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厦门某职业学院为例

2017-01-16 11:09杨瑞兰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双师学院院校

杨瑞兰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8)

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厦门某职业学院为例

杨瑞兰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8)

下企业实践作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已经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可,但是,实践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除了政府引导、产业规划及企业顾虑等外在因素,关键是内在动力不足。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为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源动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可行合理的约束机制,以构建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内在动力机制。

高职院校;下企业实践;内在动力机制;构建

“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职院校的必备“利器”是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实践操作的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要锻造这精良的“器”,重要途径是让教师主动下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运作。

一、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必要性

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专任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缺少富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

对厦门某职业学院专任教师结构调查显示:学校近5年新引进的专任教师中,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学校调入的教师比例较高,达到78.4%(见表1),他们几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另外,该学院是成人高校合并转型的,大部分教师来自于合并的成人高校,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已变化,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大多停留在教材知识的讲授和案例的理论阐述上,无法传授给学生职业操作经验,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表1 近5年引进教师情况

高职院校教师的现状已经成了高职教育的软肋,严重影响并制约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职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些配套措施。通过调查,厦门某职业学院教师下企业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一)厦门某职业学院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现状

学院近几年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政策性文件,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情况如下。

1.下企业实践教师的人数

2013—2015年学校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参与度不断提高,尤其是2014年以后参与人数、参与度有明显提高,见表2。

表2 2013—2015年下企业实践的教师人数

2.下企业实践教师的职称结构

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中,中级人数最多,达到37人,占49.3%;副高29人,占38.7 %;初级 7人,占9.3%;正高人数最少,只有2人,占2.7%。2013—2015年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主要集中在中级和副高职称的教师群体中,见表3。

表3 2013—2015年下企业实践的教师职称结构 单位:人

3.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形式及组织安排

在已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中,大部分教师企业实践形式以顶岗实践为主。选择顶岗实践的有50人,占67%;实地调研的有14人,占19 %;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的有11人,占14%。通过学院组织安排脱产实践的有10人,占13 %;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联系企业利用寒暑假期间企业实践的有65人,占87%。

(二)存在问题

厦门某职业学院教师下企业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政府、行业、企业等外在因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学院和教师的内在动力不足。

1.学院层面的问题:缺少企业实践的源动力

其一,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学院虽然在2008年就已制定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但却形同虚设,缺乏配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2014年以前下企业实践的教师很少。2014年学院将教师下企业实践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2014年、2015年下企业实践教师人数明显上升,说明学院的刚性制度要求取得了显著效果。

其二,管理不到位,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学院缺少合理的实践计划和系统完整的实践方案,缺乏对教师下企业实践过程的跟踪调查和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2.教师层面的问题:缺乏企业实践的内在动力

大多数教师到企业实践主要是源于职称晋升的刚性要求,缺乏下企业实践的内在动力,基本上是被动应付,很少有教师会主动参与企业的工作。其原因是:

其一,角色定位不清。很多教师对高职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对自身承担的角色缺乏正确的定位,认为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就是科研。这显然与高职院校所要求的“双师”素质教师相违背。

其二,物质激励不足。学院对教师下企业实践除了给予工作量津贴之外,实践期间所发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基本上由教师自己承担,而且由教师自行联系实践企业。这无形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花费了教师更多精力,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懈怠与反感。

其三,教学任务繁重。由于专业教师平时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只能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加企业实践。寒暑假,教师希望能好好休息,内心并不太情愿参加企业实践,自然缺乏工作的积极性,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企业实践很难取得实效。

三、构建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内在动力机制

要破除教师下企业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创建科学合理的动力机制,激发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转变观念,为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源动力

首先,学院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下企业实践是学院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双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办学规律的必然要求。

其次,教师要转变观念。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技能的培训,要有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意识和紧迫感,变“要我去”为“我要去”, 形成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1.事前管理:建立按需选派制度

学院应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企业实践的计划和总体方案,统筹安排全体专业教师分年度、分批次、有组织地下企业实践。每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部分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实践6个月,分批进行。优先选派业务素质好的专业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再选派其他专业课教师,争取每隔5年让所有专业教师都有机会到企业实践6个月。

2.过程管理:建立精细化的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应不断完善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管理办法,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狠抓质量监控,确保实践任务落到实处。具体举措如下:

其一,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全程监控。要求实践锻炼的教师每天在信息平台上记录工作日志,并每周上传1次周工作安排表。实践教师还可将现场工作的图片及视频等资料上传到信息平台,以便学院随时了解教师企业实践动态。

其二,建立分层管理制度并层层落实到位。首先,系部要指定专人负责与企业联系人的对接,做好教师下企业实践的跟踪服务与管理;其次,系部督导考核小组每月至少1次实地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给学院质量监督小组备案;再次,学院质量监督小组每学期至少1次实地检查。此外,各级管理人员还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企业密切交流,了解教师企业实践情况。各级检查结果将作为教师下企业实践考评的依据。

其三,严格的考勤制度。由实践单位负责对实践教师进行考勤,并每月提供1次出勤情况给学院人事处。实践教师如需请假,须同时向实践单位、系部和学院人事处办理请假手续。

3.事后管理: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企业实践结束后,学院应组织企业实践汇报总结会,通过听取实践教师述职答辩,查阅企业实践手册、工作日志、调研报告及工作总结等有关材料,结合考勤情况,对教师下企业实践情况进行考核。由企业、系部、学校作为考核评价主体对教师下企业实践作出综合评价,其中企业评价占30%、系部评价占30%、学校评价占40%,通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确定综合评价等级。

(三)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1.设立教师下企业实践专项经费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以下项目的补助:一是教师工作量。教师脱产下企业实践期间工作量计算参照院内在岗同类人员的平均水平,保证其脱产期间的经济待遇不变,免除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后顾之忧,激发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热情。二是适当的交通费、食宿补贴等。对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学院要给予一定的交通和午餐补贴。

2.设立“双师”素质教师专项津贴

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院“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对于通过学院认定的“双师”素质教师,在认定后的5年内学院每年给予专项津贴1 000元。学院对“双师”素质教师要实行动态管理,5年为1个考核周期,周期结束后重新对“双师”素质教师进行严格考核和认定。

3.继续教育学时认定

将教师下企业实践学时纳入继续教育学时予以登记,每天可折合6学时的继续教育学时。

(四)建立可行合理的约束机制

1.将教师下企业实践与职称晋升挂钩

学院应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将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不可替代。专业教师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要求任现职期间须有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2.将教师下企业实践与岗位聘任挂钩

学院应加强岗位聘任管理,将教师下企业实践经历纳入教师岗位聘期内需要履行的岗位职责。聘期结束时教师如未完成企业实践计划,则聘期考核不合格,下一个聘期则予以低聘,工资待遇也将相应降低。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意义的蓝领工人技能水平提出了全新的作业要求。作为培养一线作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必然要与时俱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要取得成效,必须从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激活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内部动力。

[1]李梦卿,杨妍旻.“双师型”视阈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53-58.

[2]戴汉冬,石伟平.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5(2):4-7.

[3]刘晓.关于职业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几点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12):1.[4]郑柏松.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瓶颈及破解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5(6):107-110.[5]武俊梅.示范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思考与实践——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21-24.[6]汤霞.政校行企协同破解高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之难题[J].职教通讯,2015(11):62-66.

[7]张日恒.做实教师下企业实践 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71-74.

[责任编辑:方 艳]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Encourag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to Take Practice in Enterprises——Taking a Vocational College in Xiamen as an Example

YANG Ruilan

(Xiamen City University, Xiamen 361008, China)

Taking practice in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bring up teachers with the qualification of teachers and engineers, which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in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fluencing the implement of the policy, especially the lack of internal motivation among teachers. In view of thi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hange old concept, set up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dynamic mechanism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take practice in enterpris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ake practice in enterprise; internal dynamic mechanism; construction

2016 - 09 - 23

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第二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AS14595)

杨瑞兰(1972—),女,福建龙海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G715.1

A

1008-6811(2016)-04-0047-04

猜你喜欢
双师学院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