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改善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效益研究进展

2017-01-16 12:59杨勇涛丁维维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瑜伽有氧精神分裂症

杨勇涛 丁维维

1天津体育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1)2中国地质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 43007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伴随有严重的幻觉、妄想、情感淡漠、言语贫乏、低动机、社会回避和认知功能受损[1]。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容易久坐不动[2-3],导致其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比健康人群差[4],易患心血管疾病[2,5],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抑郁和物质滥用[6](酒精、烟草)以及其它躯体疾病如骨质疏松[7],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方式,但它只能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对阴性症状如低动机、社会回避、情绪淡漠[8-9],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很小[8,10-11]。心理干预模式如社会认知疗法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12-13],常作为药物疗法的辅助手段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上述两种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有限[14-15],且持续时间长、经济负担重。

身体锻炼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良好手段,是阳性症状如幻听的有效应对策略[16],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均有积极影响[17-19],而低锻炼动机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密切相关[20]。系列研究发现,身体锻炼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19,21-25]以及压力反应[21,26-27],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8,19,22],阴性症状也有显著改善或缓解趋势[9,19,23,25,26,28,29],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18,22,24,26,30]。

目前身体锻炼在精神分裂症的多重治疗方案中起重要作用,是改善患者身心症状的有效方式[31-34]。本文就不同运动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对目前运动干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未来精神分裂症的运动干预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借鉴。

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运动干预效果

Vancampfort等[26]认为,有氧锻炼、力量练习和瑜伽等均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降低焦虑水平和心理压力,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美国精神分裂症委员会也把身体锻炼视为精神分裂症治疗最需要的三种干预方案之一[35]。

1.1 有氧运动的干预效果

Scheewe等[19]探讨了心理治疗和身体锻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一组患者接受为期6个月、每周2次、每次1小时的身体锻炼(40分钟有氧、20分钟抗阻),另一组接受为期6个月、每周2次、共1小时的心理治疗(包括绘画、阅读和电脑游戏),同时要求每周不超过60分钟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结果发现,与心理治疗相比,身体锻炼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境状态,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和抑郁症状没有显著变化;身体锻炼显著降低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总分,并显著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情绪兴奋性和压力水平,阴性症状也有改善趋势;身体锻炼显著降低患者的抑郁症状[23]。

另一项研究同样探讨了每周3次、每次75分钟(30分认知训练+45分钟身体锻炼/心理放松训练)、持续4周的中等强度身体锻炼结合认知训练、放松训练结合认知训练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和心理的影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身体锻炼结合认知训练组、放松训练结合认知训练组和控制组,干预前1周和干预结束后1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结果发现,身体锻炼结合认知训练、放松训练结合认知训练均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如视觉学习、工作记忆、信息加工速度,但身体锻炼结合认知训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大;身体锻炼结合认知训练、放松训练结合认知训练显著改善阴性症状,降低焦虑水平,且身体锻炼结合认知训练的效果优于放松训练。另外,身体锻炼结合认知训练对信息加工速度、工作记忆和言语学习能力的效果量中等(0.47~0.57),视觉学习能力的效果量很高(0.91);放松训练结合认知训练对信息加工速度和视觉学习能力的效果量中等(0.43~0.47),对工作记忆和言语学习的效果量则很低(0.18~0.24)[22]。这说明两种不同干预方案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不同。

一项非随机研究探讨了功率自行车耐力锻炼和桌式足球结合认知疗法(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持续3个月;6周后所有患者均进行认知疗法,即患者和健康人每周均完成2次、每次30分钟的记忆和注意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结果发现,耐力锻炼患者的社会功能显著改善,而桌式足球组的社会功能没有显著变化;与耐力锻炼6周和干预前相比,耐力锻炼组患者3个月结束后的阴性症状显著改善,而桌式足球组的阳性症状显著改善,且干预3个月后的整体症状显著优于干预前;耐力锻炼组、桌式足球组干预结束后的短时记忆能力显著优于干预6周时的短时记忆能力,健康人耐力锻炼结束后的短时记忆能力显著优于锻炼6周和干预前;耐力锻炼干预结束后的长时记忆能力显著优于6周时,桌式足球组的长时记忆能力没有显著变化,健康人耐力锻炼后的长时记忆能力显著优于锻炼6周以及干预前;桌式足球组患者信息加工速度显著快于第6周和干预前,健康组信息加工速度显著快于干预第6周和干预前;耐力锻炼干预前后的信息加工速度没有显著变化;耐力锻炼患者、健康人的认知灵活性均显著提高(3个月 vs.6周),而桌式足球患者没有显著变化[18]。另一项单盲随机控制研究也探讨了有氧锻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患者参加每周3次、每次1小时、持续12周的体育锻炼,同时接受心理治疗。结果发现,12周的运动干预显著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而心理治疗组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研究者认为,认知功能改善可能与患者有氧体适能水平提高和大脑神经营养因子浓度增加有关[30]。

虽然已有研究发现身体锻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积极影响,但由于一些研究[18,22,30]联合使用了认知疗法,不易确定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尤其是认知功能的改善是身体锻炼的效果,并且干预时间太短[22],结果欠缺说服力。Scheewe 等[19,23]的研究控制了心理治疗组身体活动的时间,能够说明相比心理治疗,身体锻炼对精神分裂患者精神症状改善的益处。近期几项分析文章也表明,身体锻炼能够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参与社会交往和人际联系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34],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8-9,36]。

另外,Scheewe还探讨了身体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63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身体锻炼和心理治疗组,55名健康人被随机分配到身体锻炼和日常活动组。结果发现,两种干预方法均不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的大脑体积,甚至身体锻炼患者的海马体积稍微减小,心理治疗患者没有变化,健康人则刚好相反[37]。Scheewe认为,每周2次、每次1小时的身体锻炼并不能够增加精神分裂症和健康人的全脑体积、海马体积和皮层厚度[37]。Falkai等[38]也发现,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持续12周中等强度的自行车锻炼并不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皮层的厚度。Rosenbaum等[39]也发现,每周2次、每次45分钟、持续12周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虽然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适能,但并不能增加患者的海马体积。也有研究发现,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为期12周的团体有氧锻炼显著增加患者的海马体积,提高患者的短时记忆能力[40],身体锻炼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海马体积,提高认知能力[30]。

目前关于有氧锻炼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在方法学方面的差异,如年龄(32.9岁[40]vs 20.2岁[39]),患病时间(8.4 h[40]vs<3 h[39]),干预的时间和频率(每周3次,每次30分钟[40]vs每周2次,每次45分钟[39])、运动类型(30分钟有氧[40]vs 40分钟有氧+20分钟抗阻[37])、联合使用身体锻炼和认知疗法[18,22,30]等。因此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身体锻炼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能力的心理学和认知神经机制。

1.2 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干预效果

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因其省时有效[41],更易激发锻炼者兴趣和坚持性[42-43],成为更适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锻炼方式。

Heggelund等[44]使用随机控制研究探讨了大强度间歇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间歇训练组接受8周、每周3次的间歇锻炼,包括4组、每组4分钟85%~95%最大心率的跑步锻炼,然后3分钟70%最大心率的主动休息;电脑体育游戏组则完成36分钟的体育游戏。结果发现,干预前后间歇训练和体育游戏组的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得分、抑郁症状没有显著差异,并且两组之间的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得分、抑郁症状也没有差异。另一项研究探讨了间歇锻炼对抑郁患者、精神分裂患者和健康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组被试锻炼结束15分钟后的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均显著升高,但只有抑郁患者的改善效果持续3小时,并且抑郁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情绪改善的持续时间长于健康人;锻炼结束15分钟、3小时后抑郁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压力水平和状态焦虑水平显著降低[21]。另一项前瞻性研究探讨了每周3次、持续8周的大强度间歇锻炼(5分钟热身,15分钟至少95%最大心率间歇锻炼,5分钟拉伸)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结果也发现,8周的体育锻炼显著降低患者的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症状显著改善,但阳性症状没有显著变化;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动作能力、不合作意愿、注意缺陷和社会回避也显著改善[25]。

另外一项个案研究探讨了为期6周、每周2次中等强度的持续锻炼和间歇锻炼对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中等强度持续锻炼相比,高强度间歇锻炼降低安静心率,提高心率变异性和通气阈[45]。先前研究证实,HIIT(4×4分钟间隔)比其它有氧锻炼方法更能提高最大摄氧量[46],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47],改善抑郁情绪。虽然该研究没有评估间歇训练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但由于间歇训练使患者的生理机能水平提高,这种生理机能的积极变化可能与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和认知症状的改善有积极关系。

上述研究说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精神分裂者患者有益,但对于精神分裂者患者来说,使用HIIT仍需要有很多考虑的地方,比如HIIT可能对久坐不动人群并不合适,因为它需要锻炼者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48]。Lunt等[49]认为,运动员可以采用2︰1或1︰1的间歇模式,体能水平较低的人群采用1︰3或1︰4的间歇或许更合适。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考虑根据患者当前体能水平或心血管适能制定循序渐进的间歇训练方案。

1.3 瑜伽和太极拳的干预效果

1.3.1 瑜伽的干预效果

瑜伽是一种包含了精神练习、身体活动、呼吸练习和冥想的锻炼方式[50]。瑜伽最大的功能就是让大脑、身体和心灵合一,是提高身心健康的主要方式[51],可以让锻炼者感受到深度放松,达到一种身心平和的境界[52]。

一项4个月的随机控制研究发现,与有氧锻炼相比,4个月的瑜伽锻炼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和阳性症状均显著改善,并且瑜伽锻炼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显著优于有氧锻炼[53]。另一项4个月的随机控制研究也发现,瑜伽锻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和阳性症状、社会功能显著改善,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上的表现显著提高,有氧锻炼和控制组则没有显著差异。锻炼2个月后的改善效果更大,且4个月后阴性和阳性症状的改善效果仍存在[54]。一项为期8周的随机控制研究发现,与常规护理相比,每周2次,每次45分钟的瑜伽锻炼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和阳性症状,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总分显著降低,患者的妄想、动机、抑郁水平也显著改善[55]。另一项为期8周的随机单盲研究也发现,与常规护理相比,瑜伽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29]。还有一项研究发现,与控制组相比,一次30分钟的瑜伽锻炼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和心理压力,提高主观幸福感[56]。

系统分析也表明,瑜伽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高幸福感[26],身体锻炼降低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状态焦虑,尤其是瑜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27]。一项近期系统分析和元分析也发现,有氧锻炼和瑜伽均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部分精神症状,并且瑜伽对一些症状的改善效果更明显[57]。另两项综述研究也表明瑜伽能够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压力、焦虑情绪,提高社会和职业功能[58],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和社会认知能力[59]。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护理相比,瑜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和阳性症状没有显著改善作用,同时瑜伽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也没有显著改善效果;与有氧锻炼相比,瑜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和阳性症状的短期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并且患者的认知能力、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也没有显著差异[60]。

多研项究证实,瑜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有显著改善效果。另外,由于瑜伽可以提高个体的身体意识,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身体意识受损,未来研究探讨瑜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体意识的影响也很有价值。但在瑜伽干预中需要注意,瑜伽的动作要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很难掌握,尤其是难度高的动作姿势。因此,瑜伽可能并不是一项适宜运动,并且严重的精神症状会降低患者参与锻炼的几率[59]。如有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退出率为17%~32.2%[54]。Nisbett等[61]认为,瑜伽锻炼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特定场所、固定时间进行日常锻炼。未来研究除了探讨瑜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还需设法提高瑜伽干预中患者的参与率,如基于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瑜伽锻炼干预策略[58]。

1.3.2 太极拳的干预效果

太极拳是一项源于中国的传统锻炼方式,有利于提高个体平衡、协调和灵活性以及心理健康[62]。跟瑜伽类似,太极拳也同样关注锻炼者的身心,并且与有氧锻炼和瑜伽相比,其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不高,可能更加适合精神分裂症患者。

研究发现,12周的太极拳锻炼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阳性症状和抑郁情绪显著改善,并且与药物治疗相比,12周的太极拳锻炼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阳性症状和抑郁情绪[63];与控制组相比,每次1小时、每周2次、共8次的太极拳锻炼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和阳性症状[64]。一项随机控制研究发现,每周2次、每次1小时、持续6周的太极拳锻炼显著延缓患者运动功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速度,尤其是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持续至干预结束6周后,而家庭护理患者的运动功能和人际交往能力显著下降;但6周的太极拳锻炼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65]。近期一项研究也探讨了太极拳和有氧锻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两组患者均参与每周2次、每次45分钟、为期12周的锻炼干预。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太极拳锻炼患者的倒序数字广度记忆能力显著提高,而有氧锻炼患者的阴性和抑郁症状显著改善,正序数字广度记忆能力显著提高。研究者认为,太极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动作协调性和记忆更有益,并且太极拳和有氧锻炼的效果优于控制组,但有氧锻炼益处更多[66]。

目前太极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能力的效果并不一致,并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太极拳干预较少,太极拳并未像有氧锻炼和瑜伽一样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由于太极拳这种身心锻炼方式不仅能够提高锻炼者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还能提高注意集中和专注能力,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太极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还有研究者探讨了抗阻锻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结果发现,每周2次、每次75分钟、持续8周的抗阻锻炼显著降低患者的抑郁水平,提高身体自我概念,改善睡眠质量[67]。另一项研究也发现抗阻训练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任务表现,工作记忆能力和信息加工速度显著提高,抑郁情绪显著改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显著降低,但阴性和阳性症状却并未显著改善[24]。目前较少研究把抗阻锻炼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运动干预方案,虽然个别研究把抗阻训练作为有氧锻炼干预的一部分[19,23,30,37],且对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有积极效果,但并不能明确抗阻训练对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这也是未来运动干预需关注的内容。

整体来看,不同身体锻炼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至于何种锻炼方式效果更好,研究者认为,相比有氧锻炼,瑜伽的效果更好[53,55],有氧锻炼结合认知疗法对患者整体精神症状的改善效果有限,但能够显著提高认知功能[18];但也有研究认为瑜伽和有氧锻炼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56]。还有研究者认为,相比太极拳锻炼,有氧锻炼对患者的益处更多[66]。近期一项元分析则发现,只有瑜伽能够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身症状,尤其是瑜伽对患者整体功能和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更好。另外,有氧锻炼只有提高患者认知加工速度的趋势,而瑜伽却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长时记忆能力,并对注意和执行功能有一定的改善趋势[瑜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长时记忆),而其它锻炼形式则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似乎没有显著影响][57]。因此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锻炼类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有何差异,尤其是起源于东方文化的太极拳、瑜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2 运动干预面临的问题

运动有益,但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运动干预存在样本量小、运动类型和干预时间不一、随机控制组研究较少、退出率高(低坚持性)、缺少长期追踪和定性研究等。

首先,运动干预的类型和时间不一致。如为期24周、每周120分钟的有氧(40分钟)和抗阻训练(20分钟)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情绪[23],而每周75分钟的运动干预并没有显著的抗抑郁效果[47,68]。研究者提出,不管运动类型如何,每周至少90分钟中到大强度的有氧锻炼都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69];每周3次、每次30~4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益[70];更长时间的锻炼可能会更有益处[57];而每周少于90分钟的锻炼并没有显著效果[44,71]。还有研究发现,急性运动(acute exercise)、最大力量锻炼[72-73]、短时有氧锻炼如慢跑[74]对患者的心理功能并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未来应考虑如何设置运动干预的类型和时间,确定更适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锻炼方式,同时探讨不同锻炼时间改善精神症状和认知能力的剂量效应。

另外,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少且较难招募,随机控制研究并不多,而研究设计是否随机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如随机控制研究发现,每周120分钟中到大强度的锻炼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功能性残疾[23],但非随机控制研究却发现身体锻炼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功能[44,73]。

最后,由于退出率直接影响运动干预的结果,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运动退出率的因素,以及提高坚持性的运动干预策略是未来研究亟需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发现,有氧锻炼的退出率达到36%,即使有氧锻炼加视频游戏的退出率也达到了21%[30],比较低的退出率也有8%[29]。甚至一项研究中目标意图控制组患者的参与率只有35.94%,坚持性只有60%[74]。但目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锻炼坚持性和退出率的相关研究很少。仅有一项研究探讨了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锻炼坚持性的干预策略,结果发现,心理对照和执行策略技术(Mental Contrasting and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MCII)不仅能够有效促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锻炼意图向实际行为转变,还能提高锻炼坚持性[74]。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如何提高患者的锻炼坚持性,如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严重的动机缺陷,研究者可以基于患者的兴趣、期望、身体状况等制定锻炼计划,以增强锻炼的趣味性,提高内部动机,同时也可以关注患者锻炼过程中动机的动态变化对锻炼行为的影响,以保持锻炼行为的持续性。最后,由于团体锻炼的坚持性显著高于单独锻炼(78.8%vs 55%),有指导的锻炼干预的坚持性显著高于无指导的锻炼(77%vs 30%),未来研究可更多采用团体锻炼和指导性锻炼干预方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出席率和坚持性,尤其是探讨锻炼干预结束后有指导的锻炼行为如何转化为自发的日常锻炼行为,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后继续从运动中获益。

3 未来研究展望

身体锻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益,但如何安排患者的锻炼行为,如锻炼类型、时间、频率、强度会有更好效果,如何提高患者的锻炼坚持性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也需探讨太极拳和瑜伽对患者的影响。还需要使用团体锻炼和有指导的锻炼方式提高患者的锻炼坚持性,并使用大样本的随机控制组研究探讨身体锻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在考虑患者的兴趣、爱好、当前体能状况的基础上对不同的锻炼方式进行整合,设法把身体锻炼融入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保持更长时间(每周至少90分钟)的身体锻炼,获得更持久的心理效益。

另外,由于身体锻炼可以延缓年龄增长如老年人和早期病人神经系统功能退化的速度,未来研究可以探讨更多的身体锻炼是否可以更好地改善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项症状,给他们带来更加积极的功能性结果。最后,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殊性,虽然已有研究认为影响其锻炼参与的因素主要是低动机、社会退缩、缺少时间等,未来研究仍需要更多定性研究明确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体锻炼的障碍和有利因素,并发掘新的干预方法让患者更好地参加身体锻炼。因此,未来研究能否发现一种更好的方法让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持久地参加身体锻炼,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认知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势在必行。

4 小结

有氧锻炼、高强度间歇锻炼、瑜伽、太极拳和抗阻训练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有积极影响,身体锻炼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抑郁情绪,增加其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海马体积,进而提高认知能力,降低患者功能性残疾的几率,提高整体生命质量,是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猜你喜欢
瑜伽有氧精神分裂症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Hello White瑜伽馆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迎接瑜伽日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