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音版与台湾翰林版音乐教材中“编创”内容之比较

2017-01-16 12:38陈亮
艺术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翰林手法大陆

陈亮

摘 要:本文选取大陆人音版《音乐》教材与台湾翰林版《生活》与《艺术与人文》中的音乐内容为依据,以其中“编创”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一、编创“原型”:大陆多用中国曲子,台湾多用外国曲;二、编创手法:大陆系统性,台湾多样性;三、编创内容结构设计:大陆关联性,台湾独立性。

关键词:音乐教材 编创

音乐教学中“编创”内容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这已成为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音乐教育者的共识。海峡两岸由于政治对峙和交流不畅,小学音乐教材内容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以大陆人音版与台湾翰林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依据,以“编创”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原型、编创手法以及编创内容的设计等入手,分析两岸音乐“编创”的共同规律与不同之处。

一、编创“原型”:大陆多用中国曲子,台湾多用外国曲

这里的“原型”是进行音乐“编创”的基础,它包括歌曲、器乐曲等曲子形式,大陆的编创“原型”多是中国曲子,即中国传统民歌和民谣以及后人运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手法创作的曲子等。音乐创新教学的课堂内容是让学生采用配伴奏、配表演、配动作、改节奏、改旋律、改曲调等“变易”手法对这些中国曲子的“原型”进行创编。由于曲子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为方便读者了解,笔者整理表格如下:

据统计人音版小学中用于“编创”的原型共83首曲子,其中运用中国曲子有54首,占原型曲子的65%。足以可见,人音版教材在音乐创新教学环节更加注重以中国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这是由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母语”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①的倾向决定的,既保得了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又促得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音乐素养的提高。

台湾的音乐创新教学“原型”多取自台湾民谣或外国曲,但大部分是为学生创设编创的“情景”,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去进行音乐的编创,在音乐创新教学里,大陆应该适当学习采用台湾的这种编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台湾原型是取自外国曲和“本土”而非用中国曲子,其原因一是台湾与大陆的政治交流不畅,二是因为台湾长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从学制体系到课程设置大多模仿西方。尽管如此,大陆和台湾在音乐创新教学上却都是“因地制宜”的。

二、编创手法:大陆系统性,台湾多样性

大陆人音版“编创”手法具有系统性。小学六册《音乐》,每一册都会出现相同“编创”手法的使用。据此,笔者将人音版部分的“编创”手法整理如下:

由此可见,大陆人音版注重运用固定的“编创”手法进行创新性教学,这非常符合学生学习与记忆的规律,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已学的“编创”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对学生学习音乐、体验与感受音乐以及创造音乐都有形式与内容上的具体展现,表现出较高的系统性。台湾翰林版“编创”手法多样性具有多展现无深化的特点。在台湾翰林版整套书中可见的“编创”手法有:“编节奏”、“编动作”、“填音符”、“编伴奏”、“编歌词”、“编旋律”、“改编调号”、“改编速度”、“加花、减字”、“编节目”等,从“编创”手法的使用表面看来似乎比大陆人音版的“编创”手法展现的更多,但是这些“编创”手法在整套音乐教材中很少重复使用,每一种形式只会单单出现在一个年级的教材中且多为1个课时中,不会像大陆人音版那样对“编创”形式进行深化且重复系统的教学。

出现以上不同原因有三:其一,大陆的课程文本丰富,音乐教材的编写离不开创新性教学故而内容会系统繁多;而台湾翰林版因课程文本的限制只能把内容压缩到最少。其二,大陆无论是音乐还是其他学科都有固定的学习认知模式,会按照既定的模式设计教材,使每节课都能有一定的衔接;而台湾翰林版的设计则效仿西方,有足够的跳跃性思维,不会让学生学习单一的模式,而是多感知、多体验。其三,大陆人音版“编创”手法的使用是具有传统代表性的,这些“编创”手法能够代表最典型的创新性教学的要求,符合大陆人的音乐审美标准;台湾翰林版在创新教学的启蒙上则多注重学生自身的感受,让学生体验“编创”的魅力从而在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

三、编创内容结构设计:大陆关联性,台湾独立性

大陆人音版“编创”内容结构设计具有教学的关联性。首先,大陆人音版的“编创”的各种形式在每个年级均会出现,只是“编创”的难易程度的要求会有所不同,这体现出“编创”内容整体设计的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原则。其次,大陆人音版小学的课堂呈现形式“聆听”、“演唱”、“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四大板块,这些都分别对应着《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即“感受与欣赏”、“表现”、“音乐与相关文化”、“创造”。不仅如此,《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创造”包括的“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编”、“创作实践”这三个方面,也被包含在人音版的“编创”形式之中。可见,大陆人音版的“编创”内容的设置是严格按照《音乐课程标准》对“创造”的课程标准来安排的。这凸显出音乐创新教学上标准与课堂内容设计的关联性。

台湾翰林版“编创”内容结构设计独立性强。首先,台湾翰林版遵循《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课程纲要来编写,台湾课程纲要中的课程目标“探索与表现”、“审美与理解”、“实践与应用”与大陆的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感受与欣赏”、“表现”、“音乐与相关文化”、“创造”有很强的包含关系,但由于台湾《艺术与人文》的教材范围涵盖面太广,既要涉及到视觉艺术、音乐、表演艺术与其他综合形式艺术等个别与综合性的鉴赏与创作,也要涉及到历史、文化、实践和应用生活艺术及联络其他学科等范畴,所以台湾翰林版在教材的编写上只有尽可能的覆盖所有的艺术与人文知识,进而导致音乐内容知识的设置毫无关联性。其次,台湾方面把《艺术与人文》的教材设计的标准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小学一至二年级)、第二阶段(小学三至四年级)、第三阶段(小学五至六年级),对每个阶段学生的“编创”要求是不一样的,低段年级在“编创”方面只要求进行游戏性质的即兴创作,中段年级就要学习即兴与创作的方法,而高段年级则要考虑对故事和情景进行再建构和再改编。这样细致的划分由于太过细致,所以教材内容的连续性被破坏,学生前面的内容还没有学会,又要增加新的音乐“编创”知识,从而导致老师教学上的不细致,学生学习上的不透彻。故而说,台湾翰林版的“编创”内容的设置独立性强,从学生学习层面上讲是创新性学习的一大挑战。

四、结语

总体来说,人音版的“编创”比翰林版的“编创”从原型、手法、内容设计上都有较大的不同,这正是由于两岸长期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交流不畅所导致的;再者,台湾受地域限制,没有像大陆一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的积淀,所以在音乐教材的“编创”环节的设计上也是缺乏了丰富性、系统性和关联性。由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大大加强大陆与台湾的学术交流,加深两岸学者对彼此的了解,加大两岸学者尤其是音乐教育学者们对两岸音乐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视程度;其次,两岸学者应该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的设计与教材的设计,充分利用“编创”环节,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参与能力、体验能力与创造能力,进而满足创新时代的需求;最后,台湾学者在编写音乐教材的“编创”内容时应该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使台湾的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大陆的音乐文化,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构建共同的文化平台。大陆学者则要学习台湾的不拘一格的音乐创新性教学思维,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现如今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各种音乐教育哲学观都竞相活跃在学术研究的顶端,而基层教学却是最薄弱的环节,教材的编写要符合上层建筑,在“审美”教育哲学观的驱动下,音乐教材的设计也是偏向“欣赏”与“感受”,很少注重“实践”与“创造”。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时代,是一个以创造力为国家软实力的时代,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音乐“编创”的魅力,感受自身“编创”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是这个时代给予的最迫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斌.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1-9年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生活1-2·艺术与人文3-9[M].台湾:台湾翰林出版,2012.

[3]“台湾教育部”.艺术与人文学术领域[M].台湾:台湾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翰林手法大陆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冰之大陆
陳繹爲翰林侍讀學士
A novel 4π Gd-loaded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ion system∗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巧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