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砚刚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山东诸城 262200)
家畜口蹄疫的诊断及监管
刘砚刚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山东诸城 262200)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是国际贸易中主要检疫对象,被世界各国所重视。2012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明确了口蹄疫控制目标。口蹄疫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受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爆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声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口蹄疫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毒带来困难。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等面体对称,无包囊,是最早发现的引起人畜发病的病毒。分为7个主型:分别为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1型口蹄疫。其中以O型和A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在我国主要流行O型、A型及亚洲1型口蹄疫,各型的症状相似。口蹄疫病毒毒力很强,新鲜水疱液后500倍至50万倍稀释接种易感动物仍可发病。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寒冷,但怕酸、碱、热,0.2%~0.5%过氧乙酸、1%~2%氢氧化钠、30%草木灰、12%甲醛、4%碳酸钠溶液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病毒,加热850C以上15min即可杀灭。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溃、鹅口疮,本病以秋末、冬春常发为主,据报道现在无明显季节性流行,尤春季为流行盛期,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潜伏期一般为2~7d,有的几天至半个月不等。该病以病毒为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易感畜几乎100%发病,死亡率不高一般在2%~3%,但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患病期间和患病后其肉、奶产量下降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损失。病畜在发热期其粪、尿、奶、眼泪、唾液和呼出的气体均带有病毒,以后病毒主要存在于水泡和淋巴结中,病愈康复动物可长时间携带病毒,据资料报道发病的奶牛带毒时间可达2年、羊数月、水牛5年、猪群体至少300天。口蹄疫通过接触空气、食物等途径进入易感动物损失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而引起发病。主要易感对象是猪、牛、羊等大型偶蹄兽,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人因接触口蹄疫病毒污染的病畜及其污染物或误食病畜的奶,肉也可感染,但很少见到典型病例,此外人可把病毒传染给畜类,而人与人之间极少相互传染。注意猪水泡病对人有较强的传染性。
口蹄疫的急性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临床期。病牛(羊)症状,开始时口内流涎或者说呆立流涎,反刍次数减少,精神委顿,严重者采食和反刍停止;病猪主要症状是蹄部出现大小如蚕豆、米粒水泡,水泡破溃后出血、糜烂,严重者脱壳、瘫痪,患病哺乳母猪的乳房常见烂斑,患病仔猪跛行不明显,母猪、肥猪跛行明显,或者不能站立,严重者蹄壳脱落、感染腐烂;羊跛行;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口蹄疫并发症主要是患部组织上出现细菌性的化脓、坏死过程,病程长者可出现心脏病、内分泌病(胰脏、肾上腺等疾病)和不育症。
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出现“虎斑心”。
主要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各司其职,按照国家规定,做好疫病的检测工作,但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按照国家规定由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兰州兽医研究所)负责。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主要采用IHA和3ABC-I-ELISA试验方法对家畜进行口蹄疫监督检测。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应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口蹄疫防疫技术规范》,《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条例》和《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认真做好动物的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及疫病的监督检测,同时搞好种畜和非屠宰畜异地调运检疫, 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 严防疫情扩散。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及产品凭检疫合格证(章)和动物标识运输、销售。
生产、经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做到所辖区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及转运、屠宰、加工、经营、食用口蹄疫病(死)畜及产品;未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允许,不得随意采样;不得在未经国家确认的实验室剖检分离、鉴定、保存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