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江苏泰州 225400)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又称幼猪的胃肠炎。大部分暴发于寒冷的严冬和早春,不论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易感染发病。又常混合感染,多以腹泻和脱水为特征,俗称猪冬腹泻。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死亡率高、经济损失大。因此务必要严加防范,减少经济上的损失。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哺乳仔猪呕吐、腹泻、和高死亡率是传染性胃肠炎的特征。猪龄越大,耐受力就越强。成年猪和肥育猪感染此病死亡率很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是一种冠状病毒,此病毒与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密切相关。
经人工发病试验,猪口服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0h~3d。新生仔猪最早有接种8h后就开始发病的,病毒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繁殖,在16~30h达到最大量。由于病毒的侵袭,小肠上皮细胞变性、绒毛脱落,导致小肠内酶活性明显下降,扰乱了消化及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引起急性吸收不良。对哺乳仔猪而言,就不能消化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质,使肠内产生高渗,液体在肠内滞留,甚至从组织内吸收液体,进而导致腹泻和脱水,酸中毒而死亡。新生仔猪接种后,也产生上述的情况,但14日龄以上的猪人工攻毒一般不会发病。
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及其他带毒动物。病毒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粪便、乳汁及鼻分泌物中,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10周。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只危害猪,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但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狗、猫、狐、椋鸟和苍蝇都可感梁此病毒并可排出此病毒达2周之久,但不发病。
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初春。多呈地方性流行,新发区可暴发性流行。本病常可与产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发生混合感染。
发病时,一般肥育猪首先出现,临床症状,很快蔓延到断奶猪、妊娠母猪、产仔母猪和哺乳仔猪。
引起猪腹泻和呕吐的疾病很多,本病应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猪副伤寒、猪痢疾鉴别。
由冠状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水样腹泻,仔猪通常腹泻4~5d后脱水死亡。传播速度和死亡率低。
常发生于10~30日龄内的仔猪。呈地方流行性,季节性不明显,发病率中等,病死率不高。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排白色糊状稀粪。小肠呈卡他性炎症,空肠绒毛无萎缩或局部性萎缩病变,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
多发于一周内的仔猪和产仔季节,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少有呕吐,排黄色稀粪。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一般来不及治疗。
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脑炎、脑膜炎、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多发于2~4月龄猪,无明显季节性,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急性型:初便秘,后下痢,恶臭血便,耳、腹及四肢皮肤呈深红色,后期呈青紫色。慢性者:反复下痢,粪便呈灰白、淡黄或暗绿色,皮肤有痂样湿疹。盲肠、结肠凹陷有不规则的溃疡和伪膜,肝、淋巴结、肺中有坏死灶等病变,能分离出沙门氏菌。综合治疗有一定疗效。
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多发于2~3月龄猪,季节性不明显,缓慢传播,流行期长,易复发,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病初体温略高,排出混有多量黏液及血液的粪便,常呈胶冻状,大肠有卡他性出血性肠炎。纤维素渗出及黏膜表层坏死等病变。能分离出猪痢疾密螺旋体。
仔猪有明显的呕吐和剧烈水样腹泻,随着病程加长,出现精神沉郁,喜卧地,脱水,拉带有小块未消化的凝乳块白色或黄绿色粪便,有恶臭味。被毛粗乱,体温下降,消瘦、死亡。
保育猪发生水样腹泻,数日内食欲不振,偶有呕吐,粪便呈灰色或黄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在发病期间,食欲减退,病猪消瘦。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肠炎,从胃到直肠可见程度不一的卡他性炎症。哺乳仔猪的胃内常充满、滞留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部黏膜出血,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肠管扩张,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有黏液状物。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从急性病例采取一小段空肠,去除肠内容物,剪开后,刮取黏膜面制作涂片。涂片制好后,风干,于丙酮中固定15min,再置于PBS中浸泡10~15 min,风干。
将荧光抗体稀释至工作浓度(1:8以上合格)。37℃恒温恒湿染色30min,取出后用PBS冲洗三次,依次为3min、4min、5min,风干。
滴加磷酸盐缓冲甘油,用盖玻片封固。尽快做荧光显微镜检查。
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见上皮细胞及沿着绒毛的胞浆性膜上呈现苹果绿色荧光者,为阳性,表明此病例为猪传染性胃肠炎。
对病发群采用治疗方案:采取封锁措施,隔离病猪,药物治疗,对全场进行消毒处理。
对于保育猪,第一天全部停料,并全天饮用消毒水(高锰酸钾、百毒杀等)进行体内消毒排毒,减轻胃肠负担;第二天在饲料中添加痢菌净散(每1t饲料添加200~400g),饲喂量改为平常的1/3,饲喂次数由一天3次改为一天2次。为防止继发感染,在饮水中添加抗菌抗病毒药物:肠杆康(每1000L水中添加200g)和抗病金刚(复方恩诺沙星),连用2d,效果更好。在治疗过程中,为了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我还在饮水中添加了电解多维。第四天在饲料中添加改用土霉素(每1t饲料中添加750g),水中停药改饮清水,一周后基本恢复。
对于发病的哺乳仔猪,采用了口服或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2ml+庆大霉素注射液2ml。每天1次,连用3d,3d后基本康复。脱水的病猪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腹腔注射补液。
腹腔补液配方:糖水与盐水按1:1的比例配合成400ml溶液、庆大霉素为10万单位、安钠钾为10ml、Vc为50ml、Vb1为10ml、碳酸氢钠为30ml。剂量为20~30ml/头猪,每日2次,直至有明显好转。
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出全进”的生产模式。寒冷季节注意猪舍的保温和通风换气,做好消毒工作。用生石灰按20%~30%的比例加水稀释,然后泼洒至场区的每一个角落。各区之间及每栋猪舍出入口的消毒池选用碘附溶液,按1:300的比例加水稀释。每栋猪舍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按1:100的比例加水稀释,用喷雾器对猪舍进行消毒。做好防疫工作,每年在秋末和冬末对全场的种猪及仔猪进行疫苗预防注射。
在诊断上对病猪从临床症状上进行初步诊断。患病哺乳仔猪基本临床症状为呕吐、腹泻、脱水、粪便呈乳白色或黄绿色;保育猪为水样腹泻、粪便呈灰色或黄褐色。对病例的剖解发现胃底部黏膜出血、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有少量泡沫性的黏液状物。为了进一步确诊,对其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实验室诊断,最后见上皮细胞及沿着绒毛的胞浆性膜上呈现苹果绿色荧光,为阳性,确诊为猪传染性胃肠炎。此方法简单普遍,时间短,一般2~3h就可以得出诊断结果。
因为猪传染性胃肠炎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进行封锁隔离,对饲养设备、饲养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对饮水进行消毒。对于患病保育猪: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治疗,对患病猪进行补液,治疗效果不错;对于患病哺乳仔猪:口服或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配合庆大霉素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其他方法如采用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或者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同时也采用磺胺类药物作为针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