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失败”生
——青年钢琴演奏家孙颖迪系列故事(一)

2017-01-16 08:38大爱无痕
琴童 2016年1期
关键词:失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家

文:大爱无痕

优秀的“失败”生
——青年钢琴演奏家孙颖迪系列故事(一)

文:大爱无痕

青年钢琴演奏家孙颖迪,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25岁的孙颖迪在第7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中摘得桂冠,成为第一位取得此项大奖的华人钢琴家。

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善于比赛的选手,却属于那种厚积薄发的人才。在追寻他成才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散发出的纯粹之美。

少了一位作家

1980年出生在上海的钢琴家孙颖迪,从小就是一位中规中矩的好学生,听父母的话、懂事、肯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完成得非常好。可在他内心深处,却一直有个除了音乐之外的梦想,那就是当作家。

从8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开始,孙颖迪就一边练琴一边偷偷地迷上了读书。于是,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时间,他就钻进书堆里。虽然只是小小年纪,他却拥有惊人的阅读量,利用闲暇时间,悄悄地读完了《红楼梦》等众多的文学名著。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渐渐觉得有点不“解渴”,就转而开始阅读钱钟书、林语堂和梁实秋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围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等书,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深深地移植到他的脑海里。

随着日积月累,孙颖迪在读书之余,心里萌生出了一种想法:我也应该写点东西。于是,他在无需太用心的课上,开起了“小差”,开始写一些随笔性的文字,甚至有一回,居然破天荒地构思了一部武侠小说。

如果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或许国际上少了一位钢琴家,会多一位作家。当真正写下文字后,他发现自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远远不如音乐。很多时候,明明心里想的是一回事,可写下来的文字却是另外一种味道。清楚这点以后,他还发现了一个秘密:文字是有明确界限的,是有形的,不足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音乐却正好具有这个优势,拥有无限大的空间,有足够的力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既然写不好,那就全心搞音乐吧。

从这一个念头转起,孙颖迪更加遵从内心的呼唤,将大量精力用在了钢琴演奏上。

失败的打击

孙颖迪几乎是一路“跑着去上学”的,除了进音乐附小时参加过一次考试外,此后的求学路上全是绿灯,一次次被保送。这么优秀的学生,自然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

虽然门门功课都是优良,可他一点也不快乐。从小开始,父母和老师们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走音乐之路,成为一位杰出的钢琴家。然而,众所周知,音乐成才之路有一条捷径——比赛,可他却非常抵触比赛。

原因来自于一次惨痛的失败。

15岁那年,孙颖迪作为种子选手,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一次国际钢琴比赛。当时,不仅老师和父母都看好他,就连他自己也是踌躇(chóuchú)满志、志在必得,希望顺利地抱回一个大大的奖杯,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意外地落选了。

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漫步在异国他乡的街头,这个轻狂的少年感到了愤怒和孤独。

一想起从小到大从没受过这种待遇,他就无端地愤怒。看着异国街头五彩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他真想一走了之,放弃音乐。没日没夜地练琴,难道就为了得到这次羞辱?他不服,可结果就是这么无情。他甚至想大喊大叫:刻苦练琴,不就是为了赢得比赛,夺取好的名次吗?我错了吗?为什么上天要这么不公平地对待我?

可并没有人来回应他。

带着一腔惆怅,他默默地回到了家乡。看见同学和老师,他觉得别人都在笑话自己:“你不是音乐神童吗?怎么样,出丑了吧?”他沉默地躲在角落里,不肯多说话。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才慢慢地走出了失败的阴影。经历了这次失败,反而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求学之路已经偏离了跑道,走到了死胡同里。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只有以最平和的心态和最严谨的态度让音乐恢复本来的面目。这就是——真正用心对待音乐!

他狠狠地骂了一句:“让得奖见鬼去吧!”

从此以后,他开始潜心苦练,心里再也不想什么得奖不得奖的事情,这让自己在音乐之路上突飞猛进。

一次打击,换来一生的成就——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孙颖迪的这段经历,也在告诉我们:学琴都应该保持这种淡泊名利、一心追随音乐灵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可能在音乐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踏实。

猜你喜欢
失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家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我是小小钢琴家
“当代”或是期待?——2016上海音乐学院第九届“当代音乐周”回思
希望的回响——评“春天的律动Ⅲ”上海音乐学院民乐重奏合奏音乐会
《海上·音》大型原创音乐剧在上海音乐学院上演
一份写满“失败”的治愈系简历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蛋解创业:熬一碗“失败”的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