1~2d即死亡。
病马有时呈现严重的神经症状,但很少见。病马发生运动失调,后肢和腰部僵硬麻痹,以至瘫痪不能起立。也有的病马表现中枢神经症状。病程长短不一,短的数天,长的可持续10d,但均取死亡转归。可从病死马脑组织分离到EHV-1。
鼻肺炎患驹上呼吸道充血、发炎和糜烂,局部腺体呈增生变化。侵及肺脏时,间质发生水肿和纤维蛋白浸润。严重感染病例,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结发生中心显著坏死,并可在细支气管上皮细胞看到典型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流产胎儿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体表外观新鲜,皮下常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可视黏膜黄染。心肌出血,肺水肿和胸、腹水增。肝包膜下散在针尖大到粟粒大灰黄色坏死灶,是本病的主要眼观特征。组织学检查时,可在坏死灶周围细胞、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和肺细支气管上皮内,发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肺脏可见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肺泡上皮细胞核内有包涵体。脱落的支气管上皮使很多细支气管堵塞。脾淋巴组织呈现以细胞核破裂为特征的坏死,类似变化也见于淋巴结和胸腺。生前呈现神经症状的病马,大脑显示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在秋冬季节,马群中(主要是育成群)发生传播迅速、症状温和的上呼吸道感染时,首先应考虑到本病,但应注意与马腺疫、马流行性感冒、病毒性动脉炎等相区别。迅速确诊的方法是采取鼻黏膜细胞,制成抹片,作HE染色,检查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或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查特异性抗原。从急性病例采取鼻汁,用一周龄仓鼠肾、猪胎肾、马或驴胎肾以及皮肤细胞等来分离培养病毒,也是确诊的好方法。
对发生流产的妊娠马,可根据胎儿可视黏膜黄染,肝包膜下小灶性坏死和检出核内包涵体做出诊断。但应注意与沙门氏菌性流产和马病毒性动脉炎引起的流产相区别。最好的确诊方法是,进行病毒分离或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查胎儿肝、肺等标本中的特异性抗原。
作为回顾性诊断的血清抗体检查法有补体结合、琼脂扩散、病毒中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疗法。对经过温和的上呼吸道炎症,可不进行处置。为了预防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对已发生并发症的患畜,应使用抗生素、磺胺等药物进行治疗(连续用药4~6d)。对流产母马,应妥善处理,停止使役,休息2~3周,直到完全恢复正常。
预防本病,应贯彻执行一般卫生防疫措施,尤其要加强妊娠马的饲养管理,不使其与流产母马、胎儿和鼻肺炎患驹接触。2岁以下幼驹最为易感,因而断奶的幼驹应即时离开母马,而且育成驹群的畜舍应远离妊娠马群,放牧也应划分地段,避免接触。
对流产母马要及时隔离(至少6周),防止接触传播。对流产的所有排泄物和胎儿以及污染的用具和场地,要彻底进行消毒。
我国目前尚无疫苗生产,也没有引进,是个急待开发解决的问题。70年代后,在欧洲和美洲研制了几种经过细胞(猪肾、猪睾丸和Vero细胞等)培养传代减毒的弱毒活疫苗,这些疫苗无不良反应,只是免疫期短,需接种2次,即母马在妊娠2~3个月和6~7个月各接种1次。幼驹在3月龄和6月龄各接种1次。在欧美一些国家,将这种疫苗已列为繁殖成马场的常规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