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国动画“民族性”特征

2017-01-16 02:09韩文超温雅王泽维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族性

韩文超 温雅 王泽维

摘要:动画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在中国动画发展史中一直有所体现,如思想内涵、题材选取、创作手法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动画艺术“民族性”的精神内核,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动画的“民族性”,使其在“民族性”动画的发展中得到传承。文章试图从动画创作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动画的影响、动画的“民族性”特征、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到使中国动画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脱颖而出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动画民族性;动画中国学派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94-03

近年来,中国动画在创作上进行了诸多尝试,但大部分作品仍然显现出文化缺失的矛盾,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优秀动画更是少见,与此同时,欧美、日韩动画对中国动画市场和内容形式上的侵入又加剧了中国动画的这种矛盾。从中国动画艺术的历史发展看,其实,我们不乏在内容与形式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优秀作品。选题上囊括了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寓言成语和小说曲艺等;艺术形式上包括对水墨、皮影、剪纸、木偶等各类传统技艺进行运用。这些优秀创作多立足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使艺术表现力得以升华。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动画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研究和探讨这些优秀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关联,从而给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上,创作具有“民族性”特征动画的可能性。

一、中国动画艺术的“民族性”内涵特征

中国动画的初始,就是由早期怀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动画人开始,其诞生和创作初衷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因素。“中国艺术具有本土的性质,它只可能起源于扎根中国土壤的文化,而不可能起源于别处的文化。”做为舶来品的动画艺术在进入中华民族后,也必然发展出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主要思想内核的艺术表现形式。

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出世后的寻亲之旅充分体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渔童》《牧笛》《山水情》等动画在故事选题、表达主题、人物造型、制作选材上基本“以中国自己的本土语汇和创作手法”及“主题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学观念,受‘以画为本理念的影响,强调画面是抒情性”来进行。写实风格的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对蒙古族的龙梅和玉容两姐妹的真实故事以童话般的色彩呈现,极富草原文化的地方民族特色,同时,也是对中国人勤劳勇敢的歌颂。这些作品对人物的意象化造型,以气韵为表达的归宿,以神似而求气韵。有的将水墨画与片名书法结合,呈现出中国自古书画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的以笔墨造型和东方化的故事叙述,将文脉传承与文化精神和谐地融入到动画创作之中,它们在潜移默化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传统文化精神以全新面貌出现的艺术表达,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个性。如万籁鸣所写:“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里生根。”(图1)

二、中国动画“民族性”特征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影响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只有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够屹立于世界动画艺术之林。在此就动画艺术“民族性”的题材选取、创作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期了解其对中国动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民族性”题材动画,在国内外深受好评。改编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影响力巨大的儿童文学作品《神笔马良》的动画《神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也是百年来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部中国动画影片。这部动画借助木偶戏手法表现,场景设置、构图造型上融入了传统戏曲和国画的元素,背景音乐选取传统乐器配合,颇具民族风格。后来的《哪吒闹海》《阿凡提的故事》《山水情》等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一大批作品,对整个中国动画史的发展和影响都是深远的。

在创作手法上,中国早期动画表现形式多借鉴传统艺术,显现出明显的中国动画“民族性”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动画艺术家们就开始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进行尝试并逐渐运用水墨、皮影、剪纸等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元素进行动画创作,逐渐形成“中国学派”。涌现出包括开山之作《骄傲的将军》,以及木偶片《神笔》,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渔童》,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空》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动画作品。“民族性”动画的语汇在这一时期显现并逐渐形成。(图2)

思想内涵层面,传统文化融入动画艺术创作,思想性与故事性更容易互相适应。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多注重文化层面的表达,正如福开森《中国艺术讲演录》(Outtines of Chinese Art)中就中国画家的艺术创作前提和准备所言:“必须先具备初步的文化修养,然后才能成为艺术家……在他们做好充分的创作准备之前,文化修养潜伏于心灵,静待想象的激发。”同样地,动画作为充满创造性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传统文化作为其创作的触发点,能在更深层次上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原生性的作品。譬如《渔童》《山水情》等动画都是围绕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的故事创作,表现出了以思想性与故事性相统一的优秀动画作品。

可见,中国动画在题材选取、创作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融入了具有中国“民族性”特征的动画作品在中国动画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动画的“民族性”

动画艺术的“民族性”秉承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情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动画艺术创作过程当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有品质的精神表达。自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走民族风格之路”口号开始,中国民族动画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至七八十年代期间进入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学派”的作品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华,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古典小说等成为重要汲养。

每个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会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最突出的就是以儒家和道家这两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主要的发展脉络,在精神层面上的道德情操、文化心理、审美意识等,以及以辩证主义、人本主义、天人合一、礼治精神根脉下历史沉淀所形成的“民本”思想。正如楼宇烈所言:“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基于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存现状,张岂之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稿《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国学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座谈纪要》中提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优势,一,重传承,重文化传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二,重学派;三,重大一统;四,重文书;五,重汇通。”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自然形成了特有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表达。这种特有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表达的形成直接影响了1922年以来中国动画的诞生,催生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动画“中国学派”。以艺术动画《图腾》的创作过程为例。《图腾》在选题构思阶段立足于以古代荆楚地域当中的巫楚文化;将楚人崇凤、鸣琴祭天、望祭龟卜等地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文脉传承在思想内涵上做出延伸;在创作初期通过对巫楚文化的梳理从中进行动画元素提取,而后就元素进行再创作,在这样一个结构与重构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的思想表达。福开森在论及国人对于艺术传承方面时写道:“在保持艺术精神的连续性方面,中国人做得比其他任何民族都好,他们那连绵不断的传承,已经维持了四千年”。动画“中国学派”的兴起,是和动画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密不可分的。(图3-4)

综上,当代动画艺术,必然要依托于“民族性”特征的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神内核进行传承表达。正如彭吉象所说“各民族的电影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尤其是以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为主,并且注意创造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在全球化传播的趋势下,作为新兴载体的动画艺术,应该在文化层面上充分把握传统文化同“民族性”特征的联系;在创作层面上要立足于精神内核融入到对“民族性”特征进行提炼和表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动画在当代的全球化语境下脱颖而出,延续中国学派的辉煌。

猜你喜欢
民族性
现代审美观下侗族舞蹈民族性的传承和发展
探析民族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多元化表达
《黑塔利亚》影评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日本浮世绘及其体现的民族性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