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的时间性解析

2017-01-16 13:38孙成东
艺术研究 2016年4期

孙成东

摘 要:中国传统园林是一门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学科,现代园林景观营造需要对传统的造园理论中关于时间营造的理论做更多的学习与研究。本文从时间的预测性、人在园林中的生存意义、以及园林自然人文景观形成三个角度对传统造园理论中关于时间营造的问题做探讨与分析,得出有益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建议与结论。

关键词:传统园林 时间营造 现代园林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营造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空间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对时间规划设计的研究,正是时间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精神世界。随着时间的变换,现代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已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从思想根基到服务对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造园理论是否能够满足现代设计的需要?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的营造理论?这需要我们做深刻的反思和回答。传统园林营造理论中关于时间的规划设计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析中国传统园林时间营造的方方面面,力图得出有益于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建议。

一、时间营造的预测性

园林景观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不可预知的改变,如园林主人的更替,气候环境的变化等等。

1.可预测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时间元素常与空间元素一起被规划运用,以实现预期的景观效果。不同的空间元素,如水、石、树、山、亭等各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能够实现不同的景观意境,其间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造景手段,时间营造则是其手段之一。

在意境的表现中,时间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关于时间元素,可以在明计成《园冶》里获得一些论据。《园冶》虽没有系统的论及时间营造的问题,但它散落在某些关于意境营造的章节。如《园冶》在记述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的具体方法的同时,对景观意境的表现有充分的强调,“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开林择剪蓬蒿;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径缘三益,业拟千秋,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既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提,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卷一·园说)其中“千秋”、“四时”即为意境营造中必须的时间元素。“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窗牖无拘,随宜合用;”(卷一·园说)心境营造也需要在特定的时间里才能获得。

园林景观要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产生不同的景观意境,所以《园冶》有“可得佳境”、“似有深境”、“更有深意”、“宛然镜游”等用词。园林主人在某些特殊的时间点,四季的变化、朝夕的变化、晴雨的变化等,将景观赋予不同的意境,或悠远,或清新,或朦胧,或可爱,这些景观在特定的时间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拙政园“晓丹晚翠”、“听雨轩”等等,均是以时间为设计元素,达到营造景观意境的目的。清画家汤贻汾在《画笙览论时景》中写道“春夏秋冬,早暮昼夜,时之不同者也;风雨雪月,烟者云霞,景之不同者也。景则有时而现,时则因景而知”,对于园林景观,这段论述具有同样的道理,时间作为景观意境营造的元素,它赋予了事物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跳跃的生命节奏。

2.不可预测性

中国传统园林营造有独立的发展体系,是制度森严的思想规则之外的自由思想的落脚点,其性格和形态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样式可依。传统园林的营造不同于传统建筑的营造,中国传统建筑很早就有了一整套严谨规范的制度,从模型制作(样式雷),到最终建筑物的完成,都笼罩在强大的封建思想和法令制度下,园林独在此之外,成为中国传统建筑领域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在自由的思想下发展,形成了独立的性格和形态。园林在建造之初,一般由园林主人按址选图,因地制宜,中国传统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没有现代化精确的图纸,即使有《营造法式》、《营造则例》等规定的约束,多是对建筑而言,对于造园更多的是“随心所欲”,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采用不同的造园手段,也就造成了园林营造过程时间的延长和未来景观效果的不确定,再加上古人营造技艺多数靠口传心授,艺术风格呈现多样化,使这一情况更加明显。

不可预测性还存在于园林的历史命运中。园林主人的更替,喜好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园林景观的变换。如无锡寄畅园,初始于明,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后,早期的园林图像已经难以寻觅,最终形成了现有的面貌。中国的历史充满了跌宕起伏,许多园林得以保存,也有许多园林不复存在。如北京的圆明园在侵略者的炮火下消失殆尽,南京的随园也几乎无迹可寻。寄畅园是幸运的,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后,终得以完整的保存,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教训。园林的命运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在发生着改变,我们尊重历史也就是尊重当下,也即是园林时间营造的一部分。

二、生存的意义

1.在时间变幻中感受生命

昆曲《牡丹亭》有一段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唱的是杜丽娘偶进园林,看到春色满园,而引发对自己青春生命感叹的场景。中国的园林是独立于起居空间之外而自成一个体系的,它主要承担着人的娱乐功能,所以杜丽娘才会偶进园林。曾有人这样理解:“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主动。就我国历史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可以看出,园林是古代士人生活的一种自我空间,是“采菊东篱下”般精神寄托的场所。古人在没有森严等级规矩的园林里似乎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人在园林里的生存是时间变幻的过程,就是在花草凋荣、阴晴圆缺中感受生命的过程。

2.在时间流逝中感受生命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旧物有着特殊的喜爱,越经年历久的东西,越容易让人产生美感。这种因时间流逝而产生包浆的物品,也可以说是古物,在园林景观中被大量运用。如园林建造所需要的石材、木材、砖材等等,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呈现出含蓄温润的质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刘禹锡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漫漫的时间里,苔痕长到台阶上,“陋室”悠然而恬静,表达了主人高雅的品位和高洁的情怀。《长物志》也有类似记载“复室须内高于外,取顽石具苔斑者嵌入,方有岩阿之致”,有苔藓的石阶才会显得更加可爱。更有用于陈设的各色古董,时间流逝无不一一体现这些个物品当中。园林室内的陈设也要有“古”的味道,如“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以古琴历年既久,漆光退尽,纹如梅花,暗如乌木,弹之声不沉者为贵”。古物的精美在于其自身的历史沉重感,时间的久远引起人对过去的冥想,从而引发美感的产生,时间在这里起到了引发了时空的转换的作用,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情感的变换,使人能够在传统园林艺术中完成生命过程的感受。“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三、自然人文的形成

自然人文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是一个重要的景观要素,是经过几百年文人墨客的精神积淀才形成的。传统的园林人文景观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而形成,中国的古典园林按地域分可以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北方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南方则以苏州园林为代表。两者在规模体量色彩上都各具特色,但是在意境及人文积淀上却是同宗同源,不可分割。以江南为例,人文文化在园林中的体现特别明显。江南地区,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长期以来就以经济繁荣著称,宋以后更是大批官吏富商拥集江南,使得私家园林的发展获得足够的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在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和绘画的沁润之下,假山片岩,古木异草,亭台楼阁都可以表现隐逸脱俗的精神境界。李允鉌先生在《华夏意匠》中写道“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中国的园林建筑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并不能看作是偶然而来的一种印象或者联想,事实上它们之间有着一些内在的联系……园林的设计和布局被看作是和绘画大体上相等的艺术,很多士人曾经在园景上发挥过才能和极尽心思。”园林被赋予了传统文人的喜好,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这些喜好和世界观除了在山水立意和园林布局上有体现,更是借助诗词匾额来进行点题,使人获得启发和联想,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通过匾额的点睛,人在特定的时空里使得精神愉悦,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中国古典园林在时间的长河里积累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它是中国文人思想文化情感的结晶。一座园林在建成之后随着主人的变换,人文景观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如苏州的留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至清代乾隆年间,刘恕在“东园”故址改建,更名为“寒碧山庄”,刘恕经营期间增加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并撰文多篇,来记述期间故事抒发情感。同治年间,盛康购得该园,修缮加筑后,改名为“留园”,至今,留园遗存了大量的人文景观。

在世界的任一个角落,文化对景观的影响都不可以忽视,文化是一个地区长时间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独特的精神面貌,是几千年中国文明的积累,时间营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空间一起营造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当下,“时间”依然被设计师当成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发挥着作用。

四、结语

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大多是在数年的亲身体验和规划中设计出合理的时空关系,而非一时之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加注重的是景观形式之美、功用之多少的问题,因此产生了许多仅是小品堆砌的园林景观作品,因时间而产生的人性化的时空体验却被忽视,综合以上对园林景观时间性的解析,现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在时间的考验下,人本思维应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重视。现代景观设计在注重形式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人本思维的表现,这种表现是不可以在现代科技手段下获取的,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拿出足够多的时间去做这方面的工作,类似传统园林营造所耗费的精力和智慧,这个过程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不可缺少的过程。

2.现代园林景观的长远发展,需要继承好和发扬好传统人文精神。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物化。传统园林景观在古代传统的礼制下不仅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秩序,更产生了有着完整美学理论的营造体系,在现代文化环境下,时代的变迁已经使传统礼制生长的土壤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对传统园林遗产的保护精神,尊重历史,一方面要将园林景观的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当下审美品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明】计成,赵农,注译.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4]【明】文震亨,李瑞豪.长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