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1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业余闲暇时间逐渐增多,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应运而生。
镇江地处长三角经济带,苏南经济核心板块,随着我市经济、城乡、社会、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篮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独特文化内涵和魅力,深受市民的喜爱,作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在我市范围内出现了许多民间篮球组织,他们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市体育局在2014年组织了镇江市篮球俱乐部联赛,参赛人员实际上都是各俱乐部的熟习面孔,各代表队所展示出的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受到组织方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推动篮球运动在我市的开展、扩大了影响,其组织形式反应了时代的需求。
“草根”篮球俱乐部作为一种全新的民间体育组织形式,大有发展繁荣之势。目前全省乃至全国对于“草根”篮球俱乐部的研究尚不多见,我市更是空白。
2研究对象
选择镇江市京口区九标篮球俱乐部、润州区F4篮球俱乐部、丹阳赛达篮球俱乐部、扬中江洲篮球俱乐部、句容交通篮球俱乐部、丹徒中鼎篮球俱乐部、新区圣祥篮球篮球俱乐部等七个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共82名会员参加本次调查。
3结果与分析
3.1我市篮球俱乐部会员特征
我市篮球基层组织先后经历了以企事业单位组队参赛、乡镇街道组队参赛、到独立俱乐部的形象组队参赛的演变过程,标志着我市篮球俱乐部的基层社会化组织的建立。实践证明:抛开功、利、锦标主义,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草根”篮球俱乐部组织形式是“大社会、小体育”的根本,是扎根群众、最具生命力的动力源泉。“人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以下从人的层面来分析我市“草根”篮球俱乐部的现状。
表 1 俱乐部会员年龄分布
年 龄 20以下 20-29 30-39 40-49 50-59 60以上
人数 5 13 27 25 10 2
百分比 6.10% 15.85% 32.93% 30.49% 12.2% 2.43%
从表1中的数据说明我市被调查的篮球俱乐部中20-29岁有13人,占总体样本的15.85%,而30-49岁的人员占总人数的63.42%,是俱乐部参与的主要人群,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在当下,处于该年龄段的人生活、工作趋于稳定,成家立业后注意力开始转向关注自身的健康,通过体育锻炼的参与实现自身另外层面的价值。50岁后人将步入中老年期,健身是他们的渴望,但是对于集体身体对抗的项目要谨慎选择。60岁以上的2人,是对篮球狂热的爱好,在队伍中往往是精神领袖,已经很少参与正规比赛的关键比赛。值得关注的是20岁以下的人员只占6.10%,说明了基层篮球人才的培养不力。
表 2 俱乐部会员文化程度分布
学历 大学本科 大专 中专 高中 初中后以及下
人数 21 25 19 12 5
百分比 25.61% 30.49% 23.17% 14.63% 6.10%
表2表明:我市篮球俱乐部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较高,接收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1%,这和被调查的样本对象有关,被调查的俱乐部中句容交通局属于政府行政机关,其所有队员都接收过高等教育,另外,在教育、央企、私企的40岁以下的被调查对象绝大多数也接收过高等教育,这和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时代的高校开始扩招背景有关。这部分人群是俱乐部的中坚力量,是我市篮球的生力军。做好这部分人群的管理,是我市篮球之希望所在。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只有17人,相对年龄较大,或者有服兵役的经历,他们往往是俱乐部的领导者和创始人的扮演者。
表3 俱乐部会员职业特征
职 业 政府行政 事业单位 企业 个体 其他
人数 14 16 42 7 3
百分比 17.07% 19.51% 51.22% 8.54% 3.66%
在被调查的7个俱乐部中,政府行政机关为14人,主要以句容交通局俱乐部为代表,他是句容市的一支老牌劲旅,近年来随着事业的发展,该对引进原苏州大学校队球员,充实队伍,优化结构,整体技战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事业单位16人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企业42人,占总人数的51.22%,表明我市的篮球俱乐部会员绝大多数来自企业的职工,他们往往工作压力大,强度高,作息时间固定而严格,在参加训练和比赛时要克服很多困难,对于俱乐部来讲,给集体全员训练带来了难度,调查走访得知,虽然这些单位管理比较严格,但是俱乐部会员都是企业文化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灵活的思维,在企业中得到领导的赏识。
表4 俱乐部会员年收入情况
金 额 20W以上 19W-11W 10W-6W 5W以下
人 数 13 19 38 12
百分比 15.85% 23.17% 46.35% 14.63%
表4 表明:我市篮球俱乐部会员的经济状况,6-10万年薪的人数38人,11-19万19人,20万以上年薪的有13人,5万以下的有12人。总体经济条件比较好,这部分群体在社会层面收入水平处于中上游层次。生活安定,成家立业,衣食无忧,处于这阶层的人群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体育消费能力强。年薪10-19万以上的调查对象以企事业单位干部、企业主、个体经营户居多,他们是群众自发组织的经济有力补充,在聚餐、交通、饮水等方面补贴俱乐部较多。
3.2俱乐部硬件设施现状
3.2.1我市篮球俱乐部活动场馆、器材现状
调查表明:我市篮球俱乐部没有具有所有权的专门场馆,活动场地绝大部分为租借场所,依托附近学校、社区的现有设施进行训练、比赛。由于是租借性质的场地,被调查的所有俱乐部在正常上班期(周一至周五)没有使用过场地,周末(从周五晚之周日晚)是各俱乐部主要活动时间。在被调查的7个俱乐部中有4个俱乐部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余3个俱乐部没有固定场地,平时有组织的活动都很少开展,1个俱乐部处于无人管理的瘫痪状态,队员都零散于自由活动场所,只是在比赛前临时召集,往往比赛成绩也相对较差。
调查还发现,场地使用比较紧张,附近学校会以影响教学等各种理由拒绝球队进入,即使可以使用往往也有时间、金费、人员等各种限制。
3.2.2我市篮球俱乐部队伍建设现状
我市篮球俱乐部在人员队伍建设方面比较杂乱。由于上级主管行政部门或篮协等组织管理力度小,俱乐部人员不限于某一固定俱乐部,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爱好、想法以及短期需求等因素决定自己的会员身份归属,随意流动性大,导致俱乐部人员队伍建设不稳定,运动技能的周期性规律遭到破坏,球员系统训练不够,导致部分球员技战术水平多年没有长进和提高。
调查表明我是的篮球俱乐部队伍建设在每一周期(以市运会为周期)内,现有球员虽然各自代表的不同俱乐部来组队参赛,但是大样本中的对象变化不大,新人较少,说明我市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3.3俱乐部软件设施
3.3.1俱乐部性质、规模对于我市篮球俱乐部的社会性质,有关部门没有界定明确,但是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笔者认为由于是群众性基层组织,没有以营利为目的的实际行为,所以应当归属于“非盈利群众组织”,调查发现我市对于俱乐部的管理比较松散,既没有在有关行政部门登记备案,也没有企事业单位性质的营业执照或许可。我市篮球俱乐部的人数在10-20人之间,其中队医、领队、教练绝大多数都是由队员兼任,他们既是队员也是管理人员和队辅员。其规模较小,而且没有专门的青年、少年梯队建设,不负责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3.3.2运动队管理
各俱乐部对于长期、短期的计划、目标的制定都能结合俱乐部和成员的实际来制定,短期计划和目标都能已明确的文字形式加以规范,并得到有力的执行。对于俱乐部中长期发展目标往往制定者好高骛远,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对于目标、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反馈机制往往被忽略,运动队管理的规范性有待于提高。另外各俱乐部对于档案、资料的保存、完善等管理环节有待于规范和提高。
4发展与对策
4.1制定符合我市群众性篮球俱乐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建设是镇江市群众性篮球俱乐部顺利运作的重要保障。目前由于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才刚刚处于试建阶段,所以镇江市群众性篮球俱乐部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即便是部分俱乐部已经制定出了一些俱乐部的管理制度,也是相对不成熟的。
4.2镇江市群众性篮球俱乐部的管理措施
4.2.1加强镇江市篮球俱乐部宏观管理
理顺健身俱乐部政府调控机制。新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各类社会团体、单项体育协会等组织,各自都拥有相当大的
自主权。政府人员要当好裁判员,做好本职工作,使所辖范围保持一种凝聚力。二是要站在一定高度,统领全局,把握方向,各级政府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确保国家体育总目标的实现。调控是一个体系,而不是简单的线性联系,它涉及权力的配置、目标任务的配置和利益的配置,它是变化着的一种权力关系的走向。
4.2.2加强镇江市篮球俱乐部内部管理
镇江市群众性篮球俱乐部的会员水平与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建立健全俱乐部内部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规章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俱乐部日常体育指导、日常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抓好俱乐部的内部管理,他们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制定镇江市群众性篮球俱乐部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二是完善俱乐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5结论
4.1.对群众性篮球俱乐部的性质、目的、任务认识不清。在运营过程没有坚持公益性原则,使其偏离了为群众体育服务的初衷。
4.3组织比赛、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创新。没有面对市场需要,内容单一枯燥、形式陈旧,难以有效的调动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能满足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4.4宣传力度不够,难以扩大俱乐部的知名度,其规模、参与人数、注册以及社会影响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4.5服务意识相对较差。群众性篮球俱乐部与其会员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不少俱乐部还只是停留在组织一些简单的比赛活动,对于广大会员的需求没有给予充分全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蒋诗泉,钱健.论基层群众体育俱乐部对发展群众体育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1):22-23
[2]吕树庭,韩会君等.珠江三角洲群众体育活动点及经营性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兼论群众性体育俱乐部的组建模式[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8(3):1-8
[3]薛文敏,彭中东,对湖北省群众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