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文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畜牧兽医工作站,云南祥云 672105)
提升能繁母猪繁殖力的建议
朱彩文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畜牧兽医工作站,云南祥云 672105)
能繁母猪繁殖力,一定程度上,体现猪场未来发展潜力。结合基层工作实践,优化能繁母猪饲喂管理,应注意:改善猪舍养殖环境,营造良好的能繁空间;选择良种母猪,确保能繁繁殖力;重视后备母猪管理,确保能繁期间高繁殖成功率;适时配种,诱导发情;重视妊娠期母猪管理;重视分娩期母猪管理;加强泌乳母猪的饲喂管理,相关要点性知识文中做详细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能繁母猪 繁殖力 建议
促进能繁母猪高产、多胎,确保生产仔猪高生活率,必须针对性采取改善饲喂管理措施。结合多年养殖经验,精心管理,科学配种,确保仔猪健康茁壮成长,为增加养猪经验的关键。由此,文章提出对应的提高能繁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搭建猪舍科学合理,地面平整,通风、光照良好。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定期清扫圈舍,严格消毒管理,减少舍内致病菌数量。待到高温时节,酌情增加舍内通风,寒冷季节酌情控制舍内通风,同时处理好与保温的关系,避免舍内有害气体含量超标,而诱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良种母猪是提升繁殖力的关键,良种母猪的标准:型比较平直、腹部较大且松弛的为宜,一般腰部过度收缩的母猪繁殖力比较差,同时要求奶头排列均匀、饱满,没有瞎奶头和副奶头,有效奶头要超过7对。另外,要求外阴部大小合适且呈下垂状态,一般外阴部偏上的母猪繁殖性能差。易发生反情或不孕现象。目前,本地饲养的母猪品种主要是长白猪、苏白猪等。
引进的后备母猪,不宜立即混群饲喂,避免有疫情侵入。在此,首先:隔离饲喂4~6周,按程序接种疫苗,了解后备母猪健康状况。隔离期结束后,表现无异样,可与猪场其他猪只逐渐接触,以便适应养殖微生物环境,增强其抗病体质。期间,可考虑让后备母猪,频繁接触养殖场健康老母猪,增强其抗病体质,提升繁殖成功率。后备母猪饲喂用全价日粮,满足能量、蛋白、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补充。或者,采用前高后低的营养水平,即生长前期营养水平高,育成期营养水平低。后备母猪的管理应按大小分群饲养,每栏4~6头;加强运动和调教:定期称重,防止过肥;抓好日常管理,做好防疫、清洁卫生、防寒保温和防暑降温工作。
4.1 诱导发情
母猪繁殖力低,受不发情或发情周期长影响很大。而导致此问题的出现,与卵巢机能衰退、持久黄体相关。由此,建议可以注射发情药物,如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以缩短母猪空怀时间,提高其繁殖率。对于产仔后18~32d的哺乳母猪。可以注射2000IU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并在注射后4~5d进行人工授精,可确保哺乳母猪的妊娠率为75%~85%。另外,为促使不发情的母猪发情排卵,可以经常让试情公猪对其进行爬跨,利用公猪分泌的外激素气味和接触刺激。加之其自身的神经反射作用,促进其脑垂体分泌促卵泡素。
4.2 适时配种
通常情况下,在仔猪断奶后,发情时间越快越好。在此,建议期间持续饲喂用泌乳期饲料,确保母猪吃足,至泌乳期结束,促进其多排卵早发情。仔猪断奶后1周,可考虑喂服发情药,促其尽快发情,务必立即配种,提升年产胎数。最好先在4~5月配种。至9~10月再配种,反复循环,这样能使母猪在春、秋季配种产仔。避开寒冷和炎热的天气。一般母猪发情后19~30h,其阴门红肿处开始消退,并有丝状黏液流出,按压母猪的后躯。母猪会呆立不动,此时应适时配种。初产母猪要在7~8月龄、体重达100kg以上时配种。
母猪妊娠前期饲喂管理,应确保中等营养水平,营养务必全价,补充适量矿物质。母猪妊娠后期饲喂管理,酌情提升营养水平,增加精料补给水平,确保腹中胎儿发育营养需求。母猪妊娠期管理,应确保单栏饲喂,禁用霉变料草,注意舍内清洁卫生,营造安静、舒适的养殖环境,做好保胎工作,避免流产、早产。
母猪分娩期管理,重点做好接产工作。仔猪刚出生后,训练仔猪吮乳,固定好奶头。出生3d内,做好补铁,保温,寄养工作。分娩母猪加强营养管理,确保充足蛋白、能量补给,补充其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分娩母猪管理适量运动,注意保护好乳头,做好防乳腺炎准备,补充充足的清洁饮水。
泌乳质量关系到下胎生长质量,由此,重视泌乳母猪饲喂管理,应注意做到:第一,尽量多喂料。待高温季节,采用勤添少喂的方式,每天喂料加至4~5次。采用湿料喂的方式,确保高采食量。第二,确保用料质量,多用高蛋白、高消化率、适口性好的全价料,禁止饲喂怀孕母猪精料。第三,断奶前不减料,缩短母猪发情周期,尽快促使排卵发情,断奶后建议继续用泌乳料饲喂,控制在采食量。第四,确保用水清洁卫生干净。待高温时节,最好一次性断奶。而仔猪吃料超过600g,体重超过7kg,此时可顺利断奶。仔猪断奶不要过早,容易影响其生活率。断奶不宜过晚,会影响母猪的繁殖力。通常情况下,断奶时间在28日龄时,为最适宜。
[1] 张莹.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猪业,2007,2(7):19-21.
[2] 陈红玲,刘广振.初产母猪的营养与繁殖性能的关系[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6,31(4):25-27.
[3] 朱尚雄,李锦钰.工厂化养猪工艺改革之路[J].中国畜禽种业,2004,(5):41-42.