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军
摘要:《禽侠》是《聊斋志异》中一篇表现侠义精神的佳作,其故事来源于杜甫诗《义鹘行》和宋、明人笔记。该篇是《聊斋志异》中“动物侠”主题的代表作,反映了蒲松龄强烈的侠义精神,也体现了蒲松龄对杜甫侠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禽侠;蒲松龄;杜甫;侠义精神; 动物侠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禽侠》是《聊斋志异》中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由于篇幅很短,兹节选其主要部分如下:
天津某寺,鹳鸟巢于鸱尾。殿承尘上,藏大蛇如盆,每至鹳雏团翼时,辄出吞食净尽。鹳悲鸣数日乃去。如是三年,人料其必不复至,而次岁巢如故。约雏长成,即径去,三日始还。入巢哑哑,哺子如初。蛇又蜿蜒而上。甫近巢,两鹳惊,飞鸣哀急,直上青冥。俄闻风声蓬蓬,一瞬间天地似晦。众骇异,共视乃一大鸟,翼蔽天日,从空疾下,骤如风雨,以爪击蛇,蛇首立堕,连催殿角数尺许,振翼而去。鹳从其后,若将送之。巢既倾,两雏俱堕,一生一死。僧取生者置钟楼上。少顷,鹳返,仍就哺之,翼成而去。
异史氏曰:“次年复至,盖不料其祸之复也;三年而巢不移,则报仇之计已决;三日不返,其去作秦庭之哭,可知矣。大鸟必羽族之剑仙也,飘然而来,一击而去,妙手空空儿何以加此?” ①
《禽侠》是《聊斋志异》中“动物侠”主题的代表作之一,其故事来源和表现的侠义主题颇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一
《禽侠》描写一具有除暴安良之气概的大鸟为鹳鸟复仇击杀恶蛇的故事,属于飞禽代同类向侵害者报仇的故事。
蒲松龄究竟是根据什么创作了《聊斋志异》这样一部充满奇幻、神异色彩的短篇小说集呢?一般认为,《聊斋志异》全书近五百篇故事,总起来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源于民间的故事或传说;二是作者的朋友亲族直接或间接供给他的材料,而经作者改写加工的;三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通过丰富的文学想象而编织创造出来的故事。[1]
和其他《聊斋志异》作品相比,《禽侠》的故事来源情况既较明朗,又较复杂,恰能为说明《聊斋志异》故事的创作情况提供一典型例证。从总体上看当属上文的第一种。
来源之一:来自杜甫的《义鹘行》一诗。
阴崖二苍鹰,养子黑柏巅。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力强不可制,黄口无半存。其父从西归,翻身入长烟;斯须领健鹘,痛愤寄所宣。斗上捩孤影,噭哮来九天。修鳞脱远枝,巨颡拆老拳。高空得蹭蹬,短草辞蜿蜒。折尾能一掉,饱肠皆已穿。生虽灭众雏,死已垂千年。物情有报复,快意贵目前。兹实鸷鸟最,急难心炯然。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贤!近经潏水湄,此事礁夫传。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人生许与分,只在顾盼间。聊为《义鹘行》,用激壮士肝。[2]
来源之二:来自《夷坚志》甲志卷五“义鹘”条。
绍兴十六年,林熙载自温州赴福州侯官簿,道过平阳智觉寺,见殿一角无鸱吻,问诸僧。僧曰:“昔日双鹳巢其上,近为雷所震,有蛇蜕甚大,怪之未敢葺。”僧因言:“寺素多鹳,殿之前大松上三鹳共一巢,数年前,巨蛇登木食其雏,鹳不能御,皆舍去。俄倾,引同类盘旋空中,悲鸣徘徊,至暮始散。明日复集。次一健鹘自天末径至,直入其巢,蛇犹未去,鹘以爪击之,其声革革然,少选飞起,已复下,如是数反。蛇裂为三四,鹘亦不食而去。”林诵老杜《义鹘行》示之,始验诗史之言,信而有征。
又台州黄岩县定光观岳殿前有塔,鹳巢于上。一蛇甚大而短,食其子,其母鸣号辛酸,瞥入海际。少时,引二鹘至,径趋塔表,衔蛇去。[3]
来源之三:明·董得镛、孔昭甫《可如之》一书。
奉化黄堰村,有鹳巢于松岭。一日鹳出,巨蛇噬其雏,而据其巢。鹳入,蛇张口复欲噬之,惧而不敢入。俄引一鹰至,见蛇势可畏,忽飞益高,自远作势,侧翼而击者三,蛇乃堕地死,鹰啄其两目而去。[3]
可见,像这样禽侠救助弱鸟,向吞噬幼卵的恶蛇复仇的故事,古已有之,且并非个例,说明非蒲松龄个人想象杜撰。而据专家研究,古代印度也有类似的禽类报仇的民间传说 [4] 。但《禽侠》究竟来源于这几则故事的哪一则,现已无法确考。从时间上看,《义鹘行》无疑是该复仇故事的最早来源;从情节上看,似乎这几则笔记故事特别是《可如之》的记载更为接近些。而从篇首点明的具体地点“天津某寺”来揣度,也不排除蒲松龄确实记载的是当时的真事,或者说在听闻此事的基础上,又融合了以上这几个故事而最终创作出《禽侠》的。但从直觉和情感上考虑,笔者倒宁愿相信,蒲松龄就是在前辈大诗人杜甫《义鹘行》的基础上创作出《禽侠》的,或者说是将杜甫的诗歌改编成小说的形式,因为,不论是思想意识还是文学创作,杜甫对蒲松龄的影响都是太大太多了。
二
中国侠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司马迁创作《史记·游侠列传》,第一次以成熟的史传文学的形式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侠者形象,聂政、荆轲等侠者形象深入人心,侠义主题也从此成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样式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蒲松龄是以文弱书生的形象来出现的,清人张元在《柳泉蒲先生墓表》中称他是“恂恂然长者” [5] 285 ,“恂恂然”的意思为“温恭貌也”,即温和善良一谦谦君子。但正像《聊斋志异》这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旷世奇书一样,蒲松龄的思想意识和性情品格也是复杂和多侧面的,侠义精神就是其人格精神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侧面。
蒲松龄从年轻时就对侠文化充满兴趣。他在《题吴木欣〈班马论〉》中说:“余少时,最爱《游侠传》,五夜挑灯,恒以一斗酒佐读;至《货殖》一则,一涉猎辄弃去,即至戒得之年,未之有改也。” [6] 总1119 他非常喜欢读《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可见他对“侠义”主题的热衷;而不喜读《货殖列传》,则说明他对经商不怎么感兴趣。说来也颇有意思,蒲松龄所生活的淄川属古齐国,一向就有重经商的传统,而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就是由儒生后改做商人的。蒲松龄出生在商人之家却不喜经商而喜侠义,这说明蒲松龄的确具有“侠义”的天性。当然,其家世中也不乏侠义精神的基因,如其高祖蒲世广就颇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性格,据说他曾用掷钱的绝技赌赢一个和尚,为族人挽回了损失。[7] 89 相信这对蒲松龄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的侠义精神就得到很鲜明的体现。尽管《聊斋志异》并非单纯表现侠义内容的小说集,但他仍然以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和渲染侠义精神,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侠义形象。
蒲松龄的侠义精神大体可以概括为这几个方面: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受恩必报,誓酬知己;重信守诺,言行信果等等。应该说,这些侠义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正义观和价值观。
《禽侠》篇幅很短,堪称一微型小说,正是在极简短的篇幅中,蒲松龄用高超的文笔精心塑造了主持正义、勇除恶蛇的禽侠——“大鸟”形象。
小说前一大半写恶蛇作恶,吞噬小鹳,并一连持续了三年。隐忍了三年的老鹳“约雏长成,即径去,三日始还。入巢哑哑,哺子如初”,老鹳这三天干什么去了?作者故意留下悬念,这正是蒲松龄文笔的高妙之处。很快,恶蛇又来了,但小说的主人公大鸟也随之登场了。在大鸟出场时,蒲松龄先用侧面烘托的方法,着力渲染了令人紧张异常的气氛:“俄闻风声蓬蓬,一瞬间天地似晦。众骇异”,接着,用极为简洁而又异常有利的语言,直接刻画了大鸟威武勇猛、势不可挡的英雄形象:“一大鸟翼蔽天日,从空疾下,骤如风雨,以爪击蛇,蛇首立堕,连摧殿角数尺许。”真是精警异常,字字有千钧之力。大鸟在杀死作恶的大蛇后,“振翼而去”,颇像李白《侠客行》中所描写的侠客那样,“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8] 216 ,也应了杜甫《义鹘行》中的描写:“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贤!”禽侠的行为,确实令人赞叹不已,所以在篇末,蒲松龄也忍不住将其比做唐代裴铏小说《聂隐娘》中的著名剑侠空空儿:“大鸟必羽族之剑仙也,飘然而来,一击而去,妙手空空儿何以加此?”
《聊斋志异》绝非单纯的志怪之作。蒲松龄在精心结撰的瑰丽神奇的故事里,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关注。而表现对邪恶势力的坚决反抗,无疑是书中重要的主题。蒲松龄生活在清朝初年,清统治者对人民实行严酷的统治,官吏们贪赃枉法,纵容恶霸劣绅欺压百姓,弱小无辜者身受其害而无处伸冤,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蒲松龄对当时吏治的黑暗是非常不满的,他极端痛恨贪官污吏,称“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况今日官宰半强寇不操矛弧者耶?”(《成仙》)直接称他们是猛虎和恶狼,是不拿武器的土匪强盗。《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更是直接反映了这种黑暗的现实,如《梦狼》《潞令》《梅女》等。
现实的黑暗已经使蒲松龄对现实世界中“人”的统治失去了信心,但他伸张正义之心却依然炽热,于是,他通过笔下神奇的故事为正义和真理开辟一块呐喊的领地,他希望义侠们来伸张正义,铲除奸佞之辈,挽救善良的人民。从《禽侠》等篇章,我们是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的。
三
《禽侠》与杜甫的《义鹘行》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蒲松龄和杜甫虽是“萧条异代不同时” [9] 1501 ,考察二人的生平、思想、性格与文学创作,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杜甫为有唐一代大儒,既是诗歌创作上的“圣者”,又是人格思想上的“圣人”;蒲松龄亦然,既是文学大师,小说和诗歌创作俱臻化境,又同样以高尚杰出的思想和人格赢得“圣人” [10] 的美名。在人生的履历表上,蒲松龄和杜甫有着相似的坎坷经历,也有着相似的人格性情,他在诗中常以杜甫来自比,如“沈约何时非病里?少陵常是在愁中” [11] 总1703 、“北海论文怜杜甫,江州赍酒过柴桑” [12] 总1768 等。他直接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写了大量的“悯农诗”、“灾荒诗”,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心。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文学创作,杜甫在多个方面给予蒲松龄以极大的精神滋养,蒲松龄则从前辈杜甫那里受益良多。
二人都是文弱之儒生,但同样都具有强烈的侠义精神。杜甫曾有诗云:“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13] 1447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将侠义和复仇视为维持正义和忠君爱国的表现和途径。他不光在诗里表达自己的狭义精神,而且落实到行动中,像义救宰相房琯就是典型的例子。公元757年,杜甫被肃宗皇帝任命为左拾遗,但就任不久,宰相房琯因陈陶斜兵败而被肃宗治罪,杜甫出于同情和公义,毅然给肃宗上疏,为房琯求情,结果惹恼了皇帝而丢官免职。
蒲松龄对前辈杜甫推崇有加,他也同样具有侠肝义胆。他和杜甫一样真诚地同情弱者,同情那些善良的遭受欺压的百姓。他曾多次不顾及个人安危,完全是出于一腔正义之情而为民请命,不怕得罪朋友,更不怕得罪权贵,表现了一个正义知识分子的磊落侠气。最典型的例子有二,一是他有感于同乡好友孙蕙的亲族、奴仆仗势横行霸道,劣迹累累,于是愤而撰《上孙给谏书》,向孙蕙直陈其事,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张元在《柳泉蒲先生墓表》中赞道:“乡先生给谏孙公,为时名臣,而风烈所激,其厮役佃属,或阴为恣睢,乡里莫敢言,先生独毅然上书千言以讽。公得书惊叹,立饬其下皆敛戢。” [14] 285 其二就是与当时的淄川漕粮经承康利贞的面对面斗争。康利贞妄造杂费名目,勒索农民,增加老百姓负担,引起全淄川纳粮户的不满。时年已七十的蒲松龄以一介书生的身份愤然而起,撰《又投俞县公呈》:“小民有尽之血力,纵可取盈;蠹役无底之贪囊,何时填满?”并与康利贞“对众面质”,“逐款指其杂费之妄”,使康“遁辞智穷”。[15] 总1237 这样大义凛然的侠义之举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相信,当他创作《禽侠》之时,一定面对着和杜甫创作《义鹘行》时所面对的相同的现实,有着和杜甫相同的人生感慨。“人生许与分,只在顾盼间。聊为《义鹘行》,用激壮士肝”。《义鹘行》发出的慷慨激昂的正义之声,在蒲松龄的《禽侠》篇中得到了有力的延续和发扬。
就作品本身而论,尽管基本情节是相似的,但由于诗歌和小说在体裁上的不同,《义鹘行》相对偏重于抒情和议论,而《禽侠》则描写成分大大增加,在情节的完整性和语言的生动性上还是要比《义鹘行》略胜一筹的,而侧写、衬托等多种文学手法的运用也更使小说增添了可读性。但不管怎样,贯穿于两篇作品中的那种真诚而炽烈的侠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杜甫曾有诗慨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16] 令人无比欣慰的是,杜甫去世八百余年后,蒲松龄无疑成为杜甫的最佳知音。
四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众多的侠义形象,可谓丰富多彩。如有像见义勇为、锄强扶弱的崔猛(《崔猛》)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侠客形象;有像燕赤霞(《聂小倩》)这样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剑仙剑客;有像《云箩公主》中袁大用这样的劫富济贫的盗侠;有小翠、红玉这样的侠义之狐,王六郎、小谢和秋容这样的侠义之鬼。特别让人关注的是,他还精心塑造了许多“动物侠”的形象,在这些动物侠身上,寄托了他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追求。
蒲松龄对动物特别是小动物非常有感情,细察《聊斋志异》可以发现,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动物,赋予了它们侠义的美德,塑造了许多“动物侠”形象。除“禽侠”外,还有“义鼠”(《义鼠》)、“义犬”(《义犬》)、“义虎”(《赵城虎》、“义狼”(《毛大福》)等。有研究者称之为“动物侠” [17] ,而《禽侠》无疑是“动物侠”主题的代表之作。
《义鼠》写一只小老鼠,因自己的一个同伴被蛇吞入口中,它义愤填膺,奋不顾身,抢救受难的同伴。它在蛇入洞时,猛冲上去“力嚼其尾”,蛇出洞追赶,它就“欻然遁去”。经过如此反复搏斗,蛇没有办法,最终承认了失败,“吐死鼠于地上”,义鼠上前“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小老鼠虽弱小,但出于正义感,舍生忘死,敢和大蛇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
《义犬》在《聊斋志异》中共有两则,前一则讴歌了犬的忠心救主,后一则描写了犬的报恩。仅以后一则为例,该则写一商人从屠夫手中高价买下一条狗,他乘舟时被船夫(实为大盗)用毡裹住抛入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沉浮”,不仅将主人拖上岸,而且还用叫声唤来人们解救主人。此后,该犬突然失踪,几天后又出现,带主人前去,到一船上咬住一人不放,原来那人正是杀人掠物的凶手。
“义虎”以《赵城虎》和《二班》为代表,前者写一误食老妪之子的老虎主动为老妪养老送终的故事,颇具侠义精神的“义虎”形象感人至深;后者则写两个孝义双兼、搭救恩人的“义虎”。
“义狼”以《毛大福》篇为代表,塑造了知恩报恩、具有侠肝义胆的“义狼”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也完全颠覆了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狼的凶残、狡诈形象。
蒲松龄创作这一类动物侠小说,其主要创作动机应该是赏善罚恶,劝戒教化。比如在《义犬》篇的结尾,蒲松龄就直接评论道:“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劝善思想也是《聊斋志异》的创作主旨之一。蒲松龄深感当时的社会世风浇薄,缺少侠义之风,他曾由衷地叹息“二十年来,习俗披靡” [18] 总1250 。在同是表现侠义精神的小说《田七郎》中,侠肝义胆、为民除害的田七郎最终壮烈自刎,蒲松龄对此由衷地叹息道:“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 他曾应好友王八垓之邀,写了《为人要则》,内有“正心”“立身”“劝善”“徙义”“急难”“救过”“重信”等十二题,直接表达了他在伦理道德方面的看法。而在《聊斋志异》中,他更是在各种神奇怪异的故事中渗透进儒家的仁爱观念和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劝善惩恶,使世道归于纯正有序,这充分体现出他的救世热情和劝世婆心。所以,他在小说中着力塑造了诸如禽侠、义犬、义虎、义鼠等动物侠形象,赋予它们以侠义人格,使它们成为侠义精神的载体,来呼唤和激励侠义精神和人间正气真情。现在看起来,尽管这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蒲松龄这份热切的救世情怀还是令今天的读者为之怦然心动的。
参考文献:
[1]杨柳.聊斋志异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2]杜甫.杜诗详注[M].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王立.《聊斋志异·禽侠》及禽鸟报仇故事中印源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5]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G]?蛐?蛐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6]蒲松龄.题吴木欣《班马论》[M]?蛐?蛐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李白.侠客行[M]//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
[9]杜甫.咏怀古迹五首[M]//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严薇青.《蒲松龄全集》序[M]//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1]蒲松龄.病足经秋不愈,毕振叔时亦抱恙初起,赋以寄之[M]//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8.
[12]蒲松龄.答朱子青见过惠酒[M]//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3]杜甫.遣怀[M]//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G]//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下转第109页)
(上接第27页)
[15]蒲松龄.又投俞县公呈[M]//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6]杜甫.南征[M]//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17]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4).
[18]蒲松龄.请禁巫风呈[M]//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