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治疗中实施心理干预的常见误区

2017-01-16 11:10吕沛羽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临床治疗心理干预误区

吕沛羽

摘 要:俗话说,病由心生。由此可见,心理状况对病人康复的重要作用。但在临床治疗中实施心理干预却存在着许多误区。只有了解存在的误区,避免误区的出现,就能使病人得到真正的心理调解,获得好的心态。

关键词:临床治疗;心理干预;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2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142

心理因素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是医生、家属,还是病人本身,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因素对治疗效果的直接影响。俗话说,病由心生。由此可见,心理状况对病人康复的重要作用。但在临床治疗中实施心理干预,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错把亢奋的状态当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使病人过度疲劳影响治疗效果

这样的现象很多,有些人得了癌症,做了手术,身体基本康复以后,就决定以好心态战胜病魔。这种想法是对的。但是,什么是好心态呢?于是,有的人疯狂到全世界各地去旅游;有的人早晨去跳健身操,白天去徒步,晚上去跳舞,结果怎么样呢?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并没有靠这样的“好心态”战胜病魔,反而使得癌细胞很快就转移了。

那些不负责任的心灵鸡汤更是害死人。有个小故事说,有人得了绝症,变卖了家产周游世界,然后奇迹发生了,这个人的绝症竟然痊愈了。且不要说这些鸡汤的真实性缺乏考证,就算是真实的,这“副”药第一次灵,第二次就很可能不灵了。因为第一次,人家变卖了家产,怀了必死的决心放下了一切,而有些人的模仿,不过是想借此治好绝症。有了这种贪求,心理作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由于病人过度运动的疲劳,对身体造成了压力,适得其反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过度转移注意力导致精神上的对抗,使病人的心理受压抑得不到缓解

还有一种人,很要强,很有事业心,很有毅力,在得了重病以后,不顾医生的反对,坚持继续工作。一方面转移注意力,将病痛放下;一方面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和病魔对抗。有的人自己开着公司,整天让自己忙忙碌碌,有的人继续在单位上班,像没病的人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样的人其实很让人敬佩,因为他们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都在顽强地和病魔做斗争,都在为社会和家人操劳。但是,他们的“很精神”,有一天突然就会崩溃。而且,病情会急速恶化。

这种心态,使病人和疾病处于精神上的对立状态,病人的心理压力不容易得到缓解。这种防御和抵抗的状态,大量消耗着病人的精力和体力,当然不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但是,这样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某位科研人员虽然得了癌症,但因研究项目还没有完成,所以顽强地坚持继续研究,竟五六年过去了,大大超过了医生给他预计的期限。但是,大部分病人没有这样的幸运。

三、表面放下实际上消积逃避,使病人情绪低落不利于尽快康复

这些病人应该以静养为主。为此,有的人出了家,有的人虽然在家但天天念佛,息心止念,怡情养性。但有个非常著名的电影演员,得了癌症以后,出了家,皈依了佛门,病情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抑制,年纪轻轻就驾鹤归西了。用师父的话说:最后也没有放下。如果没有放下,那么步入佛门就只是一种逃避。而逃避是消极的,逃避的人情绪是低落的。在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下,当然不利病人身体的恢复。和疾病对抗当然压力很大,但如果毫无抵抗,疾病当然会更加猖狂。

宗教有很多积极的意义,有些皈依的人确实从宗教当中得到了很多精神力量和心灵的安慰。但宗教其实是一门很深奥的科学,它讲究悟性,或叫慧根,有些人一点就透,有些人虽一生信奉,但却从来没有迈进过宗教的门槛。有个台湾的基督教徒,是一个乳腺癌患者。她说,她一开始得病的时候,首先怀疑的就是上帝。她说,如果真的有上帝,如果他真的爱我,他为什么要让我得这种病?这个病例说明,信仰也好,宗教也好,对人心灵的作用是因人而异,或因人的认识而异的。如果不是真的信仰,或者只是临时“抱佛脚”,这些对战胜疾病的帮助都是很有限的。

四、满不在乎排斥科学治疗,使病人随时可能陷于危险状态

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情况很多种,但状况是一样的。有些人是因为确实不想花钱治疗,有些人是因为不相信科学,有些人是因为对疾病本身的绝望,有些人甚至是不重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很危险的。比如,高血压坚持不吃药的人,突发脑出血的例子太多了。还有一些得了癌症的人,烟酒不忌,完全是活一天算一天的气势。这种心理状态,当然非常不利于治疗和康复,病情加重的可能性比上面的几种情况都大得多。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个抗美援朝的老兵,70多岁的时候,被确诊为直肠癌,但是他拒绝手术。他回顾自己的一生,那么多的战友,那么年轻就牺牲了,他觉得自己能活到今天,已经太奢侈了。所以,他坚决不治疗,无论活到哪天,他都知足了。但命运好像对他格外关照,结果他又活了很多年。这样的例子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觉得满不在乎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其实不是这样,如果盲目地学习这样的例子,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五、低估了心理因素辅助治疗的难度,使病人得不到真正的心理调解

最后一种误区,就是对心理治疗不够重视。比如,重大疾病的患者,没有专业的心理医生全程陪同治疗。人们从理论上都认可,心理因素在治病和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实际上人们根本不重视这件事。医院没有专门的安排,病人及家属也没有这方面的预算。患者往往花很多钱,买珍贵的药品,用最好的高备,但几乎没有人花一点点儿钱请心理医生。人们是不是重视心理因素对治病的作用,可以从医药费的比例上去考察,投入多少就表示重视的程度。

人们低估了心理因素辅助治疗的难度。目前,医院几乎没有专业化的配置。因为长期的不被重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极少。再加上病人情况复杂多变,病人素质的参差不齐,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的辅助只是徒有理论而已。而病人要想有个好心态,只能模仿一些听说的病例,或追随某些心灵鸡汤的引导。因此,心理因素辅助治疗的效果可想而知,而病人落入各种各样的误区也就在所难免了。

究竟什么是合适的、最好的对待疾病的心态,还有待于更多的有志之士的研究和关注。希望有那么一天,心理因素辅助治疗能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使患者不再盲目地追求好心态,而是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找到真正的好心态。

参考文献:

[1] 曹兆芳,杨怀洪.心理干预在癌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3(21).

[2] 林琳.心理干预在口腔癌临床治疗中的作用[J].电子世界,2014(14):412-413.

猜你喜欢
临床治疗心理干预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