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显超 刘海波
(吉林油田总医院骨二科,吉林 松原 138000)
股骨转子下骨折通常发生于小转子到股骨干峡部处,占髋部骨折的20%[1]。当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中较为常用的有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等[2]。本研究对10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104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股骨转子下骨折,并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52例患者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48.5±2.6)岁;致伤原因:38例交通事故伤,14例意外跌伤。对照组52例患者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48.6±2.5)岁;致伤原因:37例交通事故伤,15例意外跌伤。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将切口作于患肢大转子侧,充分暴露术野。C臂透视下,将导针拧入大转子下2~3 cm处,将动力髋螺钉置入,实施加压钢板固定。
实验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术前实施胫骨结节骨牵引,患侧股骨摄片,明确髓内钉直径、长度。全麻,仰卧位,外展健肢,内收患肢。患肢长度以固定器进行调整,对骨折处对位对线及股骨前倾角位置进行观察。将一纵行切口作于大转子顶端上方外侧,逐层切开,对大转子顶点进行暴露。将导针经骨折端插入,随后以软组织保护套保护。以空心钻头开钻,将主钉插入。以空心钻头扩孔,将股骨外侧皮质打开,将螺旋刀打入股骨颈内,锁钉置入远端,尾端螺帽拧紧。冲洗术区,做止血处理,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①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②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估两组髋关节功能,包括六项,即疼痛、行走、功能、运动肌力量、日常活动、X线,各项总分均为10分,满分为60分。评定标准:以分值为55~60分,为优;以分值为45~54分,为良;以分值为35~44分,为可;以分值在35分以下,为差[3]。
1.4 统计学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优良率对比:实验组优良率为96.2%:差1例,可1例,良16例,优34例。对照组则为76.9%:差6例,可6例,良12例,优28例。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对比:实验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7.0±23.6)min、(12.8±1.2)cm、(314.0±25.8)mL、(70.0±4.5)d,对照组则为(70.0±15.5)min、(15.6±1.5)cm、(440.2±45.6)mL、(96.9±3.3)d。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实验组发生率为7.7%:1例切口感染,1例术中骨折劈裂,1例髋内翻,1例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则为9.6%:2例髋内翻,1例切口感染,1例术中骨折劈裂,1例深静脉血栓。差异不显著(P>0.05)。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转子间周围骨折特殊类型[4]。当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包括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两种。动力髋螺钉是常用的髓外固定方法,能获得一定临床效果。但是,考虑到股骨转子间骨折有着较为特殊的生物力学特性,极易导致股骨转子下区出现较大弯曲负荷,而实施髓外固定,不仅会给骨折愈合造成不利影响,还可能导致出现内固定器疲劳等问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有研究认为,髓内固定术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效果优于髓外固定术,能促使患者尽快康复[5]。而且,相较于侧钢板类内固定材料,髓内固定类材料在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中,有着更为独特的优势,可以缩短力臂,确保在同等重力下,对置入物所承受的负荷及拉力钉负荷进行控制。而作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髓内固定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主钉与人体髓腔解剖形态有着最佳的匹配性,符合生物力学特征。而且,所用螺旋刀片有着较大的表面面积,且增加了芯直径,可在骨质疏松治疗中获得较好临床效果,适用于老年患者。此外,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过程中,螺旋刀片还能紧密结合骨质,有着较高的稳定性和抗旋转能力。此外,刀片采用螺旋方式进行设计,可对股骨颈的切割作用进行控制,提升抗切割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临床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6.2%、76.9%(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6]。结果表明,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治疗,能获得较动力髋螺钉更为显著的效果。而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9.6%(P>0.05)。表明股骨转子下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可缩小手术切口长度,减少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且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有着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治疗,能获得较动力髋螺钉更为显著的效果,可缩小手术切口长度,缩短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且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1] 郝晓东,蒋攀峰,郑云龙,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4):18-20.
[2] 晏万述,袁琛,韩建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9):118-119.
[3] 朱延兵,牛海峰,赵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126-127.
[4] 庄玉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效果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1):119-120.
[5] 徐建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3):117.
[6] 赵宏宇.股骨转子下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