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珍
(西畴县兴街镇畜牧兽医工作站,云南西畴663501)
浅析西畴县牛冻精改良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李胜珍
(西畴县兴街镇畜牧兽医工作站,云南西畴663501)
西畴县牛冻精改良工作始于1998年,至今已发展19年时间。牛冻精改良技术作为提高肉牛产肉性能的有效途径,得到广大养牛户认可。本文结合西畴实情,浅要分析了西畴县牛冻精改良技术推广工作中凸显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对促进西畴县养牛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养牛业 品种改良 冷冻精液
西畴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境内石山面积所占比重大,岩溶呈裸露半裸露状态,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县。县内具有春温高于秋温,春早春暖,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的气候特征。
据2016年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西畴县全部草原面积3.17万hm2,可利用草原面积2.47万hm2,为西畴县肉牛的养殖生产提供了充足的饲草饲料资源保障,2016年末实现青贮饲料2.3万t、氨化饲料1.68万t;2016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11.072万头(匹),出栏5.0542万头。
西畴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草食畜牧业发展,近几年西畴县的牛冻精改良主要以推广云岭牛为主,编制了《云南省西畴县现代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3)》并通过评审,制定出台了《西畴县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西畴县肉牛养殖奖励扶持办法》《西畴县肉牛养殖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和《西畴县肉牛养殖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从2014年起,县级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肉牛产业发展,重点用于养殖贷款贴息、云岭牛犊补助、标准化圈舍改造扶持、风险基金等。
近几年随着云岭牛的推广,牛冻精改良配种站点由原来的一个乡镇一个增设到29个,异地配种点增加到52个,但是距冻改点直线5 km范围外的村寨还很多,最远的步行需要5h,最短的也需要1h,加之西畴县是喀斯特地貌特征,进村路途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母牛发情时因各方面的条件限制而不能及时进行配种,阻碍了牛冻精改良技术推广的步伐。
由于西畴县属集老、边、少、穷为一体的地区,群众科技素质不高,使冻改罐点辐射范围内部分村干部和群众对牛冻精改良这一新科技项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持观望态度,甚至漠不关心。特别在公牛去势工作上,部分群众依然持反对意见。而公牛去势不彻底,间接阻碍了牛冻精改良推广工作的推进。
牛冻精改良技术难度大,不仅要求冻改员有过硬的鉴定技术,还要群众能准确掌握母牛的发情鉴定,但长期来,由于西畴县养牛业均属自繁自养,群众科技素质不高,接受能力较弱,掌握的相关技术太少,加上部分地方的牛主要进行放养,牛的发情时间短、水牛发情不明显等原因,以至于许多适情期母牛错过了最佳配种期。
牛冻精改良已是提高肉牛品质、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所以应进一步提高对肉牛冻精改良推广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地开展宣传,将肉牛冻精改良工作纳入县、乡党委政府的年初工作计划内容,采取行政、业务双轨道并重的手段,一是党委、政府要加大对肉牛冻精改良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的力度,制定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狠抓落实;二是业务主管部门应对全县的牛冻改资源进行整合协调,科学布局,努力提高技术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利用约束和激励机制,严格奖惩。
根据全县能繁母牛、草山草坡分布,人口、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全县的牛冻改罐点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分步实施,每增设一个新罐点必须做认真细致的前期工作和可行性的论证:一是对能繁母牛存栏情况进行调查,要求在罐点辐射半径5 km范围内能繁母牛存栏达500头以上;二是群众要自愿、主动要求开展牛冻改工作,积极性高的优先设置改良罐点;三村干部重视,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只有具备以上条件的才增设新的冻改罐点,做到增设一个成功一个,并发挥效益。
一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继续有针对性地建立一批牛冻改技术推广综示区及特色养殖示范区;二是建立畜牧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园区,扶持建立龙头企业,树典型,带广泛;三是继续加快改良牛饲养配套技术、重大疫病防治配套技术的示范,建立具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加强畜牧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特别是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四是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饲料产品质量监测、主要疫病监测和综合防治技术等的普及与应用,为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要保证冻精改良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对劣质公牛彻底去势,由于一些民族习惯和其他原因,部分群众对公牛去势持反对态度,因此业务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村民委、村小组干部要密切配合做好群众宣传发动工作,积极配合畜牧技术部门搞好公牛去势工作,同时加大对云岭牛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科学地开展品种改良,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全县肉牛品种结构,提高养牛效益。
[1]自平.浅谈牛冻精改良技术推广应用与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