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归宿。创造思维能力的特点是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和结论,也不按别人走过的路子寻求解决问题的捷径,而是灵活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找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前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子的兴趣。”我国教育家程颐指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学习才能有效果。笔者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大胆改变传统的读读——背背——讲讲的方法,而是把学生分成三个兴趣小组,并提出要求:爱好音乐的同学请他们以音乐为手段,把散文表达的意境,用一首歌表达出来;爱好绘画的同学,请他们把重点段用绘画勾勒出来;擅长朗诵的同学请他们用最饱满的激情把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诵读出来。
由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对绘画作品和音乐旋律的展示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和感受深度,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二、重视创造性想象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创造出新事物映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创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所以需要对已有感性材料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想象的构造。英国诗人雪漫说:想象是创造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安排了创造想象的训练,如学习《故乡》一文后,让学生想象宏儿和水生二十年后相聚的情景;《我的叔叔于勒》课后安排了于勒发财归来后的想象;《变色龙》一文后,安排了警长进一步“变色”的想象,这些都是课标有目的安排的,只要老师能高度重视恰当诱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课标安排的重要性,功利性的认为这些训练不是考点,仅把它当作一次练习,或练而不评,或评而不深,错失难得的训练契机,导致学生创造性品质难以形成。
三、求异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创造性思维,除了具有首创、独创的特征外,还具有探索、求异、求是的特征。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求异思维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逐渐引起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文中许多地方都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契机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准确、恰当、及时地找出切入点和求异点,然后站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上诱导求异。笔者在讲授《出师表》一文时,找到两个求异点:①荐贤,②执法,然后结合笔者对《三国演义》的了解,鼓励学生大胆思维,打破常人认为诸葛亮为蜀殚精竭虑的形象,而将蜀灭的原因归罪于他。原因(一)是诸葛亮疏忽了对年轻将领的培养,五虎上将死后,再也找不到可以带兵打战的年轻人,虽然后来发现并培养姜维,但还没有成效,蜀就灭亡了。作为治国之相,这说明诸葛亮的失误太大。(二)《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从文中看来,军令如山,赏罚严明,但众所周知的“张飞醉失小沛”“关羽华容道私放曹操”等却未收到严厉处罚,这何谈军令如山呢?如此执法,蜀国何时能兴旺?……求异思维的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耳目一新,创造性思维悄然形成。
最后,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熏陶也很重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问题的角度方式常出于学生意料之外,就会让学生慢慢效仿,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谢义超,教师,现居河南西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