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勤 刘 晔*
(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实施影像学检查患者的安全护理效果分析
刘学勤 刘 晔*
(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目的分析实施影像学检查患者的安全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18例影像学检查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58例)、观察组(60例),前者给予常规护理,后者采用安全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SAS、SD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对照组满意率为72.42%,明显较观察组的93.33%低(P<0.05)。结论对进行影像学检查患者实施安全护理可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避免检查异常情况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影像学检查;安全护理;疗效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医疗影像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其诊断水平以及介入治疗效果均显著提升,但随着影像学普及,检查时带来的噪音及辐射影响逐渐突出,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担心和抑郁的不良情绪,影响检查结果[1]。对此,临床结合护理干预推出一套检查科护理模式,以提高患者疾病检查依从性。本研究现就安全护理在影像学检查中取得护理疗效做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18例影像学检查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58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4∶24,年龄14~76岁,平均(45.15±5.73)岁;肺癌11例、消化道肿瘤15例、肝癌14例、其他肿瘤18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3∶27,年龄15~77岁,平均(46.58±5.62)岁;肺癌13例、消化道肿瘤14例、肝癌16例、其他肿瘤17例。两组基线资料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对比剂、基础药物及相关检查准备。观察组行安全护理,依据病情行针对性护理:①危重型,此类患者多携带吸氧管、导尿管及各种器官插管,因此需事先预约,护理人员准备相关药品和抢救器械,进入机房后将其移入检查床,连接吸氧管,随之进行相关部位检查,检查中密切注视管道及患者情况。②步行患者,关注其面部表情和呼吸状况,对紧张患者及时进行心理安慰,普及检查内容,以缓解其心理压力。③平板车型,需事先判定患者平卧时间,准备氧气并连接;其次,患者头部留于床尾,脚于床头,呈半卧位,缓慢将床升至扫描位置快速扫描。④依据扫描方式及项目,对普通患者需依据病情排序,做好相关隔离和消毒,并给予家属耐心解释;增强扫描者需询问过敏史,了解肝肾功能,评估血管弹性,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扫描方式。针对上述护理,检查中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停止扫描。
1.3 统计方法:数据均以SPSS20.0的统计软件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计数用例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意义。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对照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分别为(69.62±3.75)和(68.46±3.67);对照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分别为(52.17±2.83)和(51.66±2.79);观察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分别为(69.03±3.55)和(68.79±3.85);观察组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分别为(41.37±2.09)和(42.13 ±2.25)。由以上数据可见,对照组患者护理前与观察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相比较t值分别0.563和0.492,两组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SAS、SDS评分相比较t值4.253和4.362,组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SAS、SDS评分相比较t值7.165和5.968,组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与对照组护理后SAS、SDS评分相比较t值2.695和2.366,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而言之两组SAS、SDS评分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情况比较:对照组满意率32.76%(19/58)、很满意39.66%(23/58)、不满意27.59%(16/58),总72.42%;观察组满意率40.00%(24/60)、很满意53.33%(32/60)、不满意6.67%(4/60),总93.33%;对照组满意率较观察组低,两组相比较χ2=9.1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生活质量及健康意识增加,医疗事业发展不再仅限制于治疗。对重症患者来说,其住院时间长,治疗时间慢,只有通过有效护理干预,才能协助治疗效果提升,促进病情早日康复,因此,临床针对这一情况着重加强护理模式发展,将其广泛结合于临床检查和治疗[2-3]。本研究现就针对在影像学检查中实施安全护理模式取得的疗效做回顾性分析,旨在为护理干预效果探究提供循证依据。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SAS、SDS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大;由此证实安全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检查前心理压力,避免检查异常情况发生,此结果与姜颖文献中研究结果相似[4]。分析原因为,影像学检查具有较强辐射和噪音干扰,这些因素对人体身体组织存在一定影响,因而患者检查前易产生焦虑、担心和害怕的心理情绪,但是这些不良情绪却也使得检查危害性急剧升高,更易引发异常情况,面对这一情况,临床经多次研究后,决定以护理干预方式给予患者检查前心理及生理护理,以减少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其检查承受力及排查检查不适应者,降低危险率[5]。其中,心理护理包括给予患者疾病知识、检查内容、好处及注意事项讲解,进而加强患者治疗意识,提高检查依从性;生理护理则通过排除过敏史、个别肝脏功能损害及体质虚弱患者,降低检查危险,保障其生命安全。调查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达到93.33%,明显较对照组的72.42%高,由此可知安全护理易受患者欢迎。受例数限制和外界因素影响,该研究尚未对患者在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作详细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综上所述,采用安全护理对影像学检查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加强检查安全性,提高护理满意度。
[1] 张雪燕,陈秋梅,刘莲清.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的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5,13(8):737-738.
[2] 李真真.对比剂在影像学检查中不良反应对比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6,14(1):47-48.
[3] 宁亚梅,陈琳,骆春柳,等.PET/CT-MRI多模式分子影像学检查的护理配合[J].广东医学,2015,36(1):164-165.
[4] 姜颖,肖岷,石永丽.心理护理在影像学检查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237-238.
[5] 莫小勤.128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9):166-167.
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4-0226-0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