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内蒙古赤峰 025150)
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为牛黏膜病毒,其是一种RNA有囊膜的病毒,虽然该种病毒对牛有很强的感染能力,但自然条件下抵抗能力较低,常用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死,56℃很快被灭活,耐低温。牛病毒性腹泻可以感染任何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牛,其中对6~8月龄的牛危害最为严重。患病牛和健康带毒牛的粪便、尿液、分泌物都携带大量病毒,是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牛病毒性腹泻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发病最为显著,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感染,妊娠母牛可以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新疫区多表现为急性型,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老疫区多以隐性带毒为主。本文主要就一起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进行了分析,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某养殖户共养殖黑白花奶牛78头,采用放牧养殖,并严格按照当地动物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开展免疫接种,牛群生长情况良好。2016年2月13日,饲养户发现牛群2头7月龄以口腔黏膜糜烂、体温升高、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患病牛,发病后立即隔离,对牛舍进行全面消毒,随后几天该养殖场出现了更多患病,及时通知兽医前来诊治。兽医到场后发现饲养条件较差,牛舍地面潮湿,粪便堆积,湿度较大,有浓重的氨气味。饲养户反应,饲养场为了扩大养殖数量,于前一个月引进10头犊牛,未隔离就混群饲养,并且该养殖场以前从未出现过该种经。兽医结合发病情况和最终的诊断结果确诊为牛病毒性腹泻,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很好地控制了病情,为养殖户挽回了经济损失。本次诊治共有13头牛患病,死亡3头,全部为7月龄的犊牛。
由于该养殖场以前从而发生该种疾病,在引进新犊牛未经隔离就混饲养,判断患病牛为急性型。患病牛表现为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先是从鼻腔中流出清澈鼻液,咳嗽,呼吸急促,脉搏加速,体温升高到41℃以上。颊黏膜乳头表现为出血性病斑,口腔上颚出现浅表性溃疡。随后出现剧烈腹泻症状,先是排出粥样稀便,然后粪便逐渐变成水样,后期带有血液和脱落的肠黏膜。3头牛因为腹泻严重,身体快速脱水,最终衰竭而死。度过急性期的患病牛逐渐转变为慢性,食欲恢复,但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身体出现渐行性消瘦,齿龈发红,鼻镜上存在很多糜烂的病灶。有的病斑连城一片。
无菌环境下解剖3头病死牛发现所有病死牛尸体严重消瘦、脱水,皮下组织充血水肿,鼻黏膜潮红充血,并且存在少量出血病斑。所有病死牛消化道存在广泛性出血水肿,其中,十二指肠存在点状出血,肠壁变薄。空肠黏膜存在条状出血,肠道中存在大量鲜红色的内容物,真胃存在弥散性出血点,真胃黏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严重充血肿大,切面外翻,并流出浑浊液体。
结合发病情况、发病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可以对病情进行初步诊断,怀疑是牛病毒性腹泻。要想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无菌环境下采集病死牛肠系膜淋巴结、胃肠道内容物和患病就新鲜血液10份送到省级动物防疫中心进行细菌学和病毒检测。将病料制成涂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未发现被阴性或者阳性染色致病菌。用新鲜血液制备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因为牛病毒性腹泻和牛口炎症状相似,因此,在诊断过程中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实验检测牛黏膜病毒和牛口炎病毒。使用标准的牛黏膜病毒抗体和牛口炎抗体进行抗原检测,发现牛口炎全部为阴性,牛黏膜病毒5份阳性,1份假阳,由此确诊为牛病毒性腹泻。
目前,牛病毒性腹泻还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采用止泻、补液、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发病后要及时隔离患病牛,对症治疗。对于体温升高的患病牛,注射安乃近10ml,1次/d,直到退烧。对于腹泻患病牛使用5%的糖盐水1500ml,海达注射液14ml,利巴韦林10ml,维生素C注射液10ml,5%碳酸氢钠400ml混合后静脉注射,1次/d,连续使用5天。同时采用中药联合治疗。使用党参、黄芪各25g,白术、当归、柴胡、陈皮各15g、干草20g、柯子10g,水煎服,1次/d,连续使用3天为一个疗程。对于存在间歇性腹泻的患病牛,使用纤维素酶50g,温开水适量,1次灌服,每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3天。通过采用上述手段治疗6d后,患病牛恢复健康,经过检疫合格后直接淘汰处理。由于牛病毒性腹泻常常呈现慢性感染和隐性发病,健康后依然能够携带几个月时间的病毒。因此,要指导养殖户做好检疫、净化处理工作。采用牛病毒性腹泻ELISA试剂盒每个月对牛群进行1次检疫,发现阳性牛及时淘汰处理,连续3次检测不出阳性牛表示净化完全,本次共检测了8次,检测出带菌牛13头,其中犊牛8头,母牛3头,公牛2头。同时指导养殖户做好消毒工作,使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10%的生石灰溶液、1%的甲醛溶液、0.1%的高锰酸钾溶液轮换交替消毒,上午下午各1次,连续使用1周以上,1周每周消毒2~3次。
[1]薛麒,吴思捷,张莹辉,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检测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7):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